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印度财政部发布一份经济调查报告,罕见地对中国投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印度本土媒体爆出一则震惊业界的消息:塔塔集团正计划以108.88亿卢比收购中国品牌vivo在印度的控股权,比例高达51%。
这边刚刚说着感谢中国投资,那边却传出要“强制并购”的大动作。vivo、OPPO、小米等中国品牌一夜之间成了印度政商博弈的筹码。而塔塔集团的突然入局,更像是一场事先设计好的“接盘”游戏。到底中国手机在印度经历了什么?莫迪又为何突然开始着急?

早在2014年,莫迪刚刚上台不久,就大张旗鼓地推出“印度制造”计划。那时候,印度市场尚未被智能手机全面覆盖,中国品牌看到机会,纷纷抢滩登陆。小米、OPPO、vivo迅速在诺伊达、钦奈等地建厂,富士康也盯准了这块新大陆,投入数十亿美元建立iPhone生产线。
2017年,小米在印度的出货量一度登顶,vivo通过赞助印度板球联赛走进千家万户。到那年年底,中国手机品牌占据了印度市场超过70%的份额。印度本土品牌几乎全线溃败,市场话语权几乎被中国厂商掌握。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中印边境发生摩擦,印度政府立刻以“国家安全”为由,封禁了59款中国App。中国手机品牌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小米被追缴税款数亿,银行账户被封。vivo高管在2023年底被拘留,OPPO也收到突然下发的补缴通知。
富士康的处境也不乐观。郭台铭曾希望在印度复制中国的制造神话,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印度工人培训半年,效率却只有中国的六成。夏季限电频繁,连空调都无法正常运转。苹果对印度生产的iPhone 15退货率高企,最终决定将高端机型iPhone 16的订单转回郑州。

2025年上半年,富士康虽宣布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对印度钦奈组件厂增资14.9亿美元,但同时也在中国河南投资10亿美元建设总部新园区。
小米选择将印度工厂减产,转而交由本地代工。vivo将新机首发地从印度转向印尼。OPPO则将部分运营团队撤回东莞。2025年第三季度数据表明,虽然中国品牌仍占据印度市场约50%的份额,但比起巅峰时期的70%,已经明显下滑。

取而代之的是三星和印度本土代工厂Dixon。Dixon接下了小米和vivo的订单,市占率一跃冲上20%。印度政府在2025年也感到慌了,开始大幅下调企业税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希望能挽回外资的信心。
但资本不是傻子。过去几年查税、封账户、扣高管的做法,让外企心有余悸。富士康虽然继续扩厂,但核心技术人员不再从中国大陆调派,而是改用台湾本地团队,产能提升明显放缓。

苹果的数据也揭示问题所在。2025年,印度组装的iPhone占全球总量的25%,听起来不少,但高端Pro系列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国工厂手中。印度生产的iPhone良率低了10%,培训成本高企,库克心知肚明:印度还远远不具备替代中国制造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供应链显示出压倒性的优势。2025年,苹果全球供应商名单中,中国供应商多达157家,印度只有64家。差距不仅在数量,更在质量和效率上拉开了鸿沟。

塔塔集团想通过收购vivo迅速补上技术短板,但现实并不乐观。2023年,塔塔旗下子公司在霍苏尔生产的iPhone外壳,次品率高达50%。即便拿下vivo控股权,也不代表就能立刻掌握先进的手机制造技术。
从2021年起,印度的外企注销率就节节攀升。截至2023年底,已有1700多家外企退出印度市场,注销率高达34%。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在2024年暴跌40%以上,说明印度的吸引力正在迅速下降。

2023年,小米刚刚被罚款6.53亿卢比,vivo的资产也被冻结超过1.5亿美元。印度政府的这种“边打边要合作”的做法,表面看是控制风险,实则逼退外资。
印度媒体也承认,中国撤资带来的问题远不止手机生产。2023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手机零部件就占了31亿美元。没有中国零部件,印度的手机制造将陷入半瘫痪状态。

不少西方企业也开始警惕印度的“强制控股”政策。印度政府强行要求外资企业必须让本地企业控股超过51%,这在国际规则中极为罕见。西方国家虽然想遏制中国,但也不愿意与一个频繁违反规则的国家深度合作。
荣耀团队在2025年已全面撤出印度。而富士康也逐步削减对印度工厂的订单,仅保留苹果部分代工业务。据台湾媒体透露,富士康印度工厂目前的订单量仅为正常时期的30%。

面对中国品牌的撤退,印度消费者最先感受到的变化就是价格上涨。中国手机向来以高性价比著称,是很多印度家庭接入互联网的唯一方式。如今选择减少,价格抬高,不少人开始抱怨“被抛弃”。
印度政府也试图让本土品牌接过接力棒,但现实并不乐观。缺乏研发能力、供应链不完善、产品体验落后,让印度品牌难以短时间内填补中国品牌留下的市场空白。

更严重的是,这种局面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外资撤离将带来就业减少,卢比贬值压力增大,印度制造的“空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印度卢比曾暴跌11.07%,如今如果再爆发资本外逃,后果将更加严重。
印度制造曾被寄予厚望,如今却成了“外资坟场”。外媒的评论一针见血:“补贴砸进去,响声很大,厂房却空了。”

郑州的富士康新总部已于2025年封顶,夜晚塔吊林立,灯火通明。而印度钦奈的富士康厂区,却因中国工程师出境受限,产线良率迟迟上不去。两地的对比,正是现实的写照。
中国手机企业并没有彻底放弃印度市场,但建厂热情已经大幅降温。如今,它们更倾向于将印度作为销售市场,而非制造中心。东南亚、非洲、拉美成了新的投资重点,全球产业链的重心正在悄然回流。

莫迪的算盘打得响,可惜现实不给机会。人口红利不等于工业红利,没有稳定的政策,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再大的市场,也留不住资本和技术。外资的信心一旦丧失,就很难重新点燃。这场看似“收割”的游戏,最终可能成为印度制造业的滑铁卢。
中国手机企业的撤离,是对印度政策环境的真实回应。表面风光的“印度制造”,实则漏洞百出。未来谁能赢得全球制造业的青睐,靠的不是口号,而是稳定、效率和规则。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场转型的新起点。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