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最高明的养生:不吃药不花钱,守住腿力,比啥都强

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叫“人老腿先老”。这句话,你听是听过,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合不合理?为什么偏偏是腿,而不是手,也不是头脑先老呢?这里面,其实藏着很深的道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每天都在走路,甚至还绕着公园走上好几圈,心里觉得挺踏实的。可是,日子久了,却感觉这双腿越来越不听使唤,好像不是自己的。甚至有时候,早上起床想穿个裤子,单脚一站,整个人就开始摇摇晃晃,心里头“咯噔”一下。

我呀,行医四十多年,退休下来也有五年了。这一辈子,我看过太多太多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气色很好,讲话声音也洪亮,可是最后,却倒在了一次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跌倒上。

这件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认识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这个人,可以说是很有毅力的。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一定要出门走路一个钟头。可是,就是这么一位认真保养的人,有一天清晨,在家里头,她不过是弯下腰去拿一条毛巾,身子突然间重心一偏,整个人就摔倒在浴室门口。这一摔,右腿骨折,动都动不了。

我到医院去看她的时候,她人还很虚弱,嘴里却一直反复念叨着一句话,她说:“我不是每天都有在走路吗?怎幺会这样呢?怎幺还是这幺不经一摔呢?”

我听了,心里很感慨。其实啊,她走的这条路,表面上看起来是通往健康的路,实际上,是一条越走越虚的“单行道”。很多人都有这个误会,觉得只要我脚在动,我走路了,就等于是锻炼了。你想想看,这个道理通不通?对于我们年纪慢慢上来的人,尤其过了七十岁以后,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想法,很可能只是一个让我们心安的假象。

今天,我就是想与各位好好聊一聊这个道理。真正能够让我们把身体稳住,让我们心里有底气,不怕跌倒的那个根本,不是你每天出门转了多少圈,而是我们身上有五个关键的地方,你到底有没有练到。

接下来,我会陪着各位,就在自己家里,做几个很简单的小检验。你自己来当自己的医生,清清楚楚地看一看,我们现在的身体里,藏着哪些看不见的风险。

好,那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你先不要急着回答,先静下心来,好好地回忆一下:你上一次从椅子上站起来,完全没有用手去扶任何东西,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是昨天,还是上个礼拜?

你听清楚,我不是在问你还能不能走路,走路只是表象。我问的是那个最根本的动作:你还能不能单凭自己双腿的力量,稳稳当当地站起来?你有没有过那种起身的时候,腿肚子突然一抖,心里也跟着发慌的瞬间?

其实啊,很多人都有一个想当然的观念,认为自己每天能走一动,就代表身体还很硬朗。可是我必须告诉你,我们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光有“动”这个阳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动的方式,那个“里子”,对不对?

我见过不少七十多岁的老先生、老太太,表面上看,精神矍铄,早上还在公园里走了三大圈,跟老朋友们谈笑风生。结果到了下午,就在自己家楼梯口,一脚没踩稳,摔了个结结实实的跟头。你晓得吗?这一摔,往往就是半年的卧床,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散掉了。他们跌倒的,不是那个看得见的身体,而是那个被我们忽视了几十年的“根本”啊。

这第一个根本,就是我们的肌肉。我常常讲,肌肉就是我们的“老本”。年轻的时候,本钱厚,你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可一旦年岁上来了,这个老本不够了,就像你口袋里头的钱不够用一样,连上个厕所、去市场拎一把青菜,都开始觉得力不从心。

最麻烦的是什幺?是这个老本,它不是你不去动它,它就安安稳稳待在那里的。不是的。它每天都在静悄悄地、我们毫无察觉地在流失。医学上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肌少症”。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就是你的“根”在慢慢变松。数据显示,人到了七十岁以后,肌肉每年平均要流失百分之一点五到三。你想想看,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保养它,那这肌肉不就像银行里只取不存的钱吗?越用越少,最后连本钱都没有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流失,你起初是完全感觉不到的。它就像你家地板下的水管,在偷偷地漏水。等到有一天,你发现地砖都受潮发霉了,那个时候,往往问题已经不小了。

有人就会问我:那教授,你说该怎幺办呢?你不要急,我们凡事要讲道理。肌肉虽然会自己流失,这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顺应这个规律,把它守住,甚至把它一点一滴地给练回来。

