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倬云曾在南方都市报专栏发表文章,后被整理为《大国霸业的兴废》一书。2007年,许倬云在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自己兴趣广泛,读书博杂,“我这种撒网去读书的办法实在是上天给我的恩赐,如果今天要我重新走一次这样的路程,我盼望还有机会能再扩大到其他学科。”
许倬云读博时的照片。
许倬云出生时手脚不健全,在高中前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他曾对南都记者表示,“我家里是一个高教育的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帮我忙,兄姐假期回家就会点拨我。我父亲的学问很好,他兴致来时可以解释古文的笔法,写文章的起承转合。”
当问及身体对自己的研究有何影响时,许倬云答:“当然有关系了。譬如我打键盘不能像一般人一样什么词都打,我的字写得很糟糕,也写得很慢。我不能随便想到图书馆就去,要累积一定的问题,被人推到图书馆去。但也有好处,杂务很少,只坐在房间里做事情。”
许倬云的太太是他在台湾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我们不像一般谈恋爱,是心灵上的来往。”他笑道,“生活上她照顾我。没有她我不能过日子。”夫妇喜欢昆曲,在南京,常常携手到朝天宫听昆曲。
1949年,许倬云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一年后转入历史系。在台大,许倬云兴趣广泛,所学跨了四个系,有历史系、外文系、考古人类学系和中文系。许倬云常常一个人一班,因为那时候老师多,学生少。在台湾大学读完硕士后,他入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五年时间,前三年也有四五门课是上一人班。他回忆称:“说是特别照顾,其实也相当的累,因为上一人班你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进度比较快,要念的书就比较多。”
南都N视频此前报道。
南都N视频此前报道,耄耋之年的许倬云克服病痛,笔耕不辍出版新书,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他说,“愿意尽我之能,替中国人旷野呼唤,唤醒许多的梦,唤醒许多的错。做这个事情螳臂当车,挡不住;精卫填海,填不满。”
如今,许倬云驾鹤西去,他也将回到家乡,和父母长眠在此。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吴昆财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许倬云先生已远逝,但我辈必然努力接续他未完成的志愿,传承中华文化与历史,为人类的大未来,提供另一种选择的路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冯奕然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