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全国首条400G量子安全OTN智算加密专线业务开通
近日,由中国电信量子集团联合安徽电信、内蒙古电信和华为共同完成的全国首条400G量子安全OTN智算加密专线业务正式开通。该专线连接安徽合肥和内蒙古和林格尔两地,跨越2000余公里,实现了两地数据中心的高效互联。
首次将OTN光传送网技术与量子加密技术深度融合,推出业界首款400G量子安全OTN专线产品,实现“大带宽传输”与“量子级安全”的完美兼容。该专线采用全国产芯片加速与国密加密算法,实现从硬件设备到加密协议的全链条自主可控,为政务、金融、能源等敏感领域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中国方案”。并验证了全国跨域大带宽OTN融量子加密能力,首次实现了400G全速率量子加密专线的远程调度开通。其技术创新主要体现:超融合架构,重构安全传输范式、全栈国产化,筑牢自主可控根基、跨域调度力,释放算力网络潜能3个方面。
中国牵头制定的首项预测性维护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5月21日,中国牵头制定的首项预测性维护国际标准IEC 63270-1:2025《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预测性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技术委员会(IEC/TC65)正式发布。该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针对预测性维护实施流程和技术要求的国际标准。标准将预测性维护共性技术要素进行模型化,定义了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构建、决策优化的全流程要求,并提出了故障预测的置信度阈值、维护响应时间等指标,为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目前,基于该系列标准研发的软硬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汽车、仪表、石化、冶金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该标准的成功发布,标志着我国智能制造领域预测性维护典型场景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成效取得了国际共识,对提升我国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5G应用融入86个国民经济大类
根据工信部的近日最新消息,我国5G应用已经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5G技术的广泛应用覆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包括制造业、矿业、医疗、教育、交通等。例如,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露天矿,5G-A网络支持无人驾驶电动矿卡的8K视频快速回传,显著提升了矿山的运营效率。此外,5G在工业互联网中实现了41个工业大类的全覆盖,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将加速推进5G-A和6G技术的研发。
5G-A作为5G的演进版本,不仅速率更高、性能更强,还引入了感知、人工智能、天地融合等6G潜在关键技术。近期,速率更高、性能增强的5G-A网络,也在各类生产生活场景逐步试点落地。据悉,5G-A网络已在部分城市试点落地,年内有望覆盖全国超300个城市的重点场景。
中国团队仿生感知创新突破,赋能水下机器人精准水流感知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系统研究团队受鱼类侧线系统启发,创新研发出基于自主视觉的仿生侧线传感器FlowSight,为水下机器人精准感知水流带来突破。自然界中,鱼类凭借侧线系统在水下灵活导航、避障,而FlowSight利用仿鱼侧线神经丘的柔性硅胶触须感知水流,内置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触须形变图像序列,再借助深度学习模型解析水流速度与方向,实现单点、无辅助设备的高效矢量感知,水流速度和方向测量相对误差分别低至3.05%和0.98%。团队将该传感器集成于仿豹鲂鮄水下机器人RoboDact,成功完成基于水流感知的闭环运动控制实验,机器人能像真实鱼类般逆流巡游、动态调姿,为水下勘探与生态监测提供全新方案。
全球首台人-机-环高度融合的“现场智能工厂”
近日,全球首台人-机-环高度融合的“现场智能工厂”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并在湖北省首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中建汉芯公馆项目中成功应用。该平台通过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的智能建造模式,构建了一个高度融合的施工现场环境,显著提升了建造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平台以数据驱动吊装及多工序空间流水作业,标准层施工每层可节省1天以上,整体节省建造工期1个月以上。集成智能起重设备、布料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实现相关工序的少人化乃至无人化作业。配备自动伸缩雨棚,可在高温和阴雨天气正常施工。采用智能布料技术提升混凝土浇筑成型质量,避免楼板裂缝和施工冷缝;落地支撑系统无需预埋,提升外墙成型质量。采用一键升降支承动力系统,实现平台下降拆除,避免高空拆除风险;模块化构件周转率可达95%,使用成本大幅降低。平台自2024年投入使用以来,累计顶升26次,助力项目安全高效作业。其成功应用标志着建筑行业在智能建造高端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700亿参数大升级,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发布
5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大讯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发的智能化工大模型2.0 Pro版本正式发布。此次上线的2.0 Pro版本功能升级,在保持700亿参数规模基础上,上下文长度大幅扩展,在十大化工核心维度上的平均问答准确率显著提升,巩固了技术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大模型,它已应用于40余家化工企业、设计院和高校,推动我国化工行业新技术“从实验室一步到工厂”。传统化工行业新技术开发需历经实验室小试、中试等多个逐级放大过程,一般耗时10年以上才能建成工厂。而智能化工大模型可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加速化工新技术开发,革新技术成果应用与产业规划方式。
上海: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化应用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培育前沿数字消费作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消费领域深度应用。具体举措上,上海通过举办人工智能领域高规格展览、会议、赛事等活动,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吸引全球关注上海消费市场创新潜力。同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 + 消费”示范场景,激发消费热情。
此外,上海多领域协同推进前沿技术与消费融合: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拓展场景应用;推动超高清视听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提升产品品质;落实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方案,探索消费应用;开展具身智能场景对接,加强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加速前沿技术落地。
合肥企业牵头制定工业互联网建设两项行业标准
近日,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城市云”)牵头制定的《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指南》《基于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架构要求》两项标准成功获批,为安徽省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两项标准的成功获批进一步完善了工业互联网的框架体系,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水平,有助于推动园区前瞻化布局、网络化聚集、高端化服务,助力园内企业的模式创新、高效运营、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