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反清的北风,山东曹州起义,大同姜瓖“反正”,拼死一搏

山东义军的抗清

当得知江西金声桓与广东李成栋相继反正的消息时,身在北京的刘泽清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这位来自山东曹县的前南明弘光朝“四镇”之一,曾是多铎围攻扬州时主动率部投降的降将。当时,他带着五十多位大将、数万精兵以及三十艘大船在淮安迎降,为清朝立下了一定功劳。


然而,对于像刘泽清这样反复无常之人,清朝自然不敢完全信任。因此,他们选择将刘泽清与左梦庚一同留在北京,仅授予其三等子爵的虚衔,并提供宅院安置。表面上看,这是对他的恩养,实则形同软禁。在这段郁郁寡欢的日子里,刘泽清始终不甘心落后于人。当他察觉到清朝统治似乎开始动摇时,便萌生了新的念头。他暗中派遣亲信前往南方,试图与南明鲁监国一方取得联系。

到了七月,刘泽清昔日的手下将领李化鲸率先在曹州起事,拥立一位明朝宗室(据传是明宗室朱凤鸣的养子)为王,并以“天正”为年号。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曹州、定陶、城武、东明等地接连被攻克。由于曹州地理位置特殊,与直隶大名府和河南归德府相距甚近,这场叛乱造成了三省震动,清廷对此极为紧张,立即调遣大军进行镇压。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李化鲸展现出了与刘泽清类似的善变本性。当曹州被围得水泄不通时,他心中后悔不已,于是提出愿意绑缚“伪王”向清军投降,但前提是清军必须退兵。然而,天下哪有这般容易的事情?清军非但没有退兵,反而趁机将出城谈判的李化鲸逮捕,随后对曹州展开了猛烈进攻。此时,城内有不少真心复明的榆园军义士,他们奋勇抵抗,誓死守城,绝不投降。

曹州起义的时机极为不巧。正值十月间,清朝王爷济尔哈朗率领大军前往湖广平定江西、湖南的反正军和南明军队,恰好路过曹州。这一偶然事件让曹州成为了清军攻城练兵的试验场。数十门红衣大炮齐轰,将曹州的城墙炸得支离破碎。

清军攻入城后,又重演了他们的惯用手段——屠城!

李化鲸被押解至京城,供出了自己与刘泽清通谋的事实。经过清廷内院与六部的会审,证据确凿,最终判决为凌迟处死。于是,这位做了大半辈子军阀、反复无常的小人刘泽清,连同其子侄数人一起被押赴市集,遭受凌迟之刑。

历经大半生的权谋与算计,最终因选择错误阵营而落得如此下场,刘泽清甚至连一个体面的死亡都没能获得。

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除了著名的曹州起义外,山东大部分地区还活跃着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榆园军。这支义军以曹州为中心,在鲁西地区长期坚持抗清斗争。



关于榆园军名称的由来,清朝《曹州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明末榆园贼起,以濮州、范县为据点,因当地土地荒芜不耕,榆钱落地生根,数年后长成大树。义军首领任七、张七等人在此啸聚山林,吸引大量饥民加入,号称百万之众。

官军难以进入此地,因为地形复杂且义军挖掘了地道,可以随时出入,多次击败官军。其势力范围覆盖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方圆数百里,致使商旅裹足近二十年。”

由此可见,榆园军最初是由明末农民起义军发展而来。

明朝灭亡后,榆园军积极投身反清斗争,吸引了众多士人加入,其中包括著名文人阎尔梅。在弘光政权时期,阎尔梅曾极力劝说史可法不要放弃徐州,并建议联合榆园军共同抗清。

然而,由于对“流贼”的偏见,史可法并未采纳这一建议,错失了利用这支经验丰富义军的机会。

为了镇压山东地区的义军,清廷下令调派汉臣张存仁担任总督,专门负责平定榆园军。当时,张存仁正在浙江打击鲁监国政权的部队,接到命令后迅速赶往山东。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特意前往河南拜会降清的明朝大学士侯恂。侯恂一生致力于镇压农民起义,经验极为丰富。尽管年事已高,但为了报答清廷的知遇之恩,他亲自口述、由儿子侯方域执笔,撰写了一份名为《剿抚十议》的重要文件呈交给张存仁。

