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美国痛下黑手,
“高端光刻机不卖!”
“核心设备禁运!”
“想自己搞芯片做梦去吧!”
那个时候全世界都以为,
中国芯片要“凉凉”了。
可是七年后的今天,
中国出手了一个“新王炸”:
芯片公司长江存储,
首条全国产化的产线,
将于2025年下半年导入试产。
从设备到材料,
全部中国造,
这将是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里程碑!
是我国全面摆脱存储产业链对海外设备、
材料依赖的关键一步!
美国人得知消息,
只怕万万没有想到,
从2022年全面封锁长江存储,
到今天,
“3年封锁竟然养出一个怪物?”
那些曾经唱衰“中国芯”的人,
也傻眼了:
怎么回事,明明给你断电了,
结果你在家里自己造了个发电站!
“怪物”何来?
只能说千军易得,良将难求,
芯片制程之上也是如此,
长江存储能突破封锁,
成为中国芯崛起的扛把子,
那是因为它拥有一位技术狂人,
他就是长江存储首席科学家:
霍宗亮。
作为芯片世界一代奇才,
霍宗亮的人生辉煌始于未名湖畔。
那是1994年,
他考上北京大学,
就读于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
拿到博士学位后,
本欲在芯片领域大展宏图,
无奈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实在薄弱,
尤其是存储芯片,
简直一片荒漠惨不忍睹。
霍宗亮只能先去国外求职,
三星电子他待了七年,
凭借扎实技术功底,
深入全球顶尖存储芯片研发核心。
可是在三星待得越久,
他就越是难受,
眼瞅着中国存储产业的止步难前,
眼瞅着国内国际差距越来越大。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再这么下去,
中国芯片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这个时候的霍宗亮,
已经是名利双收,
一身技术经验过硬,
在三星也是前途无量。
他想是时候了,
海外游子有了报国的实力。
2010年,
在三星电子最辉煌的阶段,
他与这一切背道而驰,
回到芯片低谷时期的中国,
加入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
来渲染他回国的选择,
只有科学家朴素而坚定的信念:
“芯片存储产业,
一定是国家需要的产业。”
他担任三维存储器研发中心主任,
后来兼职于长江存储科技公司,
研发部资深技术总监。
长江存储成立于2016年,
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公司,
霍宗亮参与其中,
面对的第一个艰巨任务,
就是要研发出,
中国自主的3D NAND闪存技术。
这是烫手山芋,2016年前后,
中国存储产业面临严峻局面。
国际巨头三星、英特尔、美光等公司,
构筑了森严的专利壁垒,
传统技术路线被完全封锁。
国内某龙头企业,
因专利纠纷换来停业的前车之鉴,
才刚刚发生。
你往国内看,
整个芯片存储行业,
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你往国外看,
国外一点希望都不给我们。
“中国人要在存储行业走别的路线,
毫无胜算。”
“没有希望,我们就创造希望!”
霍宗亮带着团队,
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技术路线:
Xtacking架构。
这场对国际专利封锁的绝地突围战争,
打响!
团队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
高深宽比刻蚀、
高选择比刻蚀、叠层薄膜沉积、
存储层形成、金属栅形成、
以及双曝光金属线等关键技术难点,
如同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没有人知道这些大山,
是怎样逾越过去的,
只有那一年的长江存储实验室,
彻夜的灯火通明是见证。
2017年初,曙光初现。
霍宗亮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
32层3D NAND芯片。
这小小一枚芯片,
迈出的却是天大的步伐:
这是改变中国存储产业命运的技术,
中国在三维闪存芯片领域,
实现了零的突破!
三星、英特尔、美光等国际巨头,
闻讯而来,
他们拿着显微镜观察,
刨开每一丝缝隙,
试图从这枚芯片上,
寻找到属于国外技术的蛛丝马迹。
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外国工程师震惊之余,
无限感慨:
这是完全由中国首创的技术,
它成功绕过了所有国际巨头的专利墙。
2019年,历史性时刻,
长江存储第二代TLC 3D NAND闪存,
搭载Xtacking架构,正式量产。
这是中国首款64层3D NAND闪存,
从实验室到量产线,
霍宗亮团队用十年时间,
走完了国外二十年的路程。
但,这仅仅是开始。
2020年4月,
长江存储公布新的产品:
首款第三代QLC闪存。
它拥有业界最高的性能:
最高I/O速度,
最高存储密度,
和最高单颗容量!