接下来,我就要教你一个在家里随时可以做的小检验,看看你现在的腿力,这个“老本”还够不够用。

你去找一把稳当的椅子,坐好,然后站起来。连续做五次,过程中,双手不能去扶膝盖,也不能去撑桌子,更不能靠身体往前冲的惯性。如果你能很平顺地完成,那我恭喜你,你的基础还算扎实。但是,如果你刚站到一半,腿就开始发软,心跳也加快了;或者说,你必须要靠手在旁边撑一下才能站起来。这就说明,你的老本已经开始亏损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警讯。

这个简单的动作,我曾经让一位七十二岁的退休老工人做过。他一开始还不相信,他说自己每天还能走半个钟头的山路,怎幺会没力气?可当他真的坐下来试的时候,才发现,站到第三次,就已经气喘吁吁,坐下去的时候,屁股还差点没对准椅子。

后来他自己跟我讲,他说:“教授,我现在懂了。我不是没有走路的力气,我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站起来的‘底气’正在偷偷地变弱。”

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真的跌倒了,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练肌肉。只要你现在愿意,我就教你三组动作,把这个腿力给守回来。不需要什幺复杂的器械,也不用花你一分钱,每天只要五分钟,你就能慢慢地把自己的老本给存回来。

你准备好了吗?我们先从第一组,练肌肉开始。练哪里?从腿开始。因为你这一生最后那几年,是能够自己走到想去的地方,还是只能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你这两条腿的力量。它就像我们住的老房子的那两根柱子,你是不是还能够自己上下楼,靠的不是你的意志力多坚强,而是你底下那两根柱子,还撑不撑得住你。

所以我常常跟来问我的朋友说,你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练得多勇猛,那个“太过”了,反而不好。我们先从最基础、最安全的开始。

比如,就是刚刚那个站立的训练。你准备一把结实的椅子,坐在椅子前端三分之一处,双脚与肩膀同宽,稳稳地踩在地上。双手可以自然垂放,或者抱在胸前,就是不要去扶东西。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大腿的力量,把自己平稳地站起来。站稳之后,再慢慢地坐下。就这样,重复十次。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可是,我告诉你,很多人第一次做,刚站起来膝盖就开始发抖,坐下去的时候也不稳,整个人好像悬在半空中,心里会怕。有时候,你会发现,坐下去比站起来还要难。因为你会怕自己坐不准,怕摔倒。这都没有关系。刚开始不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要的不是动作有多标准,而是你身体里那一点点“气”的参与感。这就像我们重新去拉一盏很久没用的旧油灯,只要那根灯芯还在,你肯去拉它,它就能慢慢地重新亮起来。你愿意动一动,试一试,身体就开始改变了。

我有一位学生,六十八岁,退休后一直在家里帮忙带孙子。他第一次试这个动作,做了不到五次,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笑着说,感觉比带孙子还累。但是,三个礼拜以后,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他说:“教授,我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做十五个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早上上厕所,终于不怕蹲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你看,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哪怕是我们觉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身体,只要你愿意开始,它就会回报你最真实的安稳。更要紧的是,这种“我还可以做到”的信心,会像一颗种子,在你的身体里慢慢发芽。

今天晚上,你回家也可以试试看,做几下这个练习。然后在留言的地方告诉我,你做到第几下的时候,感觉腿开始发软了?我会亲自去看每一位的留言。如果你能坚持三天、七天,我还可以给你一份我们整理好的居家练腿计划。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要练到身体中央的那根“顶梁柱”。因为光有两条腿的力气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个能够把上半身稳稳撑起来的核心力量。

既然你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们就开始练第一组动作,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动作:坐立练习。

这个动作看起来没什幺了不起,但它其实是你腿力最核心的指标。它可以帮助你锻炼到大腿前侧和臀部的肌群,而也正是这两块我们平常看不见的肌肉,决定了你未来,能不能靠自己站起来。它就像老房子的地基石柱,你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它一旦松动了,整栋楼房都会不稳固。

动作很简单:找一把稳当的椅子,坐下,站起。双手抱在胸前,不要借助任何外力,连续做十次。听起来不难,对不对?可是很多人,做到第七次、第八次的时候,膝盖就开始发软,站起来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往前冲,甚至坐下的时候,屁股会对不准椅子。

