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冬天一冷,我这腿就开始酸,是不是该‘补补’了?”
“你啊,别小看立冬,这一补补得对路子,不然白补!”
这是56岁的李阿姨和女儿的日常对话。
她在社区做志愿者,忙碌一整年,身体难免透支。前几天看新闻才知道——国家气象局数据显示,每年立冬后平均气温会骤降6℃以上,气候干冷交替,对中老年人的关节、血压、脾胃都是考验。
老话说得好:“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也早有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意思是冬天该养藏元气,静养为主,饮食上要“补而不腻,暖而不燥”。
所以,李阿姨今年打算好好“补冬”,炖两碗肉汤,煮几锅滋补汤,再蒸点果子润润燥,让全家暖暖身,也暖暖心。
那,“补冬”到底该怎么补,怎么补才更科学?这可不是随便吃顿肉那么简单——往下看看,就明白了。

一、“补冬”的意义
立冬是个分界线。中医讲“阳气潜藏”,气血开始往里走,这时候人容易手脚冰凉、胃口差、精神疲倦。
现代医学证实:气温下降时,身体代谢速度会减慢,免疫力下降,人更容易感冒、犯旧疾。
专家建议,立冬前后适当“食补”,能帮助身体储备热量和能量,提高免疫防御力。
《本草纲目》里提到“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意思就是冬天吃得好、养得好,来年才更有劲。
所以,“补冬”不只是老一辈的传统习俗,它有科学依据。
适当吃点肉类蛋白、温补食材、润燥水果,能让身体更平衡,也能让情绪更稳定。
二、炖2肉——补气血、强筋骨
1.牛肉
牛肉是立冬补冬的头号“硬菜”。它性温味甘,补中益气、养血强筋,《本草拾遗》中说“牛肉补气,安中益气力”。
冬季吃牛肉,不仅能暖胃御寒,还能改善手脚冰凉。
做法推荐:
选新鲜牛腱或牛腩,先泡去血水,再焯水去腥。炒香后加番茄、葱姜、少许老抽,小火炖2小时,汤浓肉烂。
小贴士:牛肉炖得烂一点更好吸收,老年人牙口不好也能吃。
专家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周摄入动物肉类280~525克。立冬适量增加牛肉摄入,有助于补铁、维持肌肉量。

2.排骨
排骨汤香浓可口,是家家户户冬天常见的补品。中医认为猪骨“味甘咸、入肾经”,有“补肾益髓”之功。
现代研究发现,猪骨富含胶原蛋白、磷脂,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改善骨密度。
做法推荐:
排骨洗净焯水,加葱姜、八角、生抽炖煮,半程加入板栗同炖。炖透后加盐调味。
板栗健脾补气,搭配排骨,是立冬时节的经典组合。
三、煮2汤——润燥养胃、暖身补心
1.红豆银耳桂圆汤
红豆含铁高、去湿气,银耳富含胶质,桂圆养心补血,三者搭配堪称“冬日养颜汤”。
《食疗本草》有言:“银耳补气轻身,久食延年。”
做法推荐:
红豆提前泡发,与银耳一同炖煮1小时,再加桂圆炖20分钟,最后放冰糖调味。
适合女性和体虚者饮用,润燥养颜、睡前来一碗,安神助眠。
2.猪心枸杞汤
猪心味甘、性平,《本草纲目》载“猪心治惊悸怔忡,安神益气”。
现代营养学也指出,猪心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对心脏功能有辅助作用。
做法推荐:
猪心切块焯水去腥,与枸杞、红枣、姜片同炖1小时,加少许盐调味。
秋冬气候干冷,这汤能养心血、暖脾胃,尤其适合上班族和中老年人。
四、蒸2果——润燥养颜、补气益体

1.蒸冬枣
冬枣被称为“天然维C丸”,每100克维C含量约为橙子的8倍。蒸熟后口感更软糯,维生素吸收率更高。
中医认为,枣能“养血安神、润燥健脾”。
做法推荐:
冬枣洗净后蒸10分钟,表皮起皱即熟。蒸后的枣更甜更糯,对脾胃更友好。
2.蒸梨
冬季干冷,空气湿度低,嗓子干、咳嗽多发。梨有“天然清润果”之称,《本草纲目》载“梨者,利肺润燥,止渴消痰”。
做法推荐:
梨去皮挖核,放入冰糖和枸杞,上锅蒸40分钟。甜香润喉,孩子老人都爱喝。
结尾:
每年冬天,感冒门诊人数都会比秋季增加约30%,而那些饮食调理得当的人,更能稳稳过冬。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专家张琪教授指出:“冬令进补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吃得对、补得准。”
很多人补冬容易陷入误区——吃太油腻、过量蛋白、忽略作息。其实,真正的“补”,不只是吃肉喝汤,而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去抵御寒冷。
专家建议:
每天保持7小时睡眠,让“阳气”有机会恢复。
运动别停,饭后散步20分钟促进代谢。
进补期间多喝温水、少熬夜、戒冷饮。
“补冬”不是一时兴起的美食计划,而是一场身体与季节的默契配合。
当你在厨房里闻到炖肉香、汤滚腾的那一刻,身体也在悄悄积蓄能量。
这个冬天,别忘炖2肉、煮2汤、蒸2果,暖从胃起,强从心生。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