1595年,广东韶州的天主教堂里,徐光启第一次见到了神父郭居静(L.Cattaneo),从此,西方科学的大门在他面前哗然洞开!
1.打开西学大门的人——利玛窦
少年时期的徐光启天资过人、聪敏好学,弱冠之年即中秀才,谁未料此后竟屡试不第,为谋生计,这位才子只得以教书为生。
他并不甘心做一个迂腐的书生,经常翻阅天文、历法、水利及数学等领域的典籍,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才能利国利民。
1593年,徐光启来到韶州,他听说神父郭居静精通几何、天文等西方科学,于是登门拜访,郭居静指着一幅世界地图说:我的学问根本不算什么,利玛窦才是西学的顶尖人物,这幅地图就是他亲手绘制的!
徐光启轻轻地抚摸着地图,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了他面前:原来大明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世界!原来地球是圆的!原来可以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
利玛窦(Matteo Ricci),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在神学院毕业后,不远千里来到大明传教,为了融入中国社会,他改易儒服、研习四书五经、文言文与官话,将中西文化水乳交融。
徐光启将这个名字深深刻在了心里!
1600年,徐光启终于高中解元,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时,他听说利玛窦也在,便欣然探访。
利玛窦也有意结交士大夫阶层,热情地接待了徐光启,并试图把他发展成教徒,可徐光启对天主教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西洋科技。
对于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利玛窦未置可否,但临别时,他送给了徐光启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
徐光启当然明白利玛窦的用意,最终,他带着家人接受了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不久后,徐光启又高中了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2.徐光启的命名: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
1601年,利玛窦来到北京,为了让万历皇帝支持他传教,他精心准备了很多西洋货进献宫廷,深居简出的万历帝对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结晶爱不释手,当即下旨允许利玛窦传教,还为他在宣武门外购置了一处住宅。
徐光启得此便利,经常登门拜访,向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几何等西方科学知识。
时光荏苒,一转眼五年过去了,1606年,徐光启研读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严密的逻辑体系正好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数学之不足,于是,他向利玛窦提议,将《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
当冬天的第一片雪花飘落北京城时,翻译工作正式启动。利玛窦口述,徐光启记录,两个人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常常彻夜推敲专业术语,我们今天常用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等基础概念,便是诞生于此。
第二年春天,前六卷译稿终于完成,二人将其定名为《几何原本》。
这份汉译本是除阿拉伯语以外的第一份东方译本!其完善程度直接吊打一百多年后的俄文译本!
当时,徐光启激动地断言,此书"百年后必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
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徐光启全心投入《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时,老家却传来噩耗,徐父病故,徐光启不得不回乡丁忧。此后,大明百弊丛生、江河日下,徐光启忙于国事,《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不得不搁浅,这本书直到两百年后才被数学家李善兰全部译出。
晚明时期,人们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加之科举考试并不考自然科学,所以极少有人热衷于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徐光启能够突破普遍的认知以及传统知识体系,开创出科学实证精神的思想轨迹,堪称奇迹!
3.甘薯、番薯、地瓜、红薯……
徐光启回乡的第二年,由于气候原因,大明境内自然灾害不断,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徐光启忧心忡仲,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让百姓吃饱的良方,他出身农家,自幼精于农事,很快就发现了红薯。
红薯原产于美洲,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西班牙殖民地吕宋,1593年,一个叫陈振龙的人又偷偷将其从吕宋带回了大明,并在老家福建种植,结果大获成功。
红薯有很多优点,不用施肥,不用浇水,一根藤扎进地里,一亩地就能收个几千甚至上万斤,相比其他农作物,简直是百姓最好的口粮。
可当时,红薯初来中国,人们对其并不了解,觉得这东西只能在闽粤等炎热地带种植,其他地方种苗则无法过冬。
徐光启偏偏不信邪,他亲自在上海松江府开辟了试验田,丁忧期满朝廷招他回京,他都拒绝了,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种苗越冬的方法——窖藏法。
徐光启十分兴奋,随后总结了三年的经验写成《甘薯疏》,奏请朝廷在江南各省大力推广种植。
可惜那时徐光启人微言轻,他的奏请没能得到重视。直到康熙年间,人口压力剧增,朝廷才采用了陈振龙家族持续改良的《金薯传习录》,最终成就了"番薯盛世",从而解决了人口爆增、主粮不够的矛盾。
1611年,徐光启回到北京,不得不说,老徐的心态真是超级好,他不但没为奏请没被重视而心灰意冷,反而兴致勃勃地找到了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和他一起翻译了《泰西水法》,大力推介西方的水利机械和灌溉方法,甚至还督造了龙尾车等西洋灌溉器械。
随后,徐光启又离开了舒服的北京城,跑到房山、涞水找了片荒地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并先后撰写了《北耕录》、《农书草稿》,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防灾三级论。
历经数载,徐光启已经成了一位农业专家,他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写了一本集大成于一体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
这本共有70余万字,系统构建了"农政+技术"的双维体系,甚至阐述了蝗虫的迁徙规律以及灭杀时序,开创了世界生物防治的先河。
可惜的是,在晚明动荡时局下,这些超前于时代的科学主张大多成了一纸空文,被丢弃在了墙角。
5.红夷大炮
徐光启是个难得的全才!除了精通算术、农业外,他还懂军事,而且精通炮兵学!
