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中科院物理所】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文史典
编辑|文史典
氦气危机来了?中国95%依赖进口,美国一断供,芯片、医疗、航天全都要‘卡壳’?
氦气这个听起来不太起眼的小气体,最近却成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关键一环”。
无论是医院里的核磁共振仪,还是芯片制造厂的光刻机,甚至航天器的发射和运行,都离不开它。

问题是,这种“高科技血液”供应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美国和卡塔尔两个大玩家。更要命的是,美国还可能拿氦气供应当武器,随时掐断供货。
不过,危机之下也藏着机遇。中国正在通过勘探新储量、技术突破和加强存储能力,逐步摆脱对进口的依赖。
这场“氦气保卫战”不仅关乎供应链安全,更决定了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底气。

氦气虽然在地球大气中只占0.0005%,但它的作用却大得离谱。
医疗、芯片、航天、科研……这些领域对氦气的依赖度一点不比石油低。
全球氦气的主要储量集中在几个国家,美国是绝对的“氦气大王”,拥有171亿立方米的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35%以上。

美国的天然气田氦气含量高达1.5%-7%,开采成本不到0.1美元/立方米,优势非常明显。
除了美国,卡塔尔是氦气供应的另一个重要玩家,占全球供应的38%。再加上阿尔及利亚的5%,这三国几乎垄断了全球氦气市场。
而供应高度集中的坏处也显而易见:稍微出点问题,整个市场就会跟着“震动”。
以2022年为例,美国储备设施突发故障,致使全球氦气供应骤减10%。供应的锐减立竿见影地反映在价格上,氦气价格瞬间飙升30%。

中国的情况就比较被动了。国内氦气的年消费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但自产量却只有195万立方米,不足10%。
更麻烦的是,国内气田中氦气的平均含量低于0.1%,只有少数气田具备商业开采价值,产能实在跟不上需求。
目前,中国的氦气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占82%,其次是美国,占9%。
虽然近年来中国已经在努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但进口比例依然高达95%,供应链风险依然很大。一旦美国出于地缘政治原因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美国真的断供,氦气短缺对中国的影响将是灾难级的。
最先遭殃的可能是医疗领域。核磁共振仪需要大量液氦降温,每台设备一年要消耗2000升液氦。
如果供应链断了,医院的核磁仪可能会直接停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科研领域的冲击也不容小觑。

比如量子物理实验、超导研究这些高精尖项目,很多设备都需要液氦维持超低温环境。
没有氦气,实验室只能关门大吉。
2022年,受美国供应短缺之累,哈佛大学物理团队无奈关停了一半数量子实验室。欧洲航天局的红外望远镜项目亦受此影响,不得不延期两年,科研进程遭滞。
而对工业领域来说,芯片制造行业的打击最为直接。光刻机的运行离不开氦气,每片12英寸的半导体晶圆要用掉1升氦气。

如果氦气断供,芯片工厂的产能可能下降20%以上。再加上航天、潜水等领域的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
面对氦气的“卡脖子”危机,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不断布局,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氦气保障体系。
从资源勘探到技术突破,再到存储能力的提升,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打破对进口的高度依赖。
过去,中国的氦气储量一直被认为是“贫瘠区”,但近年来,这个看法正在被改写。
2025年,中国计划新增40.7亿立方米的氦气地质储量。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当前年消费量的4.3倍。

比如,苏里格、涪陵等气田的储量都超过了2亿立方米,而青海阳气田更是成为国内最大的氦富气田。
这些新储量的发现,让中国的氦气保障期从不足3个月延长到了12.8年。
技术突破,低浓度也能提纯
有了储量,如何提纯就是关键。过去,中国在低浓度氦气提纯技术上一直落后,但最近几年,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了重大突破。
比如,中国石化和煤炭科工等企业,成功实现低浓度氦气的工业化提纯,纯度可以达到99.999%-99.99997%(俗称6N9级)。

宁夏盐池等多个高纯氦项目已经投产,到2024年底,中国的高纯氦年产能预计将超过1000万立方米,比现在增长近40%。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技术团队还用上了膜分离、变压吸附、低温精馏等多种工艺,从含量只有0.008%的煤层气中提纯出了高纯度氦气。
这项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也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除了勘探和提纯,氦气的存储能力也至关重要。最近,中国建成了世界首座4500米深的咸水层储氦库,年调节能力达到1.2亿立方米,可满足国内60%的需求。

同时,中科院还研发出了无液氦的极低温制冷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减少了对液氦的依赖,还规避了氢气使用带来的隐患。
通过这些创新手段,中国的氦气存储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当然,氦气危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的。中国的氦气需求每年都在快速增长,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20%。
到2028年,进口依赖度有望从当前的95%降到60%。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通过“资源勘探+技术自主+存储保障+供应链多元化”,中国的氦气供应链安全正在逐步筑牢。
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断供风险,更是为了支撑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
毕竟,没有氦气,很多高科技项目就无法推进,而没有高科技,就谈不上真正的强国之路。
氦气虽小,意义却大。这场“氦气保卫战”只是中国资源安全布局的一个缩影。

未来,还会有更多“卡脖子”难题等待我们去破解。而中国的答案,永远是靠实力说话。
你对氦气危机怎么看?断供的风险有多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参考来源:从氦气到底气,中国科技真“争气”!
原创2025-10-23 21:54·中科院物理所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