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皇帝,统治的54年!
汉武帝刘彻从十七岁,到七十岁,在位执政的时间,跨度极长。
中国历史上,在位哪怕超过三十年的君主,数量也很少,超过半个世纪的,更是罕见。
五十四年,更是占了整个西汉王朝长度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这个时间跨度,还超过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汉武帝即位那一年,汉帝国会有数以万计的婴儿出生。而这上万名婴儿里,无论是因为疾病、战争、灾荒、意外或是寿命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活不到五十四岁的。
所以,汉武帝的五十四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瞬,但从个体角度来看,却笼罩和影响着无数人的一生。
而且,因为在位时间长,汉武帝就有足够余地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历史上第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儒家思想正式从这里开启统治我们2000多年。也是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汉承秦制,秦朝之前是五百多年的乱世,秦朝短暂统一十几年,又是七年多的战乱,经历汉高祖、汉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才真正有机会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位能在广阔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君主。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他的一生是“外攘夷狄,内修法度”,班固又补充说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也就是汉武帝不仅有对外征战的武功,也有尊崇经学的文治,还改革创立了很多制度。
同时,由于汉武帝时代汉朝和不同民族与国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斗争与融合,这一时期也是华夏民族意识加速形成的关键阶段。
可见汉武帝时期,确实是一个历史上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的重要时期。
正因如此特殊,汉武帝时代很值得我们去深度了解。
汉武帝这一生,牵扯出了很多人物,很多故事。假如把汉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视作一棵树的主干,其同时代的人,窦太后、卫青、霍去病、李广、司马迁等等,就像树干上生出的枝叶,到一定位置,就有一些人茂盛起来,又有一些人凋零下去。
汉武帝之所以是一位有为之君,正是每一处枝叶、每一段记忆共同塑造的。
下面,我们就沿着时间线索,追溯一下汉武时代这棵“时间之树”上那些最繁茂的枝叶、最关键的群体,思考他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有为”的“汉武时代”。
1.太后,少年汉武帝头上的大山
很多人对于汉武帝的印象是雄才大略,专权独断。其实在即位的前十年里,他虽有天子之位,却始终无法完全按个人意志行事,而是处处受到掣肘。那么是谁像大山一样,压在少年汉武帝的头顶,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呢?
简单来说,当时的汉朝廷,用“太后政治”来形容,更为贴切,而天子倒反像一个配角。
第一个压制年轻的汉武帝的,是祖母窦太后。洪迈在《容斋随笔》里,说到汉朝有一个特点:“汉母后预政,不必临朝及少主,虽长君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他朝代只有皇帝很年幼时,母后才不得已临朝听政。
西汉则不一样,皇帝成年以后,太后即使不上朝,住在长乐宫里,仍然很大程度上操纵着当时朝政。
洪迈这句话总结了汉朝的特点,窦太后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窦太后是汉文帝之妻,生了汉景帝。景帝即位时,已经三十岁出头,许多大事仍然要遵循和顾忌窦太后的旨意。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窦太后执意让景帝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而非传给儿子。
汉景帝刘启
为了这件事情,母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尴尬。窦太后还因为自己喜好黄老之言,要求宗室、外戚子弟跟着一起学习。《史记》用的原话是“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不得不”三个字,形象刻画出窦太后强势的性格。
汉武帝即位时,已经16岁,不能算是幼主了。窦太后这时升级成了祖母,仍然没有放弃掌控朝政的权力。
从一件事里,就可以看出祖孙二人的权力矛盾。
汉武帝刚即位时,曾授意几位儒生设计立明堂、改正朔、封禅和巡狩等方案,来彰示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性。表面看来,只不过是一些虚张声势的制度和仪式而已。
但在这套方案里面,还附带了一条奏议,希望以后有事不用再上奏窦太后,这样才能彰显帝王天下独尊的权位。这条奏议恰恰说明,过去朝政大事,窦太后都要亲自过问。
对此,窦太后的反应是勃然大怒,立刻安排罪名,赐死了牵头的儒生,以上的改革方案当然也同时不了了之。
汉武帝对于太后政治格局的第一次挑战,也以失败告终。
第三年,年少的汉武帝还曾尝试用兵东南,帮助东瓯国抵抗闽越国的入侵。
然而他身为天子,竟然无兵可发,只能派一名亲信使者,持天子使节,试图征发会稽郡的郡兵前往。只不过按照汉制,天子使节是不足以发兵的,需有虎符才行。
所以郡守没有见到虎符,果断拒绝。最后使者用武器胁迫,才算完成发兵任务。汉武帝对此次行动,解释说,自己刚刚即位,不想轻易动用虎符。
事实上,更大的可能,要么是他此时尚无权动用虎符,要么是不敢惊动窦太后。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因为仅仅三年后,汉朝就再次用兵同一个对手闽越国。这次汉武帝大发几路兵马,浩浩荡荡出征,一点没有因为刚即位就不想大动干戈的意思。
而前后两次最大的不同则是,后一次的时候窦太后已经去世了。
窦太后去世以后,汉武帝仍然时时感觉受到掣肘,此时牵掣他的是丞相田蚡。
由于身兼天子舅舅和帝国丞相的双重身份,刘彻对他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忍耐,凡田蚡上奏之事、推荐之人,几乎言听计从。
偶尔,刘彻也会表达些许不快。有一回,他抱怨道:“舅舅你的人任免完了吗,可不可以留几个位置给我看上的?”理论上,任免官吏的确是丞相的责任,但完全不考虑皇帝的意见,难免招致不满。
表面看来,田蚡和汉武帝的矛盾,是相权对皇权的制衡。
但田蚡能登相位,完全因为他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弟弟。假如不需要顾忌王太后,汉武帝一定会安排更听话更懂事之人在相位上当好花瓶,后面的史实也能够验证这一观点。
故此事背后的实质,仍然是太后政治的一种体现。
窦太后死于汉武帝执政的第六年,田蚡死于第十年,从此之后,汉武帝才真正感觉像松了绑一样,准备自己的宏伟蓝图事业。
2.诸侯:刘备祖先要摆烂?
