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百善孝为先的中国,还隐藏着一些不堪的习俗。
当家里老人年龄超过60岁,无论身体状态怎么样,都要被儿女送到山洞封死洞口,然后等死。
而这就终将是老人这一生最后的归宿。
这就是流传的我国湖北地区古代流传的一种古老习俗。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这称之为的“寄死窑”。
那这个窑子是怎么被传出来的呢?
据说是有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守华,于2001年去湖北武当山周边进行田野调查偶然听到了村民说到了“寄死窑”这个名字。
刘教授对民间习俗颇有研究,出于学术敏感,他当即就决定深入山林探究一番。
那个地方格外隐蔽,刘教授询问了好几个村民才找到,刚看到这个窑洞时刘教授就倒吸了一个凉气,这里排练着数十个规整的山洞,洞穴高约80厘米,宽50厘米,深度约2米,一个成年人想进去只能蜷缩着。
而且还能清晰的看到每个洞口两侧都有明显的插门槽和门栓洞,但只要一插上那不就只进不出了吗?
一开始刘教授还以为这是安葬死人的地方,但又觉得没必要这么麻烦吧,后来他又想到难不成是关活人的?
那这也太残忍了吧!刘教授带着自己的猜想询问了一个本地人老赵,
据老赵所说这已经是好多朝代以前的事了,村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只有少数老人还能讲述祖辈传下来的关于“寄死窑”的故事。
后来刘教授翻阅书籍发现,这个寄死窑可能就是古代“弃老习俗”的实物见证,而这一发现,仿佛又打开了那扇通往残酷过往的时间之门。
据那时的习俗来说就是,当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就会被判定为“失去劳动能力”,随后子女便会选择一个阴雨或浓雾的清晨,将父母背往山中的窑洞。
许多被背去的老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从来没有反抗什么只是趴着孩子的肩膀上默默流泪。
送入洞穴内,这些老人也就只有等死这一条路了,而且这里的环境也特别不好,虽然有许多小洞能知道黑天白夜,但却照不到阳光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
而被送入的当天,子女还会在中午和晚上的时候送来两餐,第二天变成一餐,三天过后,洞口便被彻底封死,老人只能在黑暗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窑洞还有性别之分。
男性使用的稍大,女性的更小,这种差异透露出一种冷酷的“实用性”考量,仿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要坚持这种毫无意义的区分。
然而刘教授在后续查找资料的时候还发现,这种弃老习俗并不是只存在中国。
在日本经典电影《楢山节考》里就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些贫困山村的人们将70岁老人扔到山上任其自生自灭,非洲也是,在某些部落历史上也记录过弃老传统。
虽然现在听起来非常的残忍没有人性化,但在那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古代,被饿死几乎是常事,那时候不管是粮食还是什么产量都少,一些老人到了年龄就干不动活了,但还是需要吃饭,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一些地方形成了“贵壮健,贱老弱”的观念。
而湖北武当山地区在古代就是个贫瘠山区,土地产出有限,当时人均寿命短,活到60岁已属“高寿”,但同时也意味着成为家庭的负担。
于是,一种被扭曲的“大义”逐渐形成:老人自愿进入“寄死窑”,被视为对家族延续的无私奉献。
但随着唐朝经济恢复和农业技术进步,社会生存压力减轻,弃老习俗开始消退,唐中宗李显任荆州都督时,就曾大力推动废除“寄死窑”。
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孝道观念的强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老人的态度。
尤其是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弃老行为从“不得已”变成了“不道德”。
不过还是有一些当地居民极力反对“寄死窑”的说法,他们觉得这是在抹黑湖北地区的传统孝道。
但确实,在历史文献中如果不是费尽心思去找,很难找到关于“寄死窑”的确凿记载。
面对这些质疑,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认为无论这些洞穴的真实用途如何,它们至少提供了讨论弃老习俗的实物切入点。
或许真相介于两者之间:这些洞穴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用途,包括可能曾被用于弃老。
但还有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是,今天湖北山区的“寄死窑”早已废弃,但“弃老”现象是否真的远离了我们?
当我们将老人单独留在家中,当他们病重时我们因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当我们认为他们是“负担”时,我们是否也在构建一种现代的“寄死窑”?
日本有人提出“现代版”弃老建议:75岁以上老人医疗费用全部自理,允许老人选择安乐死,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强制工作。
而这类提议背后,依然是对老年人价值的漠视。
或许,真正需要我们不断探寻的,不是山中有多少废弃的窑洞,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保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对此大家怎么看?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湖北武当“寄死窑”证明我国曾有“弃老”习俗》
凤凰网《湖北武当“寄死窑”证明我国曾有“弃老”习俗》20090902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