中国存储行业,
迎来第二次里程碑变革。
2021年,长江存储,
推出唯一零售存储品牌“致态”,
固态硬盘性能,
赶上三星的高端固态980pro。
从这一年起,荆棘被踩在脚下,
中国存储芯片实现第三次里程碑,
终于登上世界舞台!
这一路走来,殊多不易,
崛起的背后是霍宗亮这样的人,
倾尽所有力量为国托举。
2022年,长江存储发布了,
全球首颗232层堆叠的3D NAND芯片,
比三星、美光等还领先。
美国马上就宣布禁令,
限制长江存储购买先进设备,
还不让国外厂商继续合作。
他们以为,封锁之后,
大可高枕无忧,却没曾想到,
封锁了3年,竟封锁出一个“怪物”。
霍宗亮作为长江存储首席科学家,
在国家战略支持下,
拉上国内所有供应链一起,
为中国存储芯片破局而战。
他们要搞出一个,
全国产化的生产线建设。
这一次,
对手是一个也是很多个——
即这条产业链上所有的国外产品!
2025年年初,
三年沉寂的长江存储,
一出手就是前所未有的绝招。
消息是韩国媒体报道的,
说三星电子和长江存储签署了,
开发堆叠400多层NAND Flash,
所需的专利许可协议。
这可是中国存储产业史上,
第一次向国际头部存储商提供专利技术!
过去多少年,
我们都追在别人屁股后头买专利,
任人家狮子大开口,
还得千求万求,人家才肯卖。
可今夕何夕,山河轰鸣间,
这天变了!
长江存储固态硬盘性能,
超过国际顶尖产品,
于是专利规则要改,
国外得向我们买,向我们学习!
这还不算完,
近日,长江存储,
又悄悄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们打造出首条全国产化设备产线,
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导入试产!
美国人看傻眼了,
怎么锁着锁着奇迹发生了?
原本他们想利用高端光刻机封锁,
把我们死死锁在14纳米,
结果呢,
长江存储用着成熟的设备,
通过“叠高楼”的方式,
硬生生做出性能逼近7纳米的存储芯片。
简单点说,
芯片制程就像是盖房子,
固定大小的面积里,
国外在盖平房,
使劲往里挤,
看谁能塞进去更多晶体管。
长江存储不这么玩,
另辟蹊径找到了独步全球的路:
哎我们盖楼房,往高盖,
反正效果都一样。
一条芯片产线,
是成千上万台设备的精密配合。
美国人当年就放言,
中国不可能搞得出这样的生产线。
可是今天,
长江存储走了这条“无中生有”的路,
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台机器,你可以封锁,
一条生产线,你怎么封锁!
所有的平静底下,
全是誓死一搏的惊涛骇浪,
这就是中国奋斗者的热血,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永不屈服。
三年逼出来的奇迹,
当第一批印着“全国产”标签的芯片,
从长江存储的产线上缓缓下线时,
我们便会知道,
属于中华民族的,
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
遥想最初,这场科技围堵之战,
我们毫无退路,
没有援军,只有一挑无数,
多少人在说没有胜算只能认输。
可是,
霍宗亮这样的科学家,
他们赌上了余生,
倾尽了自己的一切,
匡扶国产存储芯片崛起,
改变全球产业格局。
然后在今天告诉所有人:
死局如何?
我们不仅要活,还要赢!
作为存储芯片行业领军者,
霍宗亮,
与国家同行,与民族共命运,
他让所有人看到了八个字:
“家国天下,永不服输”。
这就是他耗尽十年岁月的精神追寻,
这种精神,
也正是如今中国芯片突围,
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
当年,伟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面对西方孤立封锁不屑一顾说: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
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如今十年破壁,铸成传奇,
霍宗亮和更多奋斗者,
践行着这种精神,
他们用他们的故事,
激励一代代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别害怕,别认输,
大胆前行!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