当汉武帝挣脱枷锁,必然要反过来压制皇族的势力,这就要说到一个群体——诸侯王。
诸侯王从身份上说,属于刘氏宗亲,是贵族。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必须躺平,不躺不行的时代。
这里面躺平躺得最出名的,就是刘备自称的祖先,中山王刘胜。
他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汉书》称他“为人好酒乐内”,就是喜欢流连声色,所以“有子百二十余人”。他不仅自己躺得很平,还劝同母兄弟赵王刘彭祖一起躺平,说我们做诸侯王的,每天听听音乐,流连声色就行了,不要太积极。
而在多年以前,刘胜并不是一个这么窝囊的人。
那时不到二十岁的汉武帝刚刚即位,还屈服在窦太后的威势之下,很需要联络兄弟感情以巩固自己地位,那时的刘胜是很敢说的。
他在建元三年有一篇相当有文采的发言,尝试让刘彻改一改先帝以来严厉打击诸侯王的政策。但是,时间流逝,环境变了。后来的汉武帝再也不是一个需要兄弟宗室当外援的无助少年了,历年来他对于诸侯王的打击,比起他们的父亲汉景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胜也在这样的变化里渐渐沉默学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废物。
对于诸侯王的打击,是汉朝建国以来的传统。
为什么要打击,因为诸侯王的实力过强,始终是汉朝廷的心腹之患,所以历代汉帝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汉高祖刘邦时期,名义上为天子,实际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几乎全都由异姓诸侯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吴芮等人实控。
这些异姓诸侯不但拥有本国的一切治理权,还拥有自己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起初定都洛阳,要迁到长安的原因。
洛阳的位置,正处于异姓诸侯王的包围中。迁到长安以后,刘邦才能有足够的地利自保,然后慢慢把异姓诸侯逐个击破,一一剿灭。
在刘邦生前,基本把重要的诸侯国都拿下,换成了自己的子弟为王,异姓诸侯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同姓诸侯仍然过于强大,存在隐患。当时的汉朝,全国共有57郡,诸侯国占去了42郡,汉朝廷只有区区15郡。实力对比非常悬殊。
所以吕后、文帝、景帝三朝,仍然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削弱诸侯国之上。做法各有不同,吕后是削刘姓国,加封吕氏国,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文帝采用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把大国分割成几个小国。比如齐国最大,等齐王死后,文帝就把齐国一分为六,分给齐王的各个儿子,大家都占一小块当王。
除了嫡长子可能不开心,毕竟原先都是他的财产。而其他五个儿子,谁不乐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呢。淮南王死后,淮南国也被一分为三。贾谊的这个主张,有点像化骨绵掌,不知不觉就把诸侯王的力量消解了,诸侯王还没法反对,非常厉害。
景帝的手段更强硬,他授意晁错直接给诸侯王治罪,然后削地、废除王号。
强硬的措施遭到了强硬的反抗,很快就爆发了巨大的政治危机——七国之乱。
诸侯王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好在最后景帝的军事行动取得了胜利。挟胜利之势,景帝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手段,除了进一步削地外,还剥夺了诸侯王在国内的治理权,诸侯国内四百石以上的重要官员,全部由朝廷直接任命。
自此,诸侯王终于由汉初不可一世的一方之主,变成了财政供养的无实权贵族。不仅如此,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还成天窥伺诸侯王的生活,一有机会就对他们举报打压。
所以诸侯王从景帝时期开始,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前面说到中山王刘胜,曾经在汉武帝即位初,向他声情并茂地求过情。可惜汉武时代,对诸侯王的打击仍在延续,各种手段都用上了。
首先就是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其实是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延伸。只不过这时,诸侯国已经太小了,没办法再一个王国分成几个王国。但是不封王,还可以封侯。
推恩令,就是要求诸侯王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国内的县,分一些给自己的子弟当侯。但是这些县从此就不属于王国的县了,而是属于汉朝廷。
第二种手段是治罪削国。被直接废除的诸侯国有齐国、燕国、济川国等等。这些诸侯王要么自尽,要么被废为庶人。
我们还是以中山王刘胜为例,他有19个儿子因为推恩令,被封为王子侯。这意味着,有19人分走了中山国的土地作为食邑。若干年以后,在著名的酎金案里,这19人当中,有11个同时被治罪,侯爵都被剥夺了。他们的食邑,大部分划归汉朝的涿郡。“把大象放冰箱需要三步”,而把诸侯王的封地安全稳妥地划给朝廷,只需推恩、治罪两步。
那么,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诸侯王群体,在汉武时代不得不躺平了。
乐酒好内,明哲保身,是这个群体不得已的生存哲学。
---End---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