有些人做完会觉得很气馁,说:“我是不是太差劲了?”其实不是的。这恰恰说明,你刚好找到了自己身体里最虚弱的那一块。这叫“对症下药”。

我以前有一位来问我的长者,七十六岁的退休工程师。他第一次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很不服气,还笑着跟我说:“教授,我年轻的时候下工地,爬个十层楼梯是家常便饭。”我笑了笑,跟他说:“那我们今天就来爬个‘十层椅子’看看。”结果呢?爬到第六层的时候,他就站不稳了,差点一屁股坐偏。动作一做完,他扶着膝盖直喘气,看着我说:“你这一招,还真是把我给看穿了。”

我对他说:“不是我看穿你,是你终于开始看见自己的身体了。”

从那以后,他每天都坚持练这个动作。过了三个礼拜,他说他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每天早上穿裤子。再也不用坐在床沿,捣鼓半天了。他还补了一句,说:“以前我穿裤子,靠的是运气;现在,我靠的是我自己的腿。”我们听了都笑成一团。但是笑完之后,我看到他自己眼圈都红了。

动作虽然简单,但贵在坚持。这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一样。你只要愿意开始,你的腿就能一天比一天更有底气。记住,不要求一次就完成十个,那个执念太重。哪怕你今天只能做三个、做五个,都比昨天的你什幺都没做要好。身体就是这样,你对它多一分信任,它就多还你一分安稳。

接下来,我再教你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能帮你练到不仅站得起来,而且走得出去,走得稳当。

一个人走路稳不稳当,靠的不是脚步有多快,而是你每一步的“根”扎得稳不稳。我说的这个“根”,不是指你的脚底板,而是你的臀部。臀部的肌肉,就像一栋房子的地基。你想想看,地基如果不稳固,那楼盖得再高,墙砌得再厚,是不是早晚有一天要晃动?

第二个动作,叫做“桥式擡臀”。你现在就可以试试看。先找一张平整的床,或者在地板上铺个垫子。躺下来,双膝弯曲,脚掌平稳地踩在床面上。两只手,就平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用你的臀部发力,慢慢地把你的臀部擡起来,去感受一下,从你的肩膀到膝盖,是不是能够形成一条平直的线。

记住,这里有三个要诀:稳、慢、对齐。你不要急着用蛮力,关键是感受那个过程。在最高点,保持五秒钟,再慢慢地放下来。这样算一次。每天做个十到十五次,做两组,就相当足够了。

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你,如果你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感觉腰部很酸痛,那说明你的核心肌群,我们身体的那个“中轴”,正在“罢工”啊。它们平常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每一次起身、每一次迈步,甚至你能够坐得很端正而不塌腰,都得靠它们在岗位上各司其职。

有一次,我在社区讲课。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带着她七十多岁的母亲来听。她跟我说:“教授,我妈妈站着的时候,看起来很精神。可只要坐久一点,腰就酸得不行,整个人就像要塌下去一样。”

我就请她母亲现场做这个桥式动作。结果,刚擡到一半,她的臀部就开始左右晃动,撑不到五秒钟,就“啪”地一下掉下来了。她女儿当场就愣住了,说:“我妈看起来挺好的呀,怎幺一点基础都没有?”

我说:就是因为“看起来挺好”,才最容易被我们忽略。身体的问题,从来不是从表面上看出来的。它都是藏在那些你以为没事、很理所当然的小动作里头。所以,如果你刚才擡臀的时候……

其实,一个人站不稳、坐不高,你不要急,也不用慌。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只要每天花一点点时间,把它慢慢地调整过来。你试试看,一个礼拜以后,你会很自然地发现,腰杆子好像直了,站久了,那种疲累的感觉也减轻了。我们讲练下盘,是为了什幺?其实就是为了站得稳,走得正,不容易摔倒。这个道理很简单。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关键的练习。这个练习,专门针对很多人都有的一个困扰,那就是年纪越大,走路越是提心吊胆,越走越怕跌。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幺会越走越怕?难道真的是腿脚没有力气了吗?其实不尽然。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身体在用一种很微妙的方式告诉你:你身体里面的那个重心感,那个主轴,正在悄悄地退化。就好比一台用了很久的电风扇,你看它扇叶还在转,好像一切正常,可是你不知道,它内部那根轴心已经开始松动了。这个时候,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就很容易晃得东倒西歪。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人上了年纪,走路开始觉得不稳,一转身就感到发晃,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哎呀,我腿没力了”。其实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全在腿上,而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之间的那条连线,那条指挥的通路,开始变得模糊了,信息传递得没有那幺顺畅了。这也就是为什幺,你好好地站着,好像没什幺事,可就是一转身的那个瞬间,身体会“咯噔”一下,自己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能够把这条连线重新接上,并且把它训练得越来越清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平衡练习。

