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到100%:中国关税权90年逆袭之路


01

清朝灭亡后,留给民国一个烂摊子。

这个烂摊子包括但不限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大堆外债、赔款和各种主权丧失。

这其中,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的危害尤其重大且深远。

关税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保护国内产业。

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没有关税自主权,财政收入就没有保障。

北洋政府为什么一直借外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税权掌握在列强手里,关税收入太少,财政枯竭,无法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

由于政府发不起工资,军人、公务员、教师等,三天两头讨薪,别提多心酸了。

保护国内产业,简单讲,就是保护国内经济发展。

同一种产品,国货卖2块钱,进口货只卖1块钱,为什么进口货便宜?

洋货税低。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确立了“值百抽五”的税率原则——大清海关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按照5%的税率征税。

打个比方,英国商人卖给大清价值100两银子的洋布,大清海关只能按5% 的税率征收关税,也就是5两银子。

如果英国商人从大清买进价值100两银子的茶叶,也只需交5银子的关税。

这种极低的进出口税率,特别方便英国向大清倾销商品,低价采购原料。

根据“利益均沾”的原则,大清“给予”英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其他签约列强自动享有。

1875年,李鸿章曾向赫德抱怨:听说西方各国进口税有抽15%的,抽20%的,甚至抽40%的,大清仅抽5%,税率太低。

在大清,洋货只需交5%的关税,再交一次子口税,就可以畅行天下,无需再交各种内地税。

相反,本国货物“逢关纳税,遇卡抽厘”,税目多如牛毛。

税高且多,成本就高,国货无法与洋货竞争——这对国内各产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它遏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从根本上遏制了中国翻身和崛起。


02

清廷及后来的北洋政府,都认识到了收回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意义,但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

清朝名义上是抽5%,但随着世界物价逐步上升,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实际只能抽3.5%左右。

1921年,北洋政府外交部在给驻外公使的电文中坦言:“中央财源枯竭已达极点,内欠外债相逼而来,政、军各费欠发数月,非亟筹救济,不足以挽危局而保治安。”

北洋政府穷的快要破产了。

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建议北洋政府加征关税,缓解财政危机。

据安格联分析,海关现在征税率不过3.7%,若按标准一律加征4%,其征收数仍在5%以内,预计每年可增收1700万两白银。

同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把关税税率增加到12.5%。

列强中,英美日占中国市场份额大,话语权也大。

美国原则上同意,日本强烈反对,英国折中,表示可增加到7.5%。

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大多是高价值的商品,增加这么一点关税,影响不大;而且,美国和英国也不愿意看到北洋政府穷得崩溃——崩溃了损失更大。

日本出口中国的大多是低端商品,和中国商品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一旦中国增加关税,日货在中国就不好卖了。

正如日本《大阪新闻》所说:“中国现行关税由现实三分五厘改为现实五分后,日本关税负担额将增加三四千万元。”

到时候,日本出口中国的面纱、棉布、火柴等,必定受到严重影响,小工厂和作坊会遭受巨大损失,可能大量倒闭。

经过复杂的勾心斗角,以及几个月讨价还价,最终列强同意按实际5%的税率征税,并同意中国再征收2.5%的附加税。

蚊子再小也是肉,这也算是微弱的外交成果吧。

增加这么一点税率都如此困难,收回关税自主权,任重且道远。

随着北洋军阀之间的内战愈演愈烈,北洋政府内阁更替频率越来越高,自然没有人来牵头收回关税自主权,直到北洋政府覆灭。


03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相比北洋政府,诞生于国民革命的南京国民政府,更具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倾向。

早在北伐之初,国民党就竖起了“革命外交”旗帜,主张以革命的方法与手段,解决中外之间不平等条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贯彻“革命外交”,要通过修订不平等条约,收回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以及收回租界、租借地、邮政、铁路、海关等。

外交部长王正廷是这样设想的:在1928年内完成与各国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1929-1930年撤废领事裁判权,1930年-1931年着手收回租界主权与撤销外国驻军,1932年收回内河航行权与沿海航行权,1933年收回各国租借地,恢复中国固有的全部主权。

王正廷认为,关税问题直接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在国际商战中,中国如果没有关税自主权,犹如徒手对付持枪的外国,没有赢的机会。

当然,关税也事关南京政府的钱袋子,如果搞成了,还可以极大地提振民族士气,争取民心。

所以,南京国民政府把收回关税自主权,列为外交头等大事。

1928年6月,二次北伐完成,站在北洋政府的废墟上,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声称要与各国改订新约——重新签订平等条约。

这一次,美国率先响应。

7月10日,国民政府向美国提出改订新约,7月25日,财政部长宋子文与美国全权代表马慕瑞在北平谈判,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美国同意中国实现完全的关税自主。

从提议到签字,仅用了半个月时间,美国的爽快,超乎国民政府意料。

美国为什么爽快?

一是中国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收回关税自主权是迟早的事。

正如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对柯立芝总统所言:我们或迟或早都要放弃这些权利。

晚放弃不如早放弃,早放弃还可以得个好名声、好口碑。

二是中国即使调整关税,对美国商品的影响很小,对英国和日本的影响很大,打击英国和日本的商品,就是间接扩大美国商品在华市场份额。

美国带了个好头,德国很快跟进,英国很尴尬:跟,还是不跟?

上面说了,调整关税对英国不利,得知中美签约后,英国指责美国的做法是“莫名其妙的无知和笨拙的行动”

但若不跟,好像也不行了。

笨拙的其实是英国佬——还记得1925年的席卷全国的五卅运动吗?还记得1926年北伐军收复汉口和九江英租界吗?

在中国人心中,英国佬已经臭名昭著了,如果英国继续坚持对华强硬政策,等待它的将是中国人民排山倒海的怒潮——这也是“革命外交”的精髓。

12月20日,外交部长王正廷与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在南京签订《中英关税条约》,同意中国完全关税自主。

在和英国交涉的同时,王正廷连续搞定了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这9个国家同意中国关税自主。


04

好像漏了一个国家。

日本,才是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最大障碍。

按照欧美12个国家与中国签订的新关税条约解释,如果有一个国家不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其他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也可以不承认。

搞定日本,是收回关税自主权最关键的一环。

以日本的尿性,它肯定不会答应。

中国市场对欧美国家来说,不是很重要,但对日本而言,相当重要。

当时有人指出,日本对华输出,占日本出口的40%以上,它的很多轻工业产品,都依赖中国市场,中国关税税率,关乎很多日本人的生计。

此外,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一贯对华强硬,动不动就威胁要对中国采取断然措施。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都是他当政时期发生的。

这老小子在位一天,日本就不会松口。

好在1929年7月,他下台了。

主导谈判的外相币原喜重郎,对中国相对温和,中日关税谈判迎来转机。

经过艰难谈判,1930年5月6日,王正廷、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签订了《中日关税协定》,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当然,日本不是那么好说话的,它要求三年之内中国对日本主要货物不增加关税,还附带了一些小条件。

1933年《中日关税协定》作废,两国修订新约,中国这才100%收回关税自主权。

从1843年《虎门条约》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1933年完全收回,整整过去了9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关税   北洋   中国   国民政府   自主权   英国   日本   税率   美国   政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