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又甩出一记重拳——对所有进口芯片和半导体产品加征100%关税,但凡愿意在美国建厂的企业,则可“豁免待遇”。
这看起来像是一招简单粗暴的经济手段,实则是特朗普政府要用“关税大棒”逼迫全球芯片巨头“用脚投票”,为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业强行加码。
其实,这场芯片产业链的拉锯战,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早在拜登时期,美国就祭出了527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用补贴诱惑台积电、三星等巨头赴美建厂。如今特朗普把手段推到了极致——直接设卡,不来美国投资,就让你多付一倍税。
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英特尔、美光——几乎涵盖了全球先进芯片生产的全部一线玩家,如今都已排队在美国建厂,总投资额超过6000亿美元,规划中的晶圆厂多达24座。
台积电是这场博弈的代表性案例。
2020年,它宣布在亚利桑那州投资150亿美元建5nm工厂,本是一次试水,没想到投入一路飙升到1650亿美元,扩成6座晶圆厂、2座封装厂和1个研发中心,甚至把最先进的2nm工艺也搬了过去。可好景不长,美国的基础设施短板和技术工人紧缺,让工厂投产一拖再拖,直到2025年7月才能勉强实现4nm量产。
三星同样遭遇瓶颈。
2022年宣布在德州投资370亿美元建两座4nm与2nm工厂,却迟迟找不到足够客户,设备都没能及时进场。直到今年7月,马斯克出面签下165亿美元的代工订单,这才让项目重新动起来。
SK海力士则主打HBM芯片——AI服务器GPU的“心脏”。它已在印第安纳州投资38.7亿美元建厂,美国方面更是奉上4.5亿美元补贴,因为这项技术美国本土短期内难以替代。
至于英特尔与美光,虽然是美国企业,但也被推上了加码投资的快车道。英特尔计划投1000亿美元建8座晶圆厂,美光则计划在全美投入2000亿美元,涵盖内存、HBM和封装产业链。
美国的算盘很清楚:本土芯片制造份额从1990年的37%跌到今天的10%,而10nm以下的先进芯片几乎全靠中国台湾和韩国。如今通过补贴和关税,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就是要重建制造业优势。
但问题是——建厂不是盖房子。
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亚利桑那州缺水缺电、工人培训周期长,导致台积电项目反复延期。其次是技术人才短缺,美国的半导体专业人才储备与东亚差距明显,高端工厂不仅缺工程师,连熟练技工都要从海外请。
更要命的是市场问题。全球七成以上的芯片最终流向中国市场。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2.74万亿元人民币,仅2025年上半年就进口2818.8亿颗,花了1.38万亿元。但美国芯片只占其中3%,而且中国本土替代速度飞快——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华为的昇腾和麒麟,都在逐步替换美系产品。
美国芯片企业在成本上更是先天劣势。硅片一片价格,美国要800到1000美元,中国厂商报价400美元;高端设备如长晶炉,美国400万到500万美元一台,中国200万就能买到。再加上中国电价、人工、物流都更便宜,成本差距几乎是全链条的。
一旦中国芯片大规模上市,海外高价芯片势必面临冲击。固态硬盘的价格就是前车之鉴——过去1TB要1500元以上,现在200元就能买到,降幅超过九成。AI芯片和手机SoC,未来也可能复制这样的价格曲线。
所以,特朗普政府想用加税政策逼出美国芯片制造的辉煌时代,但从现实看,基础设施、人才、市场和成本这些硬伤,很可能会让这场豪赌变成“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局。
美国当然希望通过五大巨头的项目重塑芯片版图,可在全球供应链已深度绑定中国市场的格局下,想一招扭转乾坤,恐怕没那么容易。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