这份《剿抚十议》意义深远,不仅成为清廷镇压各地义军的战略性指导文件,更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间被广泛运用。依据其中的原则,张存仁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手段,包括掘河烧林、杀人焚屋等方式,经过数年的血腥镇压,最终将榆园军基本消灭。

这场惨烈的镇压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也让张存仁凭借累累“功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关于那位颇具“戏剧性”的人物侯方域(字朝宗),也值得我们详细说一说。侯方域出身显赫的世家大族,其祖父曾任明朝太常卿,父亲则是户部尚书。他自幼随父在京师为官,对朝廷中的种种事务了如指掌,尤其对当时盛行的“小人君子门户之争”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明朝灭亡前夕,阮大铖于南京大张旗鼓地举办戏曲演出,并特意派遣优伶班子前往侯方域家中表演《燕子笺》。侯公子听罢,不禁击节赞叹,对这部新剧赞誉有加。阮大铖家中的仆人站在一旁伺候,立即将这一消息飞报给主人。

阮大铖闻讯大喜过望,以为凭借自己的新曲美剧终于赢得了侯公子等人的欢心。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演出结束后,侯方域却慷慨陈词,谈论天下大事,毫不留情地痛骂阮大铖为阉党余孽。吴应箕等人也在一旁附和,众人相视大笑,将阮大铖斥责得体无完肤。这一番羞辱让阮大铖恨透了这些公子哥儿。

实际上,侯方域与阮大铖之间并无私人恩怨。他的行为完全是因为受到侠妓李香君的劝诫,希望他不要被阮大铖的谄媚所迷惑,从而毁掉家族世代积累的良好声誉。后来弘光帝即位,阮大铖掌控南京政局,开始对侯方域展开报复。但侯方域反应迅速,连夜逃离南京渡过长江,投奔高杰才得以脱身。

后来,清军攻占南京,侯方域选择投降,并返回河南老家。这位曾被誉为一世之雄的古文大家,始终未能施展抱负,只能在家侍奉父亲、撰写文章。他多次试图通过科举入仕以报效新朝,却屡屡落第,无缘进京为大清效力。

即便他曾向张存仁呈递《剿抚十议》,其计策虽被采纳施行,但清廷仍认为他不堪重用。不

久之后,侯方域开始后悔自己背弃明朝,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七岁。

如此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终究化作尘土,令人叹惋!

姜瓖大同反正

再看姜瓖,他是明末清初颇具代表性的复杂人物,一生摇摆不定,犹如墙头草。明朝对姜家可谓恩重如山,家族兄弟皆身居高位:姜瓖之兄姜让任陕西榆林总兵,姜瓖本人是大同总兵,其弟姜瑄则担任山西阳和副总兵。这样一个世代为将的家族本应忠心报国,但他们的行为却与忠诚相去甚远。

当李自成率军势如破竹时,姜瓖眼见明朝气数将尽,率先在陕西向李自成投降。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他秘密潜回大同,劝说弟弟姜瑄一同降顺大顺政权。然而,大同还有一位坚定忠于明朝的巡抚卫景瑗。

为达成目的,姜瓖四处散布谣言,称卫景瑗其实是李自成米脂的老乡,一直暗中想要投降大顺。同时,他自己则伪装成忠于明朝的义士,成功骗取了信任。于是,大同的守备力量尽数落入姜瓖掌控之中。当大顺军兵临城下时,他毫不犹豫地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

大同这座坚固的城池竟然如此轻易得手,这大大出乎李自成的预料。他非但没有喜悦,反而怒气冲冲地质问姜瓖:"朝廷将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交给你把守,你为何不战而降?"一怒之下,李自成拔剑就想斩杀这个投降的将领。

幸亏大顺的制将军张天琳及时劝阻,才让李自成勉强压下怒火。最终,他仍任命姜瓖为大同的留守将领,并留下张天琳率领部分大顺军队驻守监督。

与姜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的大同巡抚卫景瑗。这位文臣出身的官员表现出非凡的气节,无论李自成如何低声下气地劝说,他都坚决不降。

李自成无奈之下叹息道:"既然卫先生不愿归顺于我,那我也不会杀害你,就送你回乡养老吧。"

