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耕地面积几乎饱和的情况下,乾隆是如何让三亿张嘴吃上饭的?

乾隆继位之初,全国的人口总量只有1亿人,但是到了乾隆五十年时,人口陡增三倍突破3亿大关。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封建时代来讲,人口爆炸式增长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吃饭。如何让3亿人吃上饭,是摆在乾隆面前最大的难题。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读者都会认为是乾隆时期引进了高产作物——红薯和玉米。然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当时的土地资源已经接近饱和,推广高产作物只能缓解粮食产量,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乾隆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前代并无多大区别,但是耕作技术方面却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大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是讲究选种。所谓“所种之物,或谷或蔬等,颗颗粒粒,皆选肥实关润者,方堪作种。”由于重视选种,农作物的品种大大增加,小米品种多达500多种,水稻品种达三千多种。良种作物常常在各州县或各省交流,这是过去从来都没有的。

二是改进中耕技术。朝廷从全国各地选出专业人员,到各省推广耕种技术,普遍实行多锄,要求锄四次以上:

“初次破荒,苗生寸余,先用粗锄,不使荒芜;二次拔苗,其功弥密,将初次所留多苗,匀布成行,惟留单株;三次籽壅,将所锄之土,雍培禾根之下,防其倾倒;四次复锄,试使其坚劲。四次功毕,无力则止,如有余力,愈锄愈佳。”

锄时又注意入地深浅的分寸,“一次破皮,二次渐深,三次更深,四次又浅”。这些耕种细节也是以往都没有出现过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粮食产量。

三是重视施肥。乾隆时期对于施肥十分重视,也出版了相关的科普书籍,朝廷令地方官员向农民普及相关知识。对各种肥料进行分门别类,何种肥料施用于什么时间、什么田地、什么农作物均有详细说明。

乾隆皇帝关心农事,在很多诗文中也涉及施肥,曾写诗称赞南方各地取河泥作肥料,“村民拿舟各罱泥,用之粪田利斯厚,河去其淤田受肥,一举两得事非偶,佳哉民自为生计,勤劬劳苦所甘受。”

四是凿井灌溉。华北地区,地表水缺乏,春节干旱尤甚,历史上很早就用井灌。井灌费少工省,而收益较大,小井工本费只有三四两,大井也不过十余两,中等之家就可以独立凿井,不像河渠灌溉,工程浩大,必须依靠官办或集资。

乾隆初年,陕西省动用库帑,倡导凿井灌溉,据陕西巡抚报告,共开井6.6万口,其中大部分都是民间出资开凿。此后,后任陕西巡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凿井,至乾隆八年时为数达11万口。

华北其他地区,井灌更为普遍,直隶的情形甚至还超过陕西,即所谓的“直省各邑,修井灌田,不可胜计。”

乾隆很重视凿井灌田,他多次在上谕中强调让各省督抚大力推行凿井,很多时候还令各级官府出资出力。比如乾隆十一年,庆云、盐山两地干旱,乾隆令户部拨款2.8万两,凿井两千多眼,以资饮用和灌溉。

五是增加复种面积。明代南方田地已经实行复种,清代进一步推广,或稻、或麦、豆轮种,一年两熟、三熟;或种双季稻,等等。

增加复种的关键是抓紧农时,选用良种,种双季稻,早稻则用宋代传入的占城稻种,晚稻则用中国自行培育的良种。乾隆晚年,不但浙江、闽南、广东、广西及安徽、江西都种植双季稻,就连两湖、四川等地也有种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六是实行集约化耕作。这是清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口增加远远超过了耕地的增加,剩余的劳动力没有其他出路,只能回到农田上,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劳动量投入,进行精耕细作,使产量增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集约化耕作提高了产量,是农业的进步,但技术条件并无重大改进,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不能与投入的劳动量同比例增长,这就使得劳动生产率反而降低了。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朝廷规定奖励有技术、有耕作的“上农”,然后选派上农到各地去教导耕作。尤其是偏远的省份由于农业技术比较落后,从江南地区选拔出的上农到了这些地方以后,也确实提升了当地的耕作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

乾隆继位有不久,又命编纂《授时通考》一书,内容涉及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余、蚕桑等,共78卷。是继《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之后,一部详细记载农业生产的官方指导书。

乾隆一朝其实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和人口,弘历在位期间,关心农事,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不惜花费巨资以提升粮食产量,而且还五次普免天下钱粮。我们不能说乾隆时期没有饿死过人,但对比其他人口增长迅速的朝代而言,总体来说还是要强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乾隆   耕地面积   双季稻   复种   四次   人口   技术   陕西   良种   肥料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