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女性对卫生巾的吐槽越来越多:价格从四毛涨到一块,夜用款甚至卖到两块;更让人闹心的是,价格涨了,体验却越来越差,用着不舒服、侧漏成了常事。
按理说,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卷价格,手机、家电、日用品都在比拼 “性价比”,为啥偏偏卫生巾一直在涨价?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
有人说,是不是因为用的人变多了?
但数据摆在那儿:中国 15 到 49 岁的女性,这十年一直稳定在 4 亿人左右,而且早在 2015 年,卫生巾就已经实现了 100% 普及。
市场早就饱和了,需求根本没大幅增长,显然不是需求推高了价格。
也有人猜,是不是税太高了?但中国对卫生巾根本不收消费税,只收 13% 的增值税。这档税率和食用油、洗衣液这些日用品一样,而食用油二十多年价格没怎么变,凭啥卫生巾就一路看涨?
更关键的是,2019 年增值税还从 16% 降到了 13%,企业税负明明减轻了,可卫生巾价格不仅没降,反而涨得更凶了。
还有人觉得,是不是大品牌垄断了市场,故意抬价?但卫生巾市场其实竞争挺激烈的,前五大品牌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还不到 50%,剩下的全是中小品牌在抢生意。
这么分散的市场,根本形成不了 “抱团涨价” 的垄断格局。
需求没增、税没涨、也没垄断,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答案可能让人有点意外:现在买卫生巾,你花的钱里,一大半都不是花在产品本身,而是给广告 “交了费”。
就拿一片一块钱的卫生巾来说,里面可能有七毛钱是广告费,真正用到原材料上的,可能就两毛钱。这话不是瞎说,看看上市公司的数据就知道了。
百亚股份是做卫生巾的老牌企业,一年的销售费用(主要是广告费)高达 12 亿,可研发费用只有 7000 万。也就是说,花在品牌宣传上的钱,是技术投入的 17 倍。
稳健医疗也差不多,过去五年在研发上只花了 20 亿,可打广告的钱加起来快 100 亿了,是研发投入的 5 倍。
更离谱的是恒安国际,作为行业里的大公司,连每年研发花了多少钱都不公布 —— 不是没钱,是可能真没花多少。
大公司都这样,小品牌更夸张。他们宁愿把钱砸在明星代言、联名营销上,也不愿多花点心思在产品上。
一片成本不到两毛钱的卫生巾,他们能掏出好几亿请流量明星、搞花哨的包装设计,甚至和各种 IP 联名,把包装做得花里胡哨,可真正贴在身上的材质却越来越差。
说白了,现在买卫生巾,你花的钱里,一大半是给明星代言、综艺植入、包装设计买单,真正用到 “让你用着舒服” 的成本,可能连两成都不到。
有人会问:难道企业不知道 “产品好用才是根本” 吗?
一款舒服、不漏、透气的卫生巾,哪怕不打广告,也会有人口口相传,自动火起来啊。
他们不是不懂,是不想懂。
在资本眼里,卫生巾早被当成了 “标准化产品”—— 只要合格、能用,就没必要在体验上多下功夫。
毕竟,生产卫生巾的原材料(棉、无纺布、吸水因子)和设备都很容易买到,成本也不高,随便攒一攒就能做出 “合格” 的产品。
既然 “合格” 这么容易,那不如把钱花在 “让更多人知道” 上。反正只要广告打得够响,明星代言够有流量,哪怕产品一般,也能卖得出去。
至于用户用着舒不舒服?在资本的账本里,这远不如 “销量”“市场份额” 重要。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大公司把钱砸向广告,研发投入少得可怜;小品牌更夸张,干脆 “用脚做产品,用心打广告”。
结果就是,卫生巾的包装越来越花哨,价格越来越高,可用户真正在意的 “舒适度”“防漏性”“透气性”,却没人认真打磨。
更讽刺的是,有些品牌为了压低成本,甚至在原材料上偷工减料。比如把表层的棉换成更便宜的化纤,吸水因子的量越放越少,导致用着过敏、侧漏成了常态。
可这些问题,在铺天盖地的广告里,根本不会被提及。
一个女性一生平均要用 1.3 万片卫生巾,这不是可有可无的 “小东西”,而是关系到健康和尊严的必需品。
“月经自由” 不只是 “用得起”,更该是 “用得好”。可现在,我们花着越来越贵的钱,买到的却是被广告成本裹挟、质量打折扣的产品。
其实,女性对卫生巾的需求很简单:舒服、安全、不漏。这些根本不需要靠明星代言、花哨包装来证明,只要产品真的做到了,自然会有口碑。
希望有一天,卫生巾企业能把心思放回产品本身:少花点钱请明星,多花点钱研究怎么让材质更透气;少搞点花哨包装,多投入点研发解决侧漏问题。
到那时,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实实在在地变成 “好用” 的体验,而不是为一堆华而不实的广告买单。这才是真正的 “月经自由”。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