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 本文摘编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书籍《人性阻力》
[美] 洛兰·诺格伦、戴维·申塔尔 [译] 马俊斌 张瑞新 著
责编| 柒排版| 沐言
第 9246篇深度好文:3190 字 | 11 分钟阅读
每年的双十一,都是一场全民狂欢,也是一场心理战。
从预售开启的那一刻起,用户被倒计时、满减、红包雨和直播间热浪层层包围。
品牌在流量的加持下竞相叫卖,平台在算法驱动下精确推送,而消费者,他们兴奋、比较、加购、下单,却在最后一步,停下了手指。
商品加购率在上涨,但尾款支付率却在下降,消费者的决策好像越来越“慢”,难道是折扣不够?还是内容不吸引?
凯洛格商学院教授戴维·申塔尔和洛兰·诺格伦在他们最近出版的新书《人性阻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推动用户行为的关键,不在于你能制造多大的吸引力,而在于你能减少多大的阻力。”
这本书关于“心理摩擦力”的解读,也许可以帮品牌方在今年双十一大战中,找到真正“提效”的关键杠杆。
相比于一味地“加码优惠”或“制造刺激”,品牌更应该思考消费者为什么完成“临门一脚”?
一、不是“推”的不够而是四种阻力在“拖”着用户
书中以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比喻开篇,子弹之所以能精准飞行,不仅因为火药的爆发力,更因为设计师让它拥有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形状,减少了飞行时的阻力。
火药提供推力,但决定射程与精度的,是摩擦力。营销亦然。
我们以为要让消费者“动起来”,只需加大推动力,例如更大的折扣、更密集的广告、更热闹的直播间。然而, 真正阻碍购买的,不是吸引力不够,而是“摩擦力太大”。
双十一的营销,往往是一场“推动力”的狂欢。
所有人都在比价格、比曝光、比转化,但很少有人去问:用户为什么不想“下单”、不想“付尾款”了?他们被什么绊住了?
人们在面对新选择时,天然会被四种心理摩擦力所束缚:惯性、惰性、情感和抵触。
这四种力量,像空气中的无形阻流,看不见,却能决定一场交易的成败,因此,意识并尝试克服阻力,也许会成为pin pai fang。
1.对抗惯性最有效的办法:从熟悉里制造新鲜
人类是习惯的创造者。 虽然我们有能力改变,但我们不会轻易改变。

品牌总喜欢在双十一制造“惊喜”:新的产品、新的包装、新的促销机制,似乎每年都在不停迭代。但对用户而言,越陌生的产品,越会激发“惯性阻力”。
书中讲到2009年,传奇广告公司Arnell 受聘重新设计纯果乐的商标和标签, 以期让这个品牌看起来更加新颖:橙子被稻草刺破的标志性形象消失了, 可识别的配色也变了。
产品本身并没有改变,它还是纯果乐,只是盒子看起来有点不同,但人们不再喜欢它。
在品牌重塑后的两周内,纯果乐的收入损失了 20%。推出后不到 30 天,该公司就下线了新款设计。
双十一的用户也是如此,品牌方的可行策略,不是通过“新鲜”刺激他们一次,而是保持产品的熟悉感,营造熟悉的使用场景,熟悉的产品包装,熟悉的促销话术等。
用固定的视觉、语言、统一的促销节奏,用他们熟悉的语气沟通,对老客户推出“惯性式激励”,比较去年更好的权益,获得“现在下单更值”的快感,让他们不必重新学习。
营销的关键,不在于“推新”,而在于“让改变看起来像没变”。