然而,卫景瑗在看守松懈时毅然选择上吊自杀,以死明志,忠于大明。这一行为更凸显了姜瓖这种墙头草般的不义之举。

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兵败。消息传到山西后,姜瓖迅速行动。他联合之前一同投降大顺军的弟弟、阳和守将姜瑄,突然发难,攻入大同,不仅杀死了张天琳等大顺军将士,还占据了大同及周边的代州、宁武等地。

但在投降清朝之前,姜瓖做了一个荒唐的决定:拥立明朝的枣强王为帝,声称"奉明宗社"。他天真地认为清军只是为明朝报仇,迟早会退回关外。此举惹得多尔衮勃然大怒,严厉斥责姜瓖,吓得他心神不安。

尽管多尔衮对姜瓖的行为有所责备,但当时大顺军尚未被彻底消灭,南明势力依然强劲。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仍然需要依赖那些投诚的将领。因此,多尔衮依旧让姜瓖负责大同的军事事务。

姜瓖将儿子送到京城作为人质后,自认为已经与大清紧密相连,于是上书请求在山西组建十万大军,意图进一步为清朝效力。然而,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多尔衮的猜疑——毕竟当时整个大清的兵力也不过十几万,而姜瓖突然提出要在山西训练十万军队,实在令人费解。

姜瓖对此毫不知情,继续在山西、陕西地区为清军卖命作战。他不仅参与招抚各地,还与满蒙联军合作,共同打击大顺军高一功部,取得了显著战果,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进京觐见时,姜瓖满怀骄傲,以为多尔衮会对他大加赞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提前向多尔衮的心腹、降臣冯铨赠送了大量珍宝。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冯铨竟然扮演起“清官”的角色,立即将这些礼物上交朝廷,以此撇清自己与前明旧将的关系。

结果,姜瓖不仅没有见到多尔衮,反而在北京遭到清廷内院大学士刚林的严厉质询,被指责擅自册立明朝枣强王等违法行为。这使姜瓖惊恐万分,连连叩头求饶,唯恐被当场处决。不过,多尔衮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并无意真正伤害他。最终,刚林传达旨意,要求姜瓖“洗心革面”,功罪相抵,允许他戴罪立功,随后将其释放回大同。

这次经历让姜瓖内心充满愤懑,但他表面上仍需装作诚惶诚恐。回到大同后,他对清朝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仇恨,再次开始观望局势。

顺治五年,金声桓和李成栋的反叛事件给了姜瓖极大的触动,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

在当年十一月的时候,蒙古喀尔喀部落的一支侵扰边境,这让清廷十分紧张。多尔衮随即派遣英王阿济格与端王博洛等人率领大军奔赴大同,目的是为了驻守这一战略要地。

然而,姜瓖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惊慌,他误以为清廷是要对他下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于是,趁着清廷宣大总督出城的时机,姜瓖下令紧闭城门,并宣布反叛清朝。

阿济格等人行军途中得知消息后,立即加快速度,仅仅用了两天多的时间就抵达了大同城下。实际上,清朝诸王前来大同,并没有取代姜瓖的意思。

姜瓖因内心不安,又看到清廷在南方战事吃紧,便想借此机会谋求更大的利益。他恢复了明朝的服饰,并派人火速前往南方,向永历朝廷表达忠诚。

山西各地积极响应,如朔州、浑源、宁武、代州、繁峙等地纷纷反清复明,太原陷入危机。不仅如此,陕西等地也掀起了反清浪潮,榆林重镇也爆发了起义。

多尔衮对此感到震惊。他一边催促更多军队赶往大同,一边亲自写信给姜瓖进行劝降:“之前因为蒙古喀尔喀部落的问题,才命令诸王前往大同。如果真觉得你有罪该杀,何必用这种诡计?这必定是有人煽动离间。如果你能悔过自新,大清必定会宽恕并善待你。”

但姜瓖并非愚钝之人,自然不会轻易相信。此时山西与陕西已经形成联动之势,榆林的前明将领王永强更是率军逼近西安附近。

面对大同的局势,多尔衮深感震惊,迅速调兵遣将,先后派遣亲王尼堪与镇国公喀尔楚浑率部前往平定。然而,他仍心存顾虑,于是在顺治六年三月亲自统兵出居庸关,直抵大同,展开亲征。

这位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兵力雄厚,一出马便接连攻克浑源等地,迅速抵达大同城下,与先前部署的清军合力围困大同。

