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这种级别的红山墓葬,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

#我的宝藏兴趣#

2024 年 7 月 22 日,上午五点,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

天蒙蒙亮。党郁和几位同事驱车赶到工地,直奔一座墓而去。正式发掘以来,起早贪黑干了一个多月,没有见到这么大规模的墓葬。这一天谜底即将揭晓,所有人都怀着一丝兴奋和期待。

党郁,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元宝山积石冢考古领队。元宝山积石冢,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八旗村北 1.5 公里处。所谓“积石冢”,主要指用石头堆筑的墓葬,是红山文化特有的现象,接近后世的“陵园”,可能埋着红山贵族。红山文化,分布在辽宁、河北两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地,延续发展主要时期距今 6500~5000 年。

几个月前,因元宝山积石冢发生盗墓,院里派党郁负责做抢救性发掘。当时,她正在敖汉旗负责另一处考古工地,也是紧锣密鼓在赶,突然加塞的临时任务有些棘手。原本设想短期了结,没想到元宝山积石冢并不简单,摊子越铺越大。两个工地相距一个小时车程,人手少,两头跑,平日互相支应。今天是两班人马的一次“大会战”。

发掘大墓这一天,所有人起了个大早来了,早饭也没顾上吃。正值盛夏,趁着晨间凉爽,正好干活。而一旦打开墓室,必须一口气清理完。有的人依旧睡眼惺忪,手下动作却不停。

不久,玉龙出来了。

率先开始清理土层的那一角,正好是墓主人头部,上边堆叠玉猪龙及其他两件玉器。玉猪龙是红山文化象征性玉器,已考古出土了十多件,也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标。“第一眼看见它时,感觉挺霸气的。其他玉猪龙大多短耳朵,胖乎乎的,造型可爱。这一件耳朵竖直,看上去很凶。”党郁说。

墓室打开,清理墓主头部(三件玉器和一件张开的蚌壳) 党郁供图

玉猪龙 党郁供图

这只是清理了墓葬一角,已经如此振奋人心,会不会有更多玉器?

没曾想,直到整个墓室发掘完毕,只有这三件。中午12点多,经过团队不停歇的紧张作业,终于收工。

一过晌午,野外日头暴晒。又饿又累一上午,众人匆匆回驻地午饭后,全睡着了。

下午 2 点多,突降暴雨。党郁看到同事在微信群里调侃道:“惊动了王爷”。

这座“王爷”墓编号M15 ,是元宝山积石冢发现的墓葬之最。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的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玉器百余件。其中,M15 的玉猪龙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体量最大的一件。考古测年数据显示,元宝山积石冢的年代在距今 5400~5000 年,属于红山文化晚期。今年 3 月 31 日,“ 202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元宝山积石冢入围 20 个终评项目。

党郁说,“元宝山这种级别的积石冢及墓葬,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发掘了,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出来。元宝山积石冢,是红山文化范围内近些年最重要发现之一,影响力不止在内蒙古。”

在红山文化的信仰中心、无可比拟的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红山人主要的十六个活动地点,有丰富的遗存,其中一个地点有数座积石冢,遗址出土玉人、玉凤、玉龙等众多代表性玉器。

红山文化被认为进入“古国时代”,是为“红山古国”。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先生见到元宝山积石冢之后评价,“在红山古国里,元宝山是一方‘诸侯’”。这方“诸侯”与“都城”——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相距约 200 公里。元宝山积石冢的出土发现,让人们更加确信,在近 30 万平方公里(接近青海省总面积)的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信奉统一的红山礼制。

文博时空邀请元宝山积石冢考古领队党郁,解读元宝山出土玉猪龙的大型墓葬、首次发现的“藏玉于墙”现象、数以吨计的筒形器祭祀堆积的形成原因,并与红山文化其他遗址(牛河梁遗址)考古发现比较,回答元宝山积石冢在红山文化体系里有多重要。

(相关链接:文博时空《牛河梁遗址执行领队郭明:玉龙编织的信仰之网,撑起神权至上的“红山古国”|专访》)

01 远方的“诸侯”:元宝山积石冢有多重要?