2.打败惰性阻力,要让用户“少动脑”
“惰性摩擦,是因为人们讨厌消耗。路径越模糊,行动越迟缓。”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最小化努力的本能或许是影响我们做决定的最主要的心理力量。
想一想你每天上下班的路,以及所有的相关决定。你去的加油站、走的路线,甚至选择的交通方式,所有这些决定都遵循最小努力法则,因为你首先会关注便利度和效率。
你可能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加油站、走最短的路线、开自己的车,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做出的有效选择。 它们是将个人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结合双十一的场景,当用户在多个直播间切换,页面上堆满“跨店满减”“叠加红包”“预售定金膨胀”,计算逻辑比理财产品还复杂,他们感到疲惫。
惰性摩擦不是懒,而是“认知负担”。 品牌在双十一期间最常犯的错误,是让用户“为购买而学习”。
当用户需要读懂十页活动规则、在五个平台跳转,购买就成了体力活。正如书中所言: “消除人们在改变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才是真正的忠诚策略。”
作为品牌应当主动为消费者“清理路径”。
例如,一页完成所有选择,减少跳转和计算,让优惠自动生成。清晰说明优惠政策,别让“膨胀金”“跨店券”成为用户的障碍。
做减法的内容设计:让每一个展示,每一次点击都有明确目的,不用猜、不用查。
这背后是一种新的营销姿态:不是诱导,而是提供最小化努力路径的“帮助”。当品牌帮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用户就会把信任还给品牌。
3.情感摩擦,打消他们在“想买”与“怕后悔”之间挣扎
“即使是理性的决策,也会被情绪所左右。”双十一最复杂的心理摩擦,来自情感。
消费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的“犹豫”往往是一场情绪拉扯:想犒劳自己,却怕被定义为“冲动消费”;
想买最好的,却又担心“明天降价”;
甚至,有人因为被营销语气刺激“再不抢就没了”而反感。
书中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在20世纪中期,美国一款速溶蛋糕粉迟迟卖不动。
市场研究发现,问题出在“情感摩擦”。配方太方便,让家庭主妇觉得自己“不够尽心”。
品牌后来修改配方,要求用户“额外加入一颗鸡蛋”,销量立刻暴涨。那颗鸡蛋,不是配料,而是参与感。
双十一的品牌,也该学会尊重这种情绪机制。过度的促销和过激的语气,往往触发消费者的防御心理;而场景化的参与感,无忧下单的话术反而能建立情感认同。

在品牌实践中,可以思考如何让用户感觉购买带有意义:
用故事化的文案连接情绪,比如“这份小礼物,是给努力一年的自己”,“这件商品,为家营造更好的环境”等;
重塑信任而非冲动:强调品质、售后、可持续性,无忧下单,可退可换,缓解“买错焦虑”;
建立购买仪式感:通过专属限量、精美礼盒、定制寄语等方式,让付款不再是交易,而是表达。
情感摩擦的核心在于“我怕错”。当品牌帮助消费者从“买产品”转变为“成就自己的一部分”,摩擦便会自然消解。
4、消除抵触,从邀请用户“共创式沟通”开始
在《人性阻力》第9章中,作者讲述了一个极具警醒的故事。美国政府在推行安全带法案时,原以为“强有力的证据”足以说服民众,结果却激起大规模抗议。
越是强调“必须戴安全带”,人们越反感。“当人们感觉到自由被限制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抵触。”
双十一的营销,常常无意间触发这种心理。倒计时、喊麦、限量、强迫式的直播语气,都在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号:“你现在必须买。”
而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时代,这种“强推”已不再有效。消费者不缺信息,他们缺的是选择的尊重感。
作为品牌方,可以尝试转向“共创式沟通”。
比如,让销售话术变成邀请而非命令,用“如果你在找一件能陪你度过整个冬天的毛衣,我们愿意拿出300件,用二分之一的价格,邀请你来试试。
另外可以邀请用户参与内容生成,给予奖励-UGC、口碑视频、社群投票,让他们成为“品牌种草者”而非“被销售对象”。
正如书中指出:“被强迫的改变会引发抵触,自我说服才会带来持久认同。”营销的高级形态,是让用户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二、理解人性比理解算法更重要
在双十一的喧嚣战场上,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拼命“加推力”但真正影响转化的往往不是“吸引力”不够,而是“阻力”太大。
书中用大量实证研究和商业案例告诉我们, 改变行为的关键,从不是再多制造一点诱惑,而是学会拆掉阻碍决策的小石头。

对于品牌方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营销方法论的转向,更是一种心态的升级。
双十一不该是“谁喊得更响”的狂欢,而是“谁更懂人性”的比赛。
理解“人性阻力”,意味着你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洞察他们的犹豫、焦虑与微妙心理,重新设计每一次触点,让购买决策变得更轻、更顺、更自然。
那些懂得减少心理摩擦的品牌,最终赢得的不只是销量的增长,更是信任与口碑的积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