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肖华与夫人王新兰,看望当兵的儿子肖云,在海岸边的合影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3年的初夏,渤海湾某处海岸线上,67岁的开国上将肖华与59岁的夫人王新兰并肩而立,37岁的儿子肖云身着军装,毕恭毕敬地站在父母身前。

这张定格于胶片上的合影,成为了一个家庭三代军人血脉传承的见证,照片中肖华身着旧军装,一手搂着妻子王新兰的肩膀,左手自然垂落。

王新兰的齐耳短发被海风吹得微微扬起,眼角细密的皱纹里沉淀着长征路上穿越草地的风霜,而肖云挺拔的军姿中,隐约可见父亲年轻时,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英姿。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王新兰已经59岁了,但是依然不显苍老,而其实年轻时候的王新兰也是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给周围人带来欢声笑语的女红军。

在王新兰6岁时就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可说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开启了西渡嘉陵江、踏上长征之路的伟大征程,3月30日那个夜幕降临的晚上,在那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红军队伍里,有个还不满11岁的小丫头——王新兰。

长征路上,王新兰就像是一个开心果,总是爱给大家讲笑话,给大家带去欢笑和快乐,有了王新兰这个小姑娘,艰苦的长征路充满了欢声笑语。

部队成功渡过江半个多月后,原本活泼开朗、笑声爽朗的王新兰,突然变得安静起来,战友们这才惊觉,已经好久没听到她那银铃般的笑声了。

仔细一看,只见王新兰整个人恹恹的,没了往日的精气神,原来,她不幸染上了重伤寒,她吃不下饭,也提不起一点胃口,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原本红扑扑的脸蛋变得煞白,整个人瘦得脱了形。

即便病得如此严重,王新兰的意识里始终有一根紧绷的弦,她心里清楚得很,在这长征途中,每一刻都充满危险,一旦掉队,就意味着孤立无援,等待自己的只有死亡。

所以,只要还有一丝清醒的意识,她就不断地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掉队。

一天清晨,部队又要出发赶路了,王新兰咬着牙,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拖着绵软无力的双腿,艰难地迈开步子。

可这病体实在是不争气,才走了十来里地,她就感觉眼前一阵天旋地转,紧接着眼前一黑,整个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扑通”一声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战友们只能就地取材,找来几根树枝,用藤蔓胡乱扎了个简易担架,轮流抬着她,继续跟着部队前进。

没过多久,她的头发和眉毛开始大把大把地脱落,模样变得十分憔悴,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每天都会把饭菜嚼得细细的,然后轻轻掰开王新兰紧闭的嘴唇,像喂小婴儿一样,一点点地把饭喂进她嘴里。

渐渐地,王新兰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调养,王新兰的病终于慢慢好起来了,身体刚刚恢复一点力气,她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到宣传队的工作岗位上。

长征胜利后,为创建新疆革命根据地,打通通往苏联的道路,红军西路军在与马家军的作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来, 王新兰为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嚎啕大哭……

说起来王新兰和肖华的相遇,那可是“上天安排”的姻缘,1937年春天,王新兰凭借着在革命队伍里一贯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组织的特别认可,直接从共青团员破格转为中共党员。

到了7月,组织上考虑到王新兰的潜力和能力,决定送她去延安红军大学进一步深造,王新兰怀揣着激动与憧憬,一路奔波来到了驻扎在陕西三原云阳镇的八路军总部。

她按照流程,仔细地换好了介绍信,满心期待着能马上踏上前往延安的征程,可谁能想到,老天爷似乎故意要考验她一番,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通往延安的道路冲得七零八落,到处是泥泞和塌方。

没办法,王新兰只能暂时在云阳镇住下,耐心地等着道路修好再出发,巧的是,当时村子里还住着一支即将改编的红军队伍,21岁的青年将领肖华也在这支队伍当中。

缘分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就把13岁的红军女宣传员王新兰和21岁的肖华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当时王新兰在村口跳马刀舞的场景,被罗荣桓戏称为"红军版《红色娘子军》选段",其中肖华一行人中,鼓掌最热烈的就是肖华,于是两人就在这么个机缘巧合下相识了。