“刚去元宝山,第一印象是周围的山势地形特殊,呈‘背山面水’的状态。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党郁说。

在元宝山积石冢周围,东、西、北三面,小山环绕。东侧,有形似大元宝的元宝山在近旁凸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带,有绵延不绝的低山丘陵,不少以“元宝山”命名的地名。积石冢在自北向南的大缓坡上,缓坡尽头至教(叫)来河。教来河绕着元宝山,东流而去。

绕着考古现场走一圈,经过发掘的遗迹,像掏空果仁的核桃壳,摊开细部结构。

揭开的积石冢,远处是元宝山

一座积石冢,有三大“看点”:一是建筑布局,积石冢及附属设施的复杂程度,可以反映对应聚落首领的实力(牛河梁遗址有三圈围墙的积石冢);二是墓葬规格,“一冢多墓”,冢内大、中、小墓的差异,可以得知社会内部的等级分化程度;三是玉器,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有“唯玉为葬”的习俗,随葬玉器里藏着时人的思想观念。

元宝山积石冢首次发现“坛冢一体”结构

整个建筑以石头堆砌,“一圆一方”,接合为一:

北部建筑,酷似“半球形”扣在地面,直径23.5米,残高2米;

南部建筑,近乎长方形,墙宽约2.35米,东西间距20米,南北全长约 45 米。

在共计一千余平方米(接近三个标准篮球场)的大片范围内,有大中小墓葬共 21 座,其中,红山文化墓葬共9座(其他12座墓葬的年代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属于后来者利用了这一区域),分布在北圆、南方的建筑内,另有其他诸多祭祀遗迹。

积石冢发掘全景 党郁供图

主体建筑 党郁供图

北圆、南方,合二为一(石头堆积笔直的矮围墙)

积石冢的基础功能是陵园,供高等级人群使用。还有一类积石建筑,外观结构和“冢”类似,但没有墓葬,可能专供祭祀之用,称为“坛”。“坛、冢、庙”,三者构成红山文化的典型遗迹(牛河梁遗址有“女神庙”,出土女神头像)。

元宝山积石冢,北圆、南方功能区别并不明显。“起初我们认为它的结构是‘北冢南坛’,北部有大型墓葬,南部有祭祀痕迹。实际上,大部分的墓葬分布在南部。既是陵园,又是祭祀场所。”党郁说。冢非冢,坛非坛,故名之“坛冢一体”结构。尽管红山文化不乏方坛、圆冢、圆坛、方冢各色形制,这类合二为一的特殊组合结构却属首次发现。

——为便于称呼区分,本文仍然称之为“圆冢”“方坛”

9 座红山文化墓葬,依据规模形制可以分出三大类:大型的石棺墓(带台阶状墓道)、一般的石棺墓(石块垒砌,个别墓顶或墓底也铺砌石板)以及筒形器墓(石块垒砌+筒形器陶器残片铺底覆盖),对应着这些墓主至少存在的三个社会层级。

9 座红山文化墓葬分布(除了M 15 大墓外,其他墓围着冢墙边缘) 党郁供图

筑墓的大块石板

带台阶状墓道的大型石棺墓,在红山文化里等级较高。元宝山积石冢只有两座带台阶的石棺墓,编号M15、M16 ,各有一台阶(牛河梁遗址有一座墓甚至带两台阶)。

带台阶状墓道石棺墓M 15

带台阶状墓道石棺墓M 16

M15是圆冢内唯一的墓葬,上层压着几块石板,石板下墓主头东脚西,随葬玉龙等3件高等级玉器。

M15 的墓葬形制较大,土坑较深,放置墓主人骨的空间却非常狭窄。“如果墓主在肉身尚存的情况下,勉强能够挤进去。更奇特的是,双手和双脚并拢,有捆绑迹象。”党郁说,“捆绑行为不一定与俘虏或战事有关,可能是某种有助于灵魂升天的埋葬仪式,也有助于尸骨收纳紧凑方便。”M16 内并无人骨,只有一颗牙齿,随葬一件高等级的兽面带齿饰玉器。

这两座墓葬的发现提出了第一个谜题:“中心大墓”在哪里?

