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夏交替的日子,北京街头弥漫着防疫的紧张气息,实体柜台顾客骤减,那年28岁的刘强东突然意识到,只卖光盘和刻录机已活不下去,必须把货送到消费者手里。可要送货,先得有人肯送。这件事听来简单,却成了京东物流故事的第一个门槛。
1998年注册的小公司,账上可动用的现金只够撑两三个月,刘强东还是咬牙挂出了招聘启事——职位名称:快递员。那时“快递”二字远没有今天流行,求职者寥寥。一个星期过去,投简历的人不到五个,真正敢上门的只有金宜财。

面试现场很朴素,折叠桌、两把旧椅子、外加一杯温水。刘强东问:“能吃苦吗?”金宜财笑得腼腆:“农村出来的,吃苦不算事。”就这两句对话,让他拿到了001号工牌。谁也没想到,这块小小塑料牌会伴随他十二年。
最初几个月的订单并不多,可配送半径动辄四十公里。缺人手就只有硬撑,今天西三环、明天通州、后天海淀,每天三四百公里路程对001号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雨天车胎陷进坑里,金宜财把鞋脱了扛车;夜里赶不上末班地铁,就在仓库用纸壳铺地睡一宿。邻居问他图啥,他总是挥挥手:“再等等,搞不好能成。”
订单增长始于2004年“非典”结束后,消费者习惯了网上下单,京东单量蹿升三倍。那一年刘强东在公司会议上宣布自建仓配体系,台下员工还不到二十人,半数是刚招来的大学生,另一半就是金宜财带的实习骑手。刘强东说:“以后顾客体验好不好,全靠咱们速度。”金宜财点头,却清楚速度背后是成本:汽油、车损、人工,通通都要钱。
001号的作用远不止派件。为招揽新人,他印好百余份招聘宣传页,走到人才市场自掏腰包租桌子,向陌生人讲“揽件—分拣—派送”流程。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把他当推销员直接拒绝,他只能笑着再递一次名片。那一年京东招到了15名快递员,金宜财被大家戏称“活招牌”。

工作强度大,收入却不算突出。2006年,普通快递员月薪三千,他能拿到四千多,算上补贴也难说宽裕。父母劝他回老家,妻子埋怨见不到人,小孩学费又是一笔花销。犹豫一阵后,他跑去找刘强东:“我可能扛不动了。”刘强东愣了几秒,立刻约他深夜散步,边走边算账:“五年内我给你房票,你留下来。”当街灯映在地面时,这句承诺成了决定性的砝码。
2007年8月的某一天,刘强东带队体验派件,全程跟着金宜财跑线路。下午三点多,两人汗透衣背。“感觉如何?”金宜财半开玩笑。“累,真累。”刘强东只回了两个字,但之后京东迅速调整福利:取消固定底薪,改为件数计酬,多劳多得;同时增设住房补贴。那份政策文件贴在仓库墙上,让不少老员工眼睛一亮。
政策见效很快。2008年奥运期间,金宜财一个人单月派件破7000件,收入逼近12000元;黄少波则凭借“日均千件”的纪录成了传奇人物。配送网络随之铺开,京东在北京、上海、广州相继设立分拣中心,金宜财被提名为区域队长,却依旧坚持一身工装骑在电动三轮上:职务可以挂墙上,派件必须落地。

2010年,刘强东兑现了当年那句“五年房票”的承诺——公司与开发商谈合作价,帮金宜财在东四环外选下一套两居。他拎着钥匙站在空旷客厅时说了句:“总算不搬家了。”这把钥匙让母亲的疑虑烟消云散,也让儿子可以就近读书,他再也不需在出租屋间辗转。
转眼十二年。2015年统计,001号快递员的年收入已接近20万元,除派件提成外,还有年终分红、子女教育基金、商业保险。逢到旺季,京东会给老员工优先分配高价值路线;每逢春节,公司还会按工龄补贴返乡路费。有人问:“跟着京东这么久,你图什么?”金宜财抬头答:“图个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里流失率高居不下,有人干两个月就喊累,也有人转岗去做直播带货。金宜财始终没换跑道,他自认并非管理型人才,开公司风险太大,还不如把一件件包裹稳稳送到客户手中。朴素,却有效。

今天的京东已拥有数十万名配送员,但工号001仍旧保留。新员工培训时,讲师会展示一张旧照片——一个瘦削男人蹲在马扎上缝制服,那就是金宜财。“别小看这位师兄。”讲师常说,“所有制度都是踩着他走出的印记。”照片下面的标语只有六个字:时间换信任,信任生速度。
刘强东曾在内部聚会上提到,最艰难的日子,支撑他继续投资物流的,不是盈利报表,而是001号快递员还没买房的那份牵挂。两个人的约定推动了一家企业的模式升级,也把“快而准”的口碑写进了中国电商史。
回到开头的问题:十二年后,刘强东给了他什么待遇?答案不止于年薪、房票和补贴,更是让一个普通人拥有可预期的未来。对于金宜财来说,待遇是一把真正握在手里的门钥匙,是每天准点回家的心安,也是工牌背后那段写着“001”的荣耀。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