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月饼柜台早早就支了起来,流心奶黄、抹茶红豆堆得像小山,可我扒拉着包装看了半天,还是忍不住想起小时候——祖母坐在小板凳上,揉面的手沾着白面粉,在月光下像撒了层细雪,烤箱里飘出的五仁香,能把整条街的孩子都勾得扒着门框望。
中国人的中秋,从来不是“吃块月饼就算过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细节,才是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
记得祖母总说“中秋的月饼要自己做,才够甜”。她会提前半个月泡好花生、瓜子,在铁锅里慢慢炒出香味,再用石臼捣成碎末,拌上融化的冰糖和猪油,那股子香甜,是现在机器流水线做不出的“人间烟火”。她包月饼时格外认真,面团要揉到“光手光盆”,馅料要放得满当当,压模时会特意选“嫦娥奔月”的图案,说“这样月亮会保佑全家团圆”。等月饼烤好,她会先拿出一块放在供桌上,对着月亮拜一拜,再分给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那时候不懂什么是传承,只觉得奶奶手里的月饼,比任何零食都好吃。
后来才明白,祖母拜月的动作里,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敬畏与期盼。父亲接过这个“任务”后,每年中秋都会在庭院摆上供桌,放上月饼、苹果、石榴,点上一炷香。他总让我们站在旁边,说“要谢谢月亮,这一年风调雨顺,咱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小时候觉得麻烦,长大后在外工作,却总想起那个画面:月光洒在父亲的肩膀上,香灰慢慢落在供桌上,空气里飘着桂花香,连时间都慢了下来。
现在的中秋,好像变得不一样了。有人在外地加班,对着手机屏幕和家人“云吃月饼”;有人在网上学做手工月饼,拍视频分享给朋友;年轻人不爱吃传统五仁,却会为了一块“中秋限定”的奶茶月饼排队——可这些“不一样”里,又藏着不变的牵挂。
去年中秋,我在外地出差,晚上和妈妈视频,她举着手机绕着院子转,说“你看咱家的桂花树又开了,月亮和你小时候一样圆”。说着,她把一块月饼掰成两半,对着镜头递过来:“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就算一起过中秋了。”我看着屏幕里妈妈的白发,突然想起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来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只要抬头望见那轮明月,就知道有人在远方牵挂着自己,这份跨越时空的默契,从来没变过。
其实中秋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多精致的月饼,多盛大的仪式,而是借着这轮明月,把平时没说出口的话,没表达的思念,好好地传递给家人。就像今年,我提前买了信纸,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写了张明信片,告诉他们“我一切都好,中秋会尽量回家”;也学着祖母的样子,买了面粉和馅料,想给爸妈做一次手工月饼。
傍晚时分,我站在阳台揉面,抬头看见月亮慢慢升起来,又大又圆。楼下有人在聊天,说“回家吃月饼喽”,孩子的笑声清脆响亮。突然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中秋啊——有月光,有桂香,有家人,有牵挂。不管时代怎么变,不管我们走多远,只要想起中秋的月光,想起家人的笑脸,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今晚,不妨放慢脚步,陪长辈聊聊天,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或者只是抬头看看月亮。因为中秋的意义,从来不是“必须团圆”,而是“记得思念”。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会把我们的牵挂,带给每一个我们想念的人。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