一般来说,积石冢的建造,是专门为某一位身份尊贵的高等级墓主而设(可能是部落首领),埋葬位置往往靠近中心,即“中心大墓”。红山人“以北为尊”,其他埋入积石冢的墓葬,无论埋葬时间早晚,均分布在“中心大墓”南侧,绝不逾位。

M15规格不低,会不会是“中心大墓”?党郁说,“M15确实位置偏南。在如此面积的圆冢内,应该不会仅有这一座墓。目前还不能下定论,下一步会继续扩大发掘覆盖面。”

截止目前,元宝山积石冢累计发掘面积 1400 平方米,共清理墓葬 21 座(含红山文化墓葬 9 座)、石堆 3 座、灰坑 1 处、祭祀坑 1 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各类遗物 200 余件。

“坛冢一体”的结构布局在红山体系里有独一性,大墓的高等级规格及大中小墓出现明显分化,加之玉龙、兽面带齿饰等几件重器的出土,元宝山积石冢的重要性逐渐清晰。

墓葬个体性别 党郁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元宝山积石冢红山文化墓葬“一次葬”墓主都是男性,男性墓葬大都随葬了玉器;“二次葬”墓主的都是女性或儿童。且冢内不少墓葬是迁葬(即墓主先安置在某地,等待合适时机迁入或迁出另一墓地)或二次葬,这是红山人常见的葬俗。不仅如此,墓主可能存在较亲近的血缘关系,其中,M3、M17确认是父子关系。

这说明,元宝山社会可能由男性主导。而且聚落首领可能出现家族传承或世袭。

在元宝山积石冢周围十万平方米内,发现了不少红山文化遗迹。距离积石冢最近的一处房址,仅在几百米外。这些遗迹与元宝山积石冢内的“诸侯”的统治范围有关。党郁说,“元宝山积石冢墓主可能的统领范围有多大,难以估量。因为周边遗迹大多未发掘,尚不清楚其所处的年代。不一定是同时期存在,也有迁徙居住的可能。墓主身前活动的范围,周围聚落的分布情况(比如聚落层级的高低),这是日后研究的重点”。

对元宝山积石冢最早发现的,也是唯一一座在坛冢外发现的墓葬(编号M3)测年,结果显示,年代在距今 5100~5000 年。后来对早期的 M16、M19 等墓葬测年,达到距今 5300 多年。所以,元宝山积石冢的年代在距今 5400~5000 年。

红山文化积石冢分布情况(红、蓝点示意;蓝色为牛河梁和元宝山) 党郁供图

那么,这一规模的积石冢为什么会出现在敖汉旗

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也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地,曾出土过“中华第一龙”、敖汉陶人。2012年,赤峰市敖汉旗魏家窝铺遗址与辽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三处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开启申遗。

“中华第一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敖汉陶人(复制品)

元宝山积石冢是目前发现的位置偏北的积石冢,距离牛河梁较远。从规模上来说,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元宝山积石冢可谓“傲视群雄”。元宝山不远的草帽山积石冢规模较小;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一处积石冢体量堪与元宝山积石冢一比,但仍有不及。元宝山积石冢丰富了红山文化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02 “龙”出大墓,“玉”藏于墙:元宝山积石冢佐证红山文化“玉器分配体系”

在元宝山积石冢,一次发现了三件玉猪龙。

M15 随葬三件玉器,玉猪龙、玉冠饰、斜口筒形器。玉猪龙,是元宝山积石冢最令人惊喜的发现。长 15.8 厘米、宽 9.5 厘米、厚 3 厘米的玉龙,有一个成年人手掌大小,是红山文化百年考古发掘中体量最大的玉猪龙。

M15 出土的三件玉器 党郁供图

另外 2 件玉猪龙,1 件中型、1 件小型,在元宝山积石冢的南部祭祀区域发现。

三件玉猪龙共出,殊为意外。要知道,考古发掘的红山玉猪龙总数不到 15 件,其中,牛河梁遗址3件,元宝山积石冢3件数量最多。

元宝山积石冢出土玉猪龙 党郁供图

M15 发现的斜口筒形器是红山较常见的高等级玉器,常与勾云形玉器搭配出现,也是红山特有的器物组合。

元宝山积石冢出土斜口筒形器 党郁供图

玉冠饰的发现也在意料之外。“这是红山文化第一件玉冠饰。从穿孔位置来说,玉冠饰应是缝缀在帽子上面。外形比较相似的玉冠饰,凌家滩遗址也曾有出土。凌家滩那件长不到7厘米,而元宝山的达15厘米。非常难得。”党郁说。

