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达成协议!特朗普笑着喊话中国,再也不说“中国不好对付”了

7月30日,美国突然宣布与韩国达成重磅贸易协议,15%统一关税取代原本25%。特朗普随后放下尖锐语调,笑称“中国再也不要说难对付了”。

美韩协议如重磅炸弹落地,一种新型交易策略登场

2025 年 7 月 30 日,距离特朗普设定的 8 月 1 日关税触发日只剩一两天。一则消息一出,立刻点燃全球舆论:美国总统宣布,与韩国达成全完整贸易协议,将对韩国产品统一征收 15% 关税,较原本计划的 25% 大幅降低。

消息里还明确:韩国将向美国投资 3500 亿美元,并在未来 3.5 年内采购 1000 亿美元的能源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等。同时,韩国也将全面开放市场,接受美国产汽车、农产品等多类商品,无进口壁垒。特朗普称,这样的安排堪称“全面协议”,在宣布几小时后便通过推特广泛传播。

这一协议诞生是在高压最后关头:美国曾揣测,如无协议,8 月起对韩国产品将全面启动 25% 关税。但现在,美国迫于韩国高层迅速递交的投资与采购承诺,决定让步。这是一个典型转折:使用贸易让步换取投资与能源采购承诺,用利益撬动谈判,而非单纯依赖惩罚威慑。这种“投资换关税”机制,可以称之为新型策略。

在美国国内层面,这场协议被描述为一次“华盛顿的胜利”:美国保留关税权,同时获得了稳定与可观的投资流入,还将长期锁定韩国能源采购合作。这种结果,对美国政权来说,是一个兼具经济利益与谈判成果的双赢。今年以来,美国已对日本、欧盟采取类似策略,此刻把焦点对准韩国,可被视为一个典型样板。

韩国方面,虽尚未发表官方表态,但有报道称,韩国总统办公室与财长、商务部长多次前往华盛顿进行谈判。韩国高层还联合三星、LG 等产业巨头,在协议签署前夕签下巨额合作案:三星与特斯拉签署 165 亿美元芯片协议,LG Energy Solution 与特斯拉签订 43 亿美元电池供应协议。这些实质合作案支持谈判成果,为协议安全落地提供现实支撑。

从时间轴上看,4 月以来美国提出所谓“解放日关税”(Liberation Day tariffs)框架,设定普遍关税 10%,特定国家可达 25% 或更高;日本率先获得 15% 协议,日本之后韩国接着达成,协议落地速度堪称闪电。韩国谈判团队从 4 月底授权谈判启动,到 6 月多轮磋商,直至 7 月末进入冲刺,种种迹象显示,美韩此番协议是“压轴之作”。

特朗普语调悬崖式转变,“中国难 deal”标签被拆除

就在美韩协议发布后不久,特朗普语调发生明显变化。他发布言论称:“从今天起,世界再也听不到有人说‘中国不好对付’了。”这话看似轻松,却传递出鲜明信号:他主张自己已掌控谈判节奏,也暗示中美关系可以转向更灵活的态度。

这一变化尤其引人注意,因为此前特朗普对中国政要评价颇为尖锐。他曾称我们“非常强硬”、“极难成交”,公开强调在过去中美对话中,中国是“最难搞的谈判对手”之一。然而如今,这样的标签突然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轻松达成协议”的韩国为对比,凸显美国谈判焦点从刁难转向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进一步表示,美中谈判“正在顺利进行”,“非常有希望达成公平的协议”。他表达出对未来中美商业合作模式的期许。这种语气即便尚未转为政策行动,却至少标志着话语风格的重大转向:从对抗语态走向合作尝试。

要理解这一转向,需要把美韩协议视作实验场。完成韩国协议之后,特朗普似乎借此传达一个信息:只要盟友愿意以投资换让步,美国愿意退回部分高压姿态。未来中美谈判,或可采取类似路径:美国让步象征性关税,中国则以合作内容回应协议。


协议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铺垫下的必然

时间拉回四个月前。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放话:要统一搞“解放日关税”,统一10%,谁要不配合,那就加码,直接干到25%。这不是讲着玩的,美国财政部、商务部、白宫一起联手,定下了条文。谁出口对美国顺差多,谁头上就有一把关税大刀。韩国,正是其中之一。