我现在要教给你的,是一个非常管用,而且很安全的动作,很多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练习了以后,都觉得很有信心。这个动作,我们叫它“跟脚走”。

你看,道理和动作往往都是很简单的。你只要在家里找一条直线,地砖的缝隙可以,或者自己用胶带在地上贴一条也行。然后,你把一只脚的脚跟,紧紧地贴住另一只脚的脚尖,就这样一步一步,非常缓慢地向前走。这个感觉,就好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一样。我们不需要你走多远,也不需要你走多快,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步,都在让你的大脑和你的身体进行一次重新的沟通和同步。

你要记住,千万不能急。每一步踩下去,都要用心去感受那个平衡点。一开始,身体摇晃是很正常的,你不要怕,可以在身边放一把椅子,或者用手轻轻扶着墙壁。关键在于,每天都给你的身体这样一点点机会,让它重新找回那种自我掌控的感觉。我们做这个练习,不是要去挑战什幺极限,而是为了找回一种“我还能掌控自己”的安心感。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六十五岁的罗先生,他以前是开长途车的司机,年轻的时候,那方向感是一流的。可是退休以后,他走路反倒越来越小心翼翼,到后来甚至连出门买菜都有些抗拒。我问他为什幺,他讲了一句话,声音很轻,他说:“我怕啊,怕自己万一摔一跤,旁边连个知道的人都没有。”这句话,藏着多少老年人没有说出口的孤独和不安。

我就教他这个“跟脚走”的练习,让他每天早上在自家阳台上,就练十步。你猜结果怎幺样?不到两个星期,他就能在客厅里一口气很稳当地走一个来回了。晚上睡觉,也不再翻来覆去地总担心自己会出什幺状况。后来他告诉我一句话,他说:“教授,我现在不是觉得腿更有劲了,而是我这心里头,不再害怕了。”

所以你看,我们练平衡,归根结底,是在练一份心安。当你敢走、能走、也愿意走的时候,你的日子自然就会越过越安稳。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它不单单是练习平衡,它还能帮你把脚底板那种沉睡已久的知觉重新启动起来,让你从脚底到心里,都感觉更踏实。

你想想看,要让脚下有根,光靠腿部的力量和身体的平衡感,其实还差了一点。我们必须要把脚底那盏“灯”给它重新点亮。我见过不少老人家,穿着鞋走路,感觉还不错,可是一旦把鞋袜脱掉,走在地上就觉得脚下轻飘飘的,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使不上劲。这种感觉,不是你心理作用,而是你的神经末梢真的变得迟钝了。用医学上的话讲,叫做“本体感退化”。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你的脚踩在什幺上面,你的腿迈出去的角度有多大,你的整个身体在空间里处在一个什幺样的位置……所有这些信息,你的大脑接收得变慢了。一慢,身体的反应就跟不上,就容易晃;一晃,心里头就发慌,就害怕;一害怕,就更不敢动了。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循环。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循环。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赤脚抓毛巾。

这个动作非常简单,你拿一块干净的毛巾,平铺在地上。然后你脱掉鞋袜,稳稳地坐在椅子上,用你的脚趾去抓这块毛巾,试着把它抓起来,再轻轻放下。你可以两只脚轮流做,每只脚做十次。

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脚趾头好像很不听使唤,那毛巾怎幺也夹不起来。你不要着急,这恰恰说明,你脚底的感知能力正在沉睡,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它慢慢唤醒。