万历四十四年开始,后金铁骑屡犯大明边境,可大明在步骑兵方面明显不如后金,常常被打得节节败退,万历皇帝为此愁得夜不能寐。
徐光启作为“大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果断提出,想要对付后金,最好的方法就是向西方国家购买红夷大炮。
他花了两千两白银,购买了四门英国东印度公司生产的舰载加农炮,又利用和传教士的关系,请来葡萄牙铸炮师哥里亚等七个人到北京城,仿制了328门"大将军炮",培养了1600多个熟练的炮手,组建了中国第一支专业化炮兵部队——神机营!
这些炮大部分留在了北京加强防御,剩下的则拨往前线——辽西重镇宁远城。
大炮在宁远发挥了巨大的威力!1626年,努尔哈赤率数万八旗大军围攻宁远,结果被红夷大炮轰得晕头转向,大败而回。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四十多年来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宁远一战,他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气得回沈阳半年后就死了。
大明朝廷终于看到了曙光,于是马上行动起来,在山东登州组建了一支西式火炮部队,由徐光启的得意门生孙元化担任最高统帅。
此时的徐光启,意气风发、满怀信心,他相信假以时日,孙元化一定能收复辽东,之后,他再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农业,改善民生,从此大明可望中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1632年正月,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狼子野心,想在登州当土皇帝,于是联合耿仲明发动了兵变,两个人一举攻陷登州府,孙元化被俘。
孔有德让孙元化给朝廷写信招安,孙元化为了保命只能照办,崇祯看到信后勃然大怒,但他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谁知招安的圣旨发到山东时出了意外,山东巡按王道纯因痛恨叛军掠劫州县,自作主张地把圣旨扣下了。
这下捅了大篓子,孔有德等人等不到旨意,认为崇祯不想招安,于是再次发起了进攻,山东的战乱进一步扩大。
朝廷追究责任,孙元化作为最高统帅,首当其冲成了罪魁祸首,一道圣旨下来,孙元化被锁拿问罪。
这时,徐光启已经是内阁次辅兼东阁大学士了,他深知孙元化是不可多得的炮兵专家,
自己年事已高,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接班人,要是把孙元化杀了,之前训练的西式炮兵部队就没人能搞定,于是赶紧上折子为学生辩白。
然而崇祯可不管你是什么顶尖的技术人才,对于徐光启的奏折,他理都没理,直接把孙元化咔嚓了。
孙元化死后,朝廷再也无人能招抚山东叛军,半年后,孔有德、耿仲明率领一万多部下投奔了后金,徐光启半生的心血,就这么变成了皇太极的炮兵部队。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年逾古稀的徐光启一下子就病倒了,1633年十月初七,在北京的寓所中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叮嘱家人,一定把自己修撰的《农政全书》献给朝廷,希望朝廷能据此书富国裕民,实现中兴。
可他的最后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徐光启可谓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从三十多岁起就决心要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拯救天下,一切看起来能让大明变好的学问他都努力去钻研,去推广,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他苦心翻译的《几何原本》,没人感兴趣;他不辞辛劳研究出的红薯种植技术,改变不了饿殍遍地、流寇四起的局面;他试验出的西方水利技术,朝廷压根儿就没推广;他推动的西式炮兵建设,最后反而增强了敌人的力量……
生在大明,徐光启是不幸的,单靠科技,拯救不了一个病入膏肓的王朝。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