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烧烤摊上,在食客的碰杯声和划拳声中,一瓶又一瓶大窑被起子撬开,瓶身上代言人吴京也举着一瓶大窑,仿佛下一刻就要干杯。
当百事、可口可乐重金押注益生元汽水之时,这个从内蒙古起家的老牌汽水,却凭借着6 元520ml的大包装、性价比以及给渠道商高利润分成,悄然攻占了全国众多烧烤摊与大排档的冰