我有一位学生,姓张,六十八岁,是一位退休的小学老师。她平常最担心的,就是在厨房那种光滑的地砖上滑倒。我教她这个抓毛巾的练习,她刚开始做的时候,急得满头大汗,但还是坚持每天做五分钟。两个星期以后,她很开心地告诉我,说:“教授,我现在洗完澡从浴室出来,脚踩在地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很踏实,走到卧室那几步路,心里一点也不慌了。”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我们真的老到动不了了,而是我们身体里很多应该被唤醒的“小零件”,被我们自己忽略了太久。你的关节、你的脚趾、你的神经末梢,它们不是报废了,它们只是习惯了你长久以来不给它们工作的机会。从今天起,每天花五分钟,重新跟这些身体里沉默的部分建立连结,你会慢慢发现,原来一个人的底气,是可以这样一点一滴找回来的。

我们刚刚做的每一个动作,表面上看都很简单,但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让你重新拿回对自己身体的“主动权”。

“主动权”这三个字,听起来好像有点抽象。但实际上,它就藏在你每一个“不让自己被动衰老”的决定里。很多人都以为,跌倒就是一瞬间发生的意外。但我想告诉你,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摔倒的那一瞬间,而是摔倒之前,那些你没有察觉,或者察觉了却没有去理会的信号。

从偶尔的腿软,到转身时的不稳,从感觉脚底有时会踩空,到猛地站起来那一刻的晕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其实都是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它不会大声喊痛,它只会用一种让你感觉“越来越不像从前的自己”的方式,来默默地提醒你。而我们今天一起做的这些练习,就好比是在修复一条已经出现缺口的防线。让你的肌肉保持力量,关节富有弹性,平衡感更加稳定,脚底的感知更清晰,身体的反应更及时。每一组练习,都像一块砖,一点一点地,把你那座叫做“自立”的老房子,重新修得稳固起来。

这已经不纯粹是运动了,它更像是一个找回生命掌控感的过程。我曾经问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我说:“您觉得花时间练这些动作,意义在哪里呢?”他看着我,很缓慢、但是很清晰地说:“教授,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变回年轻时候的样子了。但是,我想在自己还能够动的时候,把这副身体,用得更久一点,用得更好一点。”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不是因为它说得多幺动人,而是因为它讲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我们怕的,不是年龄的数字,我们怕的是失控,是依赖,是成为别人的负担。最怕的是,有一天,连自己这副最熟悉的身体,都开始不听自己的指挥。但是,只要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每天哪怕只练一点点,你就是在为你未来的自己提供一份重要的保障。你给身体的每一次训练,都是在告诉它:“我还在乎你,你还可以陪我走更远的路。”

说到这里,我想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是不是也随着岁月,在发生着悄悄的改变?也许你的额头比以前更开阔了一点,因为你慢慢学会了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也许你的嘴角多了一点柔和的弧度,因为你懂得了对身边的人更加宽厚温柔;也许你的眼神比从前更亮了一些,因为你为自己点燃了一盏叫做“希望”的灯。

我见过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但你看上去,却像是阳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那幺柔和,那幺温暖。她常常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看着孩子们在旁边嬉笑打闹。她不怎幺说话,只是面带微笑。我问她:“老奶奶,您在想什幺呢?”她回答说:“我没想什幺。我只是觉得,我这一辈子,脸上留下来的这些痕迹,都是我自己愿意留下的。”

我听完之后,沉默了很久。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一个人的相貌,其实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一点一点“修炼”出来的。你愿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愿不愿意活动自己的筋骨,愿不愿意守护好自己的身心。一个人的容貌,藏着他的过去;而他身体的状态,则写着他的未来。

今天我们练习的,不只是几个动作,我们是在给自己的身体一个重新建立信赖的机会,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预留一份踏实、一份体面和一份心安。所以,请你千万不要小看今天练的每一下。哪怕你只做了三下、五下,那也是你为自己点亮的第一盏灯。

如果你愿意,不妨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你今天最有感觉的是哪一个动作?或者你想从哪一个动作开始?先坚持一个星期看看。我会在这里,继续把这些合乎道理的方法分享给大家。我们不必追求别人的点赞和关注,但我希望我们能在这里结一个善缘,成为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彼此的陪练、见证与鼓励。就好像你愿意陪着我,听到这里一样,我也很愿意,继续陪着你,一步一步,慢慢地练下去。

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我们下一次见面时,一个新的开始。

#健康养生, #长寿, #中医, #肌少症, #跌倒, #腿力, #曾仕强, #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养生   守住   高明   身体   动作   感觉   肌肉   老本   椅子   脚底   道理   臀部   稳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