韩国政府坐不住了。产业部门第一时间发信美国,表达担忧。毕竟韩国出口一大半靠电子、汽车,要是25%一加,日子就不好过。4月8日开始,韩国谈判代表团先后两拨飞华盛顿,连见五组美国代表,从税率到豁免到采购,啥都谈,就是希望能换来一个稳定数。

到了5月,美国那边态度依然强硬。一纸通知丢过来:8月1日如果还没签协议,25%税立刻执行。这不是开玩笑,华尔街立刻反应:韩国汽车股大跌,芯片龙头跟着滑坡。三星、现代、SK 全部拉响警报。

但韩国也没认怂。6月22号到27号这一周,谈判密度突然加快。韩国总统亲上火线,派遣产业通商副部长连跑五场会议,把芯片、船舶、能源采购计划列了个表,直接摊给美方:你要出口?我买;你要投资?我给;你要政治表态?我尽力做。

美方也没直接点头。时间拖到了7月7日。特朗普签署一封公开函,强调:美韩谈判“必须完成”,否则“不会有延期”。这就等于把韩国逼到了谈判桌边缘,剩下两条路,要么签,要么扛。

但韩国还有机会。因为中美也在谈。7月底,中美高层在瑞典谈关税停战,商量要不要延长3个月的缓冲期。这给了韩国一个喘息空间。韩国商务部长立刻抓住机会,紧急调整投资包内容,把“3500亿美元投资+1000亿美元能源采购”定了下来,推上谈判桌。

7月30日,白宫发布重磅通告:美韩协议正式签署。15%的统一关税落地。韩国得以免除25%的惩罚税。特朗普在讲话中称这是“战略式合作”,并称这笔协议将成为全球伙伴谈判的“模板”。

协议里写得很细:三星在美国投资建设新一代芯片厂,LG投建电动车电池中心,现代扩大汽车装配生产线。能源方面,韩国将连续三年采购美国页岩气、原油和LNG等。这些不仅换来了关税稳定,也换来了美国的战略信任。

协议落地那一刻,韩国股市反弹。韩元升值,出口型公司恢复信心。韩国总统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这是以合作争取稳定,以投资换来未来。”外界听懂了:这不是简单买路钱,而是双边结构调整的开始。

背后意义,远比“15%”这三个数字复杂得多

这场协议,不只是美国拿到了投资、能源出口,也不仅是韩国躲过了关税炸弹。它真正体现的,是美国贸易战略的一次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已经开始释放出更大的信号。

首先,特朗普的策略变了。以前他喜欢直接上税,动不动就威胁加码。现在呢?他愿意谈了,愿意换了。只要对方肯下本、肯让利,特朗普就能降温。这种“交易式合作”,比纯粹的制裁更灵活,也更有操作空间。

这套模式不止对韩国适用。日本早在6月就和美国敲定类似协议,也是投资换税率;欧盟也在排队谈判,打算用采购订单和环保政策换得关税减免。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美国和它的贸易伙伴,会在这个模型下走出一条“既斗又合”的路径。

再来看特朗普的态度变化。他在协议签署后,不再喊“中国难对付”,反而说:“中国会是公平的交易伙伴”。他还主动放话说,中美谈判“非常顺利”,这不是随口说的,而是策略试探——他在试图把韩国这套逻辑,复制到中国身上。

这一点很关键。特朗普在测试一个新路径:如果一个国家能给美国提供能源采购、技术合作和市场对接,那美国愿意放缓施压节奏。未来中美谈判,可能就会围绕这三个关键点展开。不是简单加税、反制,而是拿出筹码、谈出妥协。

再说回韩国。这笔协议固然让它赢得了短期喘息,但挑战依然存在。它要同时应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拉扯,既不能站得太靠近美国,也不能失了与中国的产业合作基础。尤其是芯片、电池这些领域,和中国的供应链早已深度捆绑,脱不了。

韩国必须在“双边博弈”中找到平衡。对内安抚产业,对外加强沟通,不能被特朗普“一纸协议”牵着鼻子走太远。它既要维护与中国的合作基础,又要保障在美国的投资回报——这是一场持续博弈。

这不代表美国会全面放弃施压,但至少说明,谈判空间存在,灵活机制正在成形。韩国做出了示范,中国未必照抄,但参考价值显而易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2

标签:财经   中国   不好   协议   三星   韩国   美国   关税   中美   采购   能源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