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的凌家滩,同为“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两地虽然相隔千里之外,却有多件玉器外观接近,常被互相对比。相似的玉龙、斜口筒形器(玉龟)、双联玉璧等器形,一般认为是红山玉器形制影响了凌家滩。“红山和凌家滩在玉器形态上有交流,但制玉的玉料和技术仍然各有源流。”党郁说。

元宝山积石冢出土玉冠饰 党郁供图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冠饰 安徽博物院藏

M16 出土了一件兽面带齿饰,规格较高。“这些玉器可能都是红山人生前使用,死后随葬。M15的玉斜口筒形器周边有几处磕口,M 16 的兽面带齿饰边角也有残缺。”党郁说。

兽面带齿饰 党郁供图

来自墓葬的玉器寥寥无几,最大的墓葬M15、M16 合起来不过四件。实际上,元宝山发现的玉石器共计百余件,超过九成来自墙体内和南部的祭祀区域(包含两件中、小型玉龙)——这与过往红山玉器多出自墓中不同。

图上红点为玉器出土的分布位置 党郁供图

“藏玉于墙”

元宝山积石冢“藏玉于墙”现象,也是红山文化的首次发现。

两座大墓,M15埋在圆冢墙内,M16的一角压在了圆冢墙下。如果要完整发掘M16,必须清理圆冢墙体。在清理墙体过程中,才偶然发现玉器藏在墙内。“藏玉于墙”的祭祀行为,可能是某些特定身份的人群,一件接一件插入墙体中,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

过去,红山文化尽管有不少积石冢,但为了保存石墙的整体风貌,少有解剖过。“藏玉于墙”,最著名的是陕北的石峁遗址,大量玉器插在石头城墙内,这些玉器因雨水冲刷出来才引起注意。元宝山积石冢、石峁遗址均是偶然发现,“‘藏玉于墙’可能并不是元宝山的特例,其他的红山文化遗址会不会也存在?”,党郁说。

元宝山积石冢“藏玉于墙” 党郁供图

一个积石冢内发现如此之多的玉器,有“藏玉于墙”现象,且一些祭祀用玉出现在墓葬上层。这引发了党郁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玉器关系的新思考。

党郁认为,“大量祭祀玉器、遗迹冢墙外密布筒形器的出现,说明圆冢可能不止有埋葬功能,也兼祭祀。更进一步说,元宝山大量玉器既可能是对墓主的祭祀,也可能是对积石冢建筑本身的祭祀。元宝山建筑的重要性甚至可能高于墓葬的墓主,一些墓葬可类比后世大型宫殿下埋的人祭。石峁玉器插入城墙,显然玉器的祭祀对象是城墙建筑。或者是兼而有之。这些可能性均不能排除。”

学者们普遍推测:在广大红山文化范围内,很可能存在一个“玉器分配体系”。红山高等级玉器应该经过统一的制作和分配。在这一体系下,“活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红山玉龙,承载着某种相同的文化认同。数百公里外的辽宁岫岩玉产地,由此与牛河梁遗址、元宝山积石冢等串联在一起。依据社会身份等级高低,各个聚落获得的玉器不等。

牛河梁遗址的墓葬中几乎没有玉器废料发现。而元宝山发现的百余件玉器,有环、璧、方璧、璜、斧、凿、锥、钺、蚕、蝉、龙以及各类钻芯、玉料、切割的废料等,种类丰富。

元宝山积石冢发现玉器的分类 党郁供图

元宝山积石冢墓葬里出土的玉器,器形精致、玉料上佳。属于黄绿色、透亮的透闪石玉,均是辽宁岫岩玉。推测它们应是通过玉器分配体系获得,属于外来玉器。而墙体藏玉等祭祀用玉,不乏极个别的精美之作,但大部分质量一般,多残玉、料差,以灰暗色调的蛇纹石类为主,可能是本地制作。目前,红山尚没有发现玉器加工作坊。钻芯、玉料、切割的废料的出土,可帮助了解红山人的制玉技术。

