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锐利点评日本: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一句百年评判,依旧精准刺痛着这个岛国的民族灵魂。
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引发中日两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即便在日本国内,这一言论也遭到多方抨击,立宪民主党政调会长本庄知史指出高市对安全保障法制的理解不充分。
这不禁让人想起晚清名将左宗棠对日本的评价:“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这句跨越时空的判词,至今依然精准地刻画了日本的民族性格与行为逻辑。

日本狭隘版图
左宗棠,这位晚清时期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一生经历多次外来侵略,对国际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对日本的认识,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与行为的深入观察。
在左宗棠生前,他已经清楚看到了日本对中国的潜在威胁。他曾在奏折中明确提醒清廷“西域初安,东洋思逞”,并直言要重视海军、炮舰。
他甚至进一步指出:“日本若有违言,南北海防他无足虑,北洋兵力尚厚,不能攻也;上海洋商所萃,彼不能包各国之利息,不敢扰也。所防者,惟台湾为急。”
左宗棠以其非凡的远见,早就洞察到日本对台湾的野心。历史已验证了他的担忧,在他去世仅9年后,日本就挑起了甲午战争,并强行霸占台湾。
美国学者贝尔斯在其《左宗棠:旧中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评价道,左宗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的国人在悠久的历史中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正是这种爱国情怀,驱使他时刻关注外来威胁,包括日本的崛起与扩张意图。

高市早苗言论引哗然
日本文化素以注重礼节闻名于世。从复杂的茶道程序到精致的待客之道,从谦卑的鞠躬礼仪到严谨的职场规矩,日本人确实在表面上做到了“小礼”与“小节”的极致。
然而,左宗棠锐利地指出,日本“知小礼而无大义”。表面的礼节之下,隐藏的是对国家大义的漠视与扭曲。高市早苗的言论及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曾对中国人民负有历史罪责,本应深刻反省历史、吸取教训,但高市却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蓄意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亮指出,高市早苗的政治底色是极端右翼,在台湾问题上不惜挑战中日关系的底线。这不仅触及了中日关系的底线,也是对历史正义的颠覆。
日本共产党籍参议员山添拓批评道,高市的言论加剧日中关系紧张,并导致两国间的对立激化以及互不信任。这种为了国内政治利益而破坏地区稳定的行为,正是“无大义”的典型表现。

日本外务省高官访华“灭火”
左宗棠评日本“畏威而不怀德”,深刻揭示了日本民族对力量的崇拜与对弱者的蔑视。日本著名学者森岛通夫曾指出:“日本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竞争的集体竞争的地方。”
这种集团竞争意识,使日本形成了对强者屈从、对弱者欺凌的行为模式。
历史上,日本在美国黑船胁迫下签订不平等条约,不得不开放门户,后到打赢日俄战争实现崛起。二战后,日本又迅速倒向战胜国美国,寻求庇护。
前日本首相池田勇人认为:“日本人在生活中的一个传统是寻求某个富有而有影响的庇护者的指导、帮助和支持。日本人渴望某个强大国家的有意义的保证,正如人们渴望雇主、政治上的良师或富有的朋友的支持一样。”
日本一直寻求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结盟。正如吉田茂所说:“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大正年间国运隆盛,主要采取了日英同盟和对美合作的外交政策。”
今天,高市早苗的言论也正是这种思维的延续——试图通过依附强者、展示强硬,来提升自身地位。

畏威而不怀德的高市早苗
左宗棠断言日本“强必盗寇”,这已为历史所证实。一旦实力允许,日本就会走向扩张与侵略的道路。
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曾指出:“从《海国兵谈》起,已经萌生了所有的日本人,无论贵贱上下都应当防卫日本的思想。”
然而,这种防卫思想极易异化为扩张主义。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系列侵略行为,完全印证了“强必盗寇”的判断。
对于日本在二战后的表现,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认为:除了日本民族的勤奋刻苦和善于模仿等因素外,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具有一种强烈的大国思想,为实现该目的而在不断调整和变革自己。
日本国际政治学泰斗高坂正尧在其《吉田茂》一书中更是直言不讳:战后造就日本经济崛起的吉田茂路线只是日本实现“强国目标”的一个手段,不是不要军事,而是在特殊状况下的“韩信胯下之辱”。
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唯一目标,就是让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的“一等国家”。

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高市早苗的言论,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日本右翼思想的延续。这位1961年出生的首相,其成长环境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民众无暇反省历史错误,以致对战争责任的回避形成了惯性。
岛国特殊的地理形态塑造了民族的单一性、语言的非通用性、文化的保守性,“封闭”的日本对国外情况的了解愈发匮乏。
近年来,日本再次进入一年一首相的“战国时代”,这种局面更有利于擅长发表右翼言论的竞选型政客。将精力集中于竞选的右翼,甚至都不完全清楚上台之后要怎样施政。
日本国内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日本前首相、立宪民主党党首野田佳彦批评高市早苗在国会中所作的答辩:“言辞过于越界,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非常严峻的局面。相当轻率。”他还补充道:“她似乎认为这样的话能赢得自民党支持层的好感,这更加危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高市内阁中有一半阁僚首次入阁,能为高市提供真知灼见的人比较有限,能够阻止高市头脑发热、异想天开的人更屈指可数。
这种政治环境,任由高市任性妄为的结果可能把日本再次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
日本共产党籍众议员志位和夫要求高市撤回有关言论,并指出:“要想使日中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需要以两国确认的共识为基础,发挥智慧,冷静对话,而不是发表加剧紧张局势的挑衅性言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左宗棠的时代到今天,日本民族性格中的内在矛盾依然存在且影响着现实政治。国际社会应当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膨胀,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正如中国古语所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深刻认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两面性,才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