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抗日英雄赵一曼,一个镌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册上的光辉名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导者,她被战友与百姓亲切称为 “密林中的女王”,用热血与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民族的铮铮誓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 年诞生于四川宜宾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由于家里条件还算不错,所以她和其他兄弟姐妹也拥有了上学的机会,除此之外,赵一曼的父亲还会给他们讲岳飞、穆桂英等英雄故事。
中学时代的赵一曼
自幼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封建礼教的压迫,她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种子,后来,赵父因病去世,赵一曼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好在有姐夫郑佑之帮忙,并引导她接触革命。
在郑佑之的引导下,赵一曼的思想慢慢发生改变,她知道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加入先进组织。
郑佑之
1924年,赵一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赵一曼前往了宜宾,从此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
不久后,赵一曼因成绩优秀考入宜宾女子学校,在校期间,她认识了很多思想先进的前辈,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她渐渐从关注个人命运转为关注国家命运。
第一排左起第二人为赵一曼
在宜宾期间,赵一曼组织学生开展罢课示威活动,他们反对英国货轮抵达当地,虽然这一行动引发了暴力镇压,但这次特殊的经历让赵一曼深刻认识到,仅仅空喊口号是无法冲破现实枷锁的,必须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行动。
于是,她毅然报名参加了黄埔军校,在军校里,经过严格的训练,赵一曼逐渐成长为一名坚韧不拔的士兵,也为她日后革命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一曼的革命生涯看似一帆风顺,但实际上,每一步都历经艰辛,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期间,她与陈邦达的甜蜜爱情一度成为生活的亮点。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国家的动荡使得革命者不得不舍弃个人幸福,以天下为重。
即便在留学期间怀有身孕,她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于 1928 年冬挺着孕肚,在冰天雪地中穿越中苏边境回国,这份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与坚韧,早已预示了她日后的不凡。
婚后的赵一曼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支援革命,回国后,赵一曼辗转于宜昌、南昌、上海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白色恐怖笼罩下,她化名 “赵一曼”,在隐蔽战线中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多次在险境中出色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
1930 年 4 月,为保护年幼的儿子陈掖贤,小名宁儿,免受革命斗争的波及,她强忍骨肉分离之痛,将年仅 2 岁的宁儿送到武汉堂兄陈岳云家中寄养。
赵一曼和宁儿
临行前,她紧紧抱着年幼的儿子,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定格下这张承载着无尽牵挂的珍贵合影,未曾料想,这竟成了母子间最后的诀别。
宁儿
1931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在此危难时刻,赵一曼毅然接受党组织的派遣,义无反顾地奔赴东北那硝烟弥漫的前线。
抵达后,她先后在沈阳、哈尔滨等重要地区,积极组织并有力领导着当地的抗日斗争,为抗击外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抵达东北后,她先后在哈尔滨、珠河等地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中,她与战士们同吃冻土豆、共宿雪窝棚,带领部队在滨绥铁路以北的侯林乡、宋家店、黑龙宫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他们时而突袭日军据点,时而破坏敌人交通线,时而伏击运粮车队,让装备精良的日寇疲于奔命。
在沈阳和哈尔滨,她不仅宣扬党的政策,还立即走上战线,与敌人正面交锋。
带领游击队作战的过程中,她以身体力行赢得了民心,成为了百姓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但挂在她头上的光环也意味着更大的危险,日军伺机而动,誓要抓住这个威胁他们统治的妇女。
1935 年 11 月,日本关东军对东北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行动,妄图彻底铲除抗日武装,而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赵一曼和她的战士们,陷入敌人重围,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时刻,她沉着指挥部队突围,自己则主动承担掩护任务。
战斗打得正激烈时,她的左手腕被子弹打穿了,鲜血一下子就把雪地染红了,钻心的疼痛让她身体猛地一僵,但她还是紧紧咬着牙,继续朝敌人开枪。
后来,她带着三名战士突围到了珠河县附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躲进村里养伤,可还是被敌人发现了。
在被俘的当夜,凶残的日寇便迫不及待地对赵一曼展开了惨无人道的严刑审讯,据记载,此次刑讯并非一次,而是前后持续多次,期间日寇所采用的酷刑种类竟多达几十种,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包括鞭打、吊拷、老虎凳、竹筷夹手指、脚趾、拔手脚趾甲、拔牙齿、压杠子、搓肋骨等等对赵一曼施以轮番折磨,令她长时间承受难以忍受的剧痛,却始终保持清醒不致昏迷,妄图以此迫使赵一曼屈服并招供。
剧痛让她一次次晕厥,冷水泼醒后,她睁开眼的第一句话仍是:“进行反满抗日并宣传其主义,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 连续数日的酷刑,将她折磨得体无完肤,却丝毫动摇不了她钢铁般的意志。
治疗中的赵一曼
在日寇施加的残酷酷刑持续摧残下,赵一曼因伤势太过严重,生命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
日寇心里清楚,要是把人折磨死了,就什么口供都得不到了,于是赶忙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还派人严密监视着进行治疗。
为赵一曼治伤的张柏岩医生
负责诊治的张柏岩医生是位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看到她满身伤痕仍眼神坚毅,内心深受震撼,便拼尽全力为她治疗。
在住院的两个多月里,赵一曼一边忍受伤痛,一边向看守她的伪警察董宪勋、见习护士韩勇讲述抗日道理,两人被她的赤诚深深打动,决心冒险帮助这位抗日英雄。
帮助赵一曼逃离医院的护士韩勇义
1936 年 6 月 28 日深夜,董宪勋用马车拉着换上便装的赵一曼,韩勇义扮作陪护,趁着月色向城外疾驰。
他们计划先到阿城县,再转道奔赴抗日根据地,然而,狡猾的日军很快察觉,出动大批兵力追捕,6 月 30 日凌晨,在距离阿城仅 20 公里的李家屯,三人不幸再次落入敌手。
1936 年 8 月 2 日,珠河县城笼罩在阴森的气氛中,年仅 31 岁的赵一曼被敌人押往刑场,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但当日军拖着她走向行刑地时,她依然挺直了脊背,迈着坚定的步伐。
她心里明白,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了,可她也清楚,抗日的战斗不会因为她的离去就停下。
在公开处决前,她被绑在一辆马车上游街,她穿着囚服,面容看着很憔悴,但腰板却笔直笔直的,她一路高唱着《红旗歌》,沿途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赵一曼牺牲地遗址尚志市小北门外
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时,她停了下来,慢慢转过身,面向围观的群众,大声呼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东北抗日联军万岁!”话音刚落,枪声响了,赵一曼的身体轻轻颤了一下,接着慢慢倒在了地上。
她的鲜血,流在了这片她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土地上,把泥土都染红了,也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
临刑前,赵一曼向看守要来纸笔,写下了那封感人至深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的事迹如星火燎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抗日洪流,朱德委员长曾为她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在《咏赵一曼》中写道:“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如今,在她的家乡宜宾、战斗过的哈尔滨、牺牲地珠河今尚志市,都建有纪念馆与纪念碑,每年有无数人前来缅怀这位抗日女英雄。
陈掖贤一家
她的儿子陈掖贤长大后,始终珍藏着母亲的遗书,将这份爱国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赵一曼用 31 年的生命历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她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缩影,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赵一曼2020年09月01日 18:22 来源:中国抗战胜利网
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红色记忆|巾帼英雄赵一曼2024年01月13日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