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版图上,鄂尔多斯这片土地承载着特殊使命。
这片位于内蒙古与陕西交界处的战略要地,不仅是资源富集的宝库,更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鄂尔多斯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锋的前沿。
汉武帝时期,卫青北征匈奴,将鄂尔多斯纳入汉朝版图,设立朔方军,使其成为长安的北大门。
这样的地理定位,决定了鄂尔多斯在历史关键时刻必将承担重要使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中央红军结束长征抵达陕北,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1935年10月,党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后,立即意识到一个严峻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延安安全,必须建立纵深防御体系,而鄂尔多斯正是这道防线的关键一环。
事实上,红色种子早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1927年6月,鄂尔多斯乌审旗学生石作琦在陕西榆林入党,在那个革命低潮期,他的选择彰显了坚定的信仰。
次年,横山一高党支部书记曹亚华在乌审旗秘密发展党员,建立纳林河党小组,开启了鄂尔多斯地区的组织建设。
1930年12月,共产党员曹动之成功策反陕西神木高志清部一个骑兵连,组建了蒙汉骑兵游击队。
这支队伍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民族构成既有汉族战士,也有蒙古族队员,成为民族团结共同革命的早期典范。
四年后,这支部队改编为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在鄂尔多斯地区坚持斗争整整八年。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鄂尔多斯地区逐渐形成了三个重要的革命支点。
乌审旗:通往共产国际的桥梁
1935年5月,鄂尔多斯乌审旗巴图湾建立革命政权,成立乡党委、乡苏维埃政府和乡赤卫队,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的解放区之一。
选择乌审旗并非偶然,这里既是鄂尔多斯的南大门,也是陕北的北大门,更是陕北与共产国际联系的重要通道。
在毛泽民、高岗、赵通儒、曹动之等党员干部的努力下,毛泽东发布的《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在乌审旗各阶层形成共识。
这份宣言明确指出蒙古族面临亡族灭种的危险,号召在抗日旗帜下团结起来。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乌审旗与陕甘宁根据地连为一体。
三段地:统战工作的试验田
1936年6月,中共中央蒙古工作委员会成立。
次月,中央军委调拨骑兵游击队与蒙古工委一同进驻三段地。
他们抵达后立即收编当地哥老会,组建三段地赤卫队,随后成立蒙民招待所,接待蒙古族各阶层人士。
这项工作汇聚了一批优秀干部:高岗、李维翰、毛泽民,以及后来主政新疆的周仁山、执掌西藏的天宝等革命前辈都曾在此工作。
在他们的推动下,鄂托克地区成为陕甘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抗战爆发后,经济并不宽裕的三段地向前线支援了92匹优质军马、52万斤粮食和数万件鞋袜,展现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桃力民:敌后抗战的堡垒
“桃力民”出自蒙语“查汗桃日莫”,意为“向阳的白泥壕”。
这个位于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东胜县交界处的“政治飞地”,因各旗县政权管理薄弱,成为建立根据地的理想选择。
1936年桃力民遭遇严重旱灾,当地豪绅趁机盘剥灾民,激化阶级矛盾。
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蒙民部长赵通儒敏锐抓住这一时机,派出八路军工作团开展群众工作。
他们从参与借粮的灾民入手,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1938年4月,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和新编第三师进驻桃力民,使这里成为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依托这个根据地,我军取得了三次重要战斗的胜利:
韩是今与孟文仲部合作歼灭日伪军30余人。
李仲权率桃力民自卫军痛击盘踞杭锦旗王府的日伪军。
乌兰夫指挥新编第三师击败日伪军一个团及炮兵队。
我党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工作远不止于军事斗争,而是全方位的根据地建设。
在资源管理上,中央红军西征击败马鸿逵、收复三大盐池后,为团结蒙古族同胞,主动将苟池、鄂包池、北大池等三大盐池交还鄂尔多斯地区旗县管理。
这一举措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其归属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
商业政策方面,各工作委员会推行“平买平卖”政策,彻底改变了以往豪绅富户垄断市场的不公现象。
普通牧民曾经要用几十张羊皮才能换一盒火柴的剥削时代一去不复返,公平贸易赢得了各阶层信任。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蒙古族“结安达”(结拜兄弟)的传统被我党干部巧妙运用,赵通儒与乌审旗特王、张爱萍和高岗与蒙古族旗官、纳顺德和利格尔等人都结为安达,这些关系成为开展工作的重要纽带。
1939年初,面对日伪军图谋劫持成吉思汗灵柩的危机,我党果断决定将灵柩迁往甘肃。
灵柩途经延安时,中央专门布置灵堂迎候,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蒙古族同胞,进一步拉近了民族距离。
鄂尔多斯地区的革命实践,为党的民族地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通过军事驻防、政治建设、经济改革、统一战线和民族文化保护等多管齐下的策略,这片土地成功担负起保卫延安北大门的重任。
从乌审旗最早的党组织,到三段地的统战工作创新,再到桃力民的敌后抗战,鄂尔多斯的红色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环境中开创局面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经验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更是为了从他们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
在多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上,鄂尔多斯的红色往事依然闪耀着启示的光芒。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