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刚刚搞完全国首轮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直接让不少新能源投资人“当场冒汗”。
风电还能卖到0.319元/千瓦时,光伏电价却只有0.225元,比不少人预期还要低。
很多老光伏人一看,直接感觉“比想象中还难”。
有人甚至直言,这价钱已经快跌破了保本线,投进去可能都赚不到钱。
其实,这轮低电价不只是山东的问题。
山东本来就是光伏装机最大、市场化改革最早的省份,这次竞价多少被当成全国的“风向标”。
很多人都在盯着结果,想看看新能源投资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冲。
但现实就是,机制电价一降再降,能赚到钱的项目越来越少,投资人的信心也确实受了点影响。
首先得说,机制电价就是今年“136号文”里提出的新玩法,意思是给入选项目一部分电量按锁定价结算,剩下的要自己去市场上卖。
理论上,这算是一种“收益保险”。
但这次山东给出的光伏机制电价,0.225元/千瓦时,机制电量比例是80%,一算下来综合电价还不到0.2元。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这个水平基本就是“赚辛苦钱”了。
业内人士算账,一个正常的户用光伏项目,租金、建设成本算下来,电价至少要0.25元才能微利。
现在这个价,只有那种完全自投、没中间商、啥都还没动工的项目还能勉强不赔,大多数项目其实很难活得下去。
有人就问了,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报低价,甚至赔钱也要进?其实一方面,政策鼓励低价优先,机制电量规模又不大,大家为了抢名额只能互相压价。
另一方面,光伏门槛低、大家都想分一杯羹,竞争自然激烈。
山东这次竞价,3000多个项目抢1175个名额,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电价低,市场不确定,投资人自然开始转向“自发自用”“源网荷储一体化”这种更稳妥的模式。
河南千家邦能源科技公司创始人范惠丽说,现在能吸引投资方的,要么是自发自用、剩电上网,要么是新型储能。
前者账面能算得过来,后者属于提前卡位优质资源。
9月1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又发了新规,明确支持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就近消纳的新模式,还把输配电价从按电量收费改成了按“容量”收费。
简单说,就是以后用电企业不再看用多少电交钱,而是看你用了多少电网资源交钱。
这对那些负荷稳定、生产均衡的企业是利好,可以省下一笔电费。
现在新能源投资环境确实不如前几年“闭着眼睛都能赚钱”了。
电价下滑、项目盈利空间收窄,逼着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
自发自用、源网荷储、独立储能这些新业态逐渐成了主流。
未来谁能踩准政策风口,提升项目质量,谁就能在新能源新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