见大同城防坚固、难以速破,多尔衮再次尝试招降,声称愿意给予姜瓖“自新”的机会。

然而,姜瓖心中明白,自己曾与清军共同参与屠城,手上沾满无辜者的鲜血,绝无可能获得宽恕。因此,他选择固守城池,誓死抵抗。

不久后,多尔衮接到消息:其弟豫王多铎因天花病逝。为处理丧事,多尔衮不得不暂时班师回京。此时,山西各地的明军趁机行动,五千余援军赶来支援,分设两大营寨,与清军对峙。姜瓖抓住时机,亲自率领一千余名精锐骑兵出城突袭,试图对清军形成反包围。

然而,明朝援军数量有限,远非清军对手。清军在亲王博洛的指挥下,由鳌拜等将领分兵迎击,不仅成功击退明军援兵,还将姜瓖重新逼回城内。

与此同时,清军在潼关大败陕西明军王永强部,延绥一带逐渐平定。这使得姜瓖彻底失去了来自陕西的支援希望。然而,在山西境内,反抗清军的力量却如星火燎原。前明大学士李建泰因受贿被罢官,回到老家曲沃后,利用此次变故四处发布文告,召集旧部与民众,在太平等地起兵响应姜瓖,形成了遥相呼应的抗清局面。

清军主力当时对大同的围困并未松懈,多尔衮只能不断从各路抽调兵马,赶赴山西各地以应对紧急局势。

危急关头,即便远在陕西的“平西王”吴三桂也奉命率部驰援。可以说,当时清廷几乎所有的名将精兵,百分之九十都集中在了山西战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南明永历朝廷对山西战局却毫无察觉。金声桓、王得仁、何腾蛟、李成栋等人相继战败身死,南明军队锐气尽失。而小朝廷内部,“吴党”与“楚党”为争夺名利相互倾轧,内斗不止,完全未注意到清军济尔哈朗等部为何突然放弃两广北返。如此良机白白错失,南明小朝廷只能在南方苟且偷安,勉强维持残局。

在华北地区,清将佟养量所部战斗力极强,在代州一带重创刘迁率领的明军,并最终于五台山区的黄香寨全歼这支劲旅,刘迁父子亦阵亡于此。

至此,围困大同的清军再无后顾之忧,开始蓄势待发,准备一举铲除城内反叛的姜瓖势力。

顺治六年六月,大同城内已陷入绝境:粮草耗尽,外援无望,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然而,即便在如此困窘的情况下,姜瓖依然拒绝向清军投降。这并非他想要彰显气节,而是出于深深的绝望与恐惧——他知道,无论是战是降,最终都难逃一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姜瓖最终并没有死于清军之手,而是丧命于自己的部下。总兵杨振武为求富贵,率数百人突然闯入姜家府邸,将姜瓖及其兄弟三人当场杀害。随后,杨振武用长竿挑起三颗血淋淋的首级,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

然而,清军并未因此对大同军民网开一面。除了杨振武部下的几百名官兵外,清军几乎屠杀了城内所有居民,包括十余万军民和官吏。据说,屠杀之惨烈以至于鲜血流淌时发出声响。远在北京的多尔衮得知大同被攻陷的消息后,虽略感欣慰,但仍余怒未消,下令将大同城墙削低五尺,以泄久攻不下的愤懑。

随着大同失守,山西各地迅速陷入连锁反应。汾州、运城、太谷等地相继沦陷,每座城池都被清军屠戮殆尽,成为一片片“无人区”。正如当时所描述的那样:“年年遭丧乱,人民死锋镞。” 这便是清朝初年中华大地上的真实景象,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李建泰固守太平城近一个月之久,终究敌不过清军的猛烈攻势而选择投降。因其曾先后担任明朝与清朝的“大学士”,身份特殊,被视为重要囚犯,未被当即处决,而是押送至北京。顺治七年夏,李建泰连同全家老小,在北京闹市遭到凌迟处死。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位大学士没有在明朝灭亡之际以身殉国,彰显忠烈,却在乱世中反复无常,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满门抄斩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不禁感叹其结局何其不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大顺   明朝   总兵   清廷   大学士   明末   山西   陕西   山东   将领   北风   清朝   北京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