在之后的一些日子,王新兰养成了每天傍晚到村子附近散步的习惯,说来也巧,几乎每次她来这儿散步,都能碰见萧华,渐渐的,两个年轻人的心越靠越近。

于是在罗荣桓的旁敲侧击下,两人确定了关系,一个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将领,一个是漂亮活泼、充满朝气的姑娘,人们称赞他们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两人关系确定的当天,军情紧急,萧华来不及和王新兰多待一会儿,就以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抗战前线,投身到那战火纷飞的战斗中去了。

临别之际,萧华送给王新兰一床丝棉被,成了他们的定情信物,从延安窑洞到东北剿匪前线,这床被子始终伴随着他们。

他们的爱情发生地虽然十分艰苦,但因为两颗纯真的心,他们的爱情却浪漫无比,1955年,王新兰被授予了上校军衔,后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同年,肖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肖华将军与妻子王新兰共育有五个子女,他们的名字都非常有特色,分别以雨、云、霜、露、霞来命名。

除了长子肖云外,其他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因此肖华将军的女儿也被人称为“四个小棉袄”。

在肖家,肖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就像家里的一棵“独苗”,承载着全家更多的期待,父亲肖华对他,自然也就比对其他孩子要求更为严格。

肖云回忆说,打从他记事起,就没享受过被父亲抱在怀里的那种温馨时刻,别的孩子可能偶尔还能在父亲怀里撒撒娇,可对他来说,这简直是奢望。

而且父亲要是带他出去散步,那架势就跟部队急行军似的,大步流星,肖云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父亲的步伐。

从幼儿园开始,肖云就过上了类似准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每天按时起床、吃饭、训练、睡觉,一切都得按照规定来,就像小士兵一样遵守纪律。

只有到了星期日,还有寒暑假的时候,他才能像一只归巢的小鸟,回到家里,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短暂时光。

肖云讲起自己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件事,那时候,学校组织了“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的活动,肖云想着,自己作为革命后代,可得好好磨炼磨炼自己。

于是,有好几次,他坚决不坐机关专门接送干部子女的专车,硬是从海淀区十一小学,一步一步地往东城区景山东街的家走。

这一走,就是20多公里,脚都磨出了水泡,腿也酸得不行,但他心里却满是自豪。

当肖云把这事儿告诉父亲时,肖华不但没有心疼儿子走这么多路,反而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子女身上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骄气和娇气,得像红军战士一样,能吃苦、有韧劲。

在孩子们的眼里,父亲肖华就像一轮永远充满活力的太阳,永远年轻、乐观,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朝气和激情。

虽然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可从来不会板着一张脸,也不会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他更注重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一样,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

肖华特别喜欢和孩子们交朋友,一有空,家里就会变得热热闹闹的,他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唱歌、跳舞、表演节目。

家里就像一个小舞台,充满了欢声笑语;也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体育活动,跑步、打球、做游戏,让孩子们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

有时候,他还会带着孩子们去走访总政基层干部和普通职工的家庭,让孩子们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可惜肖华实在是太忙了,工作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几乎没有多少空闲时间,他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驴驹子”,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不停地奔波忙碌着。

全国解放以后,肖华长期担任军委总部的要职,超负荷的工作,肖华终于累倒了,1964年2月,肖华得了严重的肝炎。

在总理和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的命令和安排下,由妻子王新兰陪同他到杭州养病。

当时全国正准备庆祝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9月到11月,肖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长征组歌》的创作中。

在这两个月时间里,肖华的转氨酶增高了四次,体重减了好几斤,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呕心沥血之作。

王新兰回忆当年肖华写作情景说,尽管在写作前曾有许多“约法”和“规定”,但是他一进入创作状态,就什么也不顾,甚至通霄达旦。

而且常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稿纸上都沾满了泪水,写得很苦很苦,人都瘦了十几斤,她说,真的是“沤心沥血”。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从南昌起义的枪声到辽宁舰的汽笛,从少共国际师的梭镖到东风导弹的尾焰,变的是武器装备,不变的是革命者的初心。

正如肖华在《长征组歌》中所写:"革命理想高于天",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的觉悟,正是中国革命者留给后人的最宝贵遗产。

参考信源: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肖华王新兰:浪漫战地爱情2006年08月10日


武汉晨报——肖华: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2011-06-1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云阳   延安   海岸边   欢声笑语   上将   红军   夫人   部队   队伍   家里   儿子   父亲   孩子   历史   王新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