此外,元宝山积石冢发现的大量环镯类玉器,部分体量小巧,似无实用价值。党郁认为,“环镯类的玉器,未必是戴在手臂上,也可能是缝在衣服上或铺在墓主身上使用,类似后世的‘金缕玉衣’。”

03 “解剖”积石冢:用卡车拉的巨量筒形器,彰显祭祀盛景

元宝山积石冢出土器物,以无底筒形器玉石器两类为主。无底筒形器数量最多。

筒形器,是红山文化典型陶器,形似无底的罐子,上下贯通。有学者认为这是“通天神器”,类似良渚玉琮,有“陶琮”之称。主要发现于墓葬和祭祀场所,乃祭祀用器。积石冢外围往往环绕一圈。通常仅半面饰彩,有彩一侧朝外示人。

元宝山积石冢筒形器的使用,在“红山惯例”外,有特殊之处。

圆冢北部几乎保存了原貌。封住墓葬的石堆,从外围向中心收束,堆出了台阶状“金字塔”结构,一层、两层、三层、四层……至少七层阶梯,残高约两米,“这种阶梯状外观的积石冢,在红山是第一次见到”。

圆冢北部保存较好,有至少七层阶梯

在牛河梁遗址,有一座“金字塔”,体量更大,即牛河梁第十三地点。第十三地点是牛河梁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单体遗迹。一般认为第十三地点没有墓葬,专用作祭祀。今年,第十三地点发掘工作开始了,或许会有意外发现。

叹为观止的是,元宝山积石冢七层阶梯上,每一层都堆着筒形器。推测一层可摆放约200件,摆满总数超过千件。“筒形器的彩陶残片,拉了一卡车,有十六七吨。”党郁说。数量之多,超乎想象。在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外既无多层台阶,也仅有底部一层筒形器。

元宝山积石冢大量混合使用两种筒形器:一是高的(黑彩带高体筒形器),二是矮的(矮体扁钵式筒形器)。

部分矮体扁钵式筒形器

矮体扁钵式筒形器残片

黑彩带高体筒形器残片

黑彩带高体筒形器比较常见,在其他遗址也有大量发现;而扁钵式筒形器过去虽然也有出土,但是数量极少,而且已经不清楚具体位置。元宝山积石冢均有原位保存。至于高、矮两种不同类型的筒形器的功能区别是什么?还有待未来研究。

筒形器拿掉之后留下的“坑位” 党郁供图

筒形器“坑位”

党郁还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最底层挨着砌石墙的一些筒形器里面,不少栽有长条形的石头,不似上层跌落导致,明显有人为放置,可能是防止器物倾倒,但不排除与祭祀有关。”红山人对筒形器如此复杂的使用,到底寄托了什么?仍然成谜。

每一层台阶上有无数的陶片,党郁推测了其形成过程,分两个阶段:当“金字塔”冢体完成之后,一次性在每一层放置筒形器。时间流逝,一些筒形器掉落残碎,于是不断补充、叠累,多年之后形成了巨量的堆积,“否则不会形成如此密密麻麻的状态”。有资格摆放筒形器者,可能也有特殊身份。

筒形器所在的位置

通过“解剖”元宝山积石冢,可大致还原建造过程:

第一步:选址。背山面水。

第二步:修整地面。降低地基“北高南低”缓坡的高差。


第三步:修筑墓葬和石墙。M16压在石墙下,故而墓葬的出现和石墙修筑有先后,或相隔不久


第四步:摆放筒形器。高、矮两种筒形器的第一轮摆放完成。


(时隔多年……筒形器数量上升)


第五步:积石冢废弃,封土。

元宝山积石冢,既包含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也是祭祀圣地。百余件玉器(以“藏玉于墙”为代表)、至少七层多达数吨筒形器的使用,反映了当地浓厚的祭祀习俗,丰富了人们对红山文化“坛”“冢”功能及营建过程的认知。

积石冢的寿命并未就此终止,红山文化之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仍有人在封土之上修筑墓葬。

今天,生活在此地的村民好奇为什么多年来这一片土地上长不出树木,他们不知道,下边埋着石头,那里曾是遥远的古人安放信仰的热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宝山   墓葬   赤峰市   内蒙古自治区   敖汉旗   内蒙古   玉器   祭祀   遗址   级别   发现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