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律鸣法
编辑 | 翊星辰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49年12月10日,台北松山机场阴云密布,飞机落地那一刻,蒋介石神情凝重,身边一圈人早已等候多时。
人群中最显眼的,是身穿灰色中山装的陈诚,他走上前,鞠了一躬,开口第一句话便是:“一切准备妥当,请您放心。”
这一天,蒋介石带着溃败的国民党政权踏上台湾,而台湾,在短短四年间,三任接替、三种风格,把这儿打造成了国民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问题来了,蒋介石还没登岛,岛上早有主事之人,他是谁?为什么会心甘情愿的拱手让权?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当即任命陈仪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这不是荣誉,而是一项棘手的任务。
陈仪,出身浙江、留学日本,早年就跟着蒋介石混,他明白,台湾地区是蒋介石退路,上任第一天,他就决定:不砍旧树,先种新花,什么意思?
他保留了日治时期的行政系统,继续使用台湾银行、电力公司等原有机构,甚至任用了部分日本留下的技术人员。
他也想搞教育改革,推国语、重治安,警察系统重组、干部培训一一上马,但问题也来了。
台湾人等的是“祖国来人”,结果来的是“外省官僚”,这些人说话听不懂、办事不透明,动不动就官威十足,台湾人心里不服气,陈仪却没看出来。
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一场查缉私烟的冲突,点燃了全台怒火,第二天,大批民众上街抗议,局势迅速失控。
陈仪慌了,他不是没见过场面,但这次,他没兵、没人、无退路,他第一时间向南京请命,请求派兵镇压。
结果,上级来了,但带的是枪,不是谈判代表,这场就是后来被称为“二二八事件”的冲突,成为陈仪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他被骂是刽子手,也被骂是懦夫,1947年3月,陈仪引咎辞职,三年后,蒋介石亲口下令,将他以“通敌叛国罪”处决。
陈仪的下场,成了后来人心中挥不去的阴影。
陈仪一倒,蒋介石急了,他不能让台湾乱成一锅粥,于是,他找来了魏道明。
魏道明是个“读书人”,外交出身,说话温文尔雅,1947年3月,他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
魏道明知道,台湾人心已经凉了,他上任第一件事,是清理陈仪遗留下来的“烂摊子”。
他大刀阔斧启用台籍人才,放权、放话、放人,对“二二八”参与者,他主张“宽严相济”,很多人因此免于追责。
他还推动经济改革,鼓励民间资本,扶持农业,种子、肥料、技术都开始系统性改进。
司法改革也是他的一大亮点,他推动建立台湾本地法庭,强化法律的独立性,很多台湾人第一次觉得,“法律也能管官”。
他做得不坏,甚至可以说很不错,但问题是——他太受欢迎了。
1948年底,蒋介石看着魏道明的声望越来越高,心里开始打鼓,他认为台湾是要“反攻大陆”的,这个阶段,不需要明星,需要执行者。
于是,魏道明被“请”去美国讲学,职位由他自己辞掉,表面风光,实则被扫地出门。这说明蒋介石要的,不是能干的人,是听话的人。
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点名,让正在台湾养病的陈诚出山。
陈诚不是一般人,黄埔一期、浙江籍、保定系、蒋的干女婿,他的“根正苗红”,放眼整个国民党都找不出第二个。
他上任之际,台湾形势紧张,大陆战局崩盘,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知道,台湾将是最后的退路。
陈诚知道得更清楚,他上任之后,立刻大刀阔斧搞改革。
第一步是土地,1949年2月,他推出“三七五减租”,地主最多只能收三成七的地租。几年后,“耕者有其田”政策全面铺开,重新划分土地所有权。
这件事,在当时是要得罪人的,可陈诚顶住了压力,也赢得了人心,台湾的粮产提升了30%,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
第二步是币制改革,1949年6月,他推出“新台币”,一夜之间让舊鈔作废,通胀被压住,经济慢慢恢复。
第三步是戒严,陈诚深知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活动,他立即宣布戒严,控制出版、言论、社团,全面整顿社会秩序。
与此同时,他还全面改造基隆港,提升港口吞吐量,为的是那句“随时准备撤退”,后来果然用上了。
到了1949年12月,蒋介石抵台,一切准备已完毕,陈诚没有提条件,没有分权,没有争位。
他只说了一句话:“这里已经是您最坚固的根据地。”,拱手让权?其实是忠诚换来的结果,很多人都不明白,陈诚为什么这么干脆。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从来不是来做“继任者”的,而是来做“铺路人”的。
第一,他对蒋介石绝对忠诚。他早年被蒋提拔,娶的是蒋的干女儿谭祥,蒋败走东北,陈诚替他背了黑锅,还公开表态:“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第二,他没军权。台湾的军队都是蒋的嫡系,陈诚名义上是警备总司令,实际上调动不了核心部队,他拱手交权,不是放弃,而是顺水推舟。
第三,蒋虽下野,遥控政局。即便蒋介石宣布“引退”,通过溪口电台,他依然遥控全局,陈诚的一举一动,都需请示。
第四,蒋经国崛起,陈诚注定被边缘。1950年代,蒋经国掌控特务系统,“救国团”人事、教育部长任命,陈诚都与其发生冲突。
到1963年,蒋介石以“提拔新人”为由,让陈诚辞去行政院长一职,蒋经国的接班路,就此清开。
从陈仪到魏道明再到陈诚,台湾的政权更替,看似偶然,其实早有安排。
蒋介石用陈仪试水,用魏道明缓冲,用陈诚筑基,最终亲自登岛,掌控全局。
陈诚明白,他不是接班人,他是守门人,所以他不争、不抢,只做该做的事,他知道,蒋介石终会回来,而自己,只是替他稳住这座岛。
直到最后,他也没变过,蒋介石为何能一到就接管?他不是别人让的,而是他早就布好了局。
信息来源:
1949大迁徙:蒋介石来台前陈诚对台湾的治理 2009年07月29日 14:51 来源:凤凰网
更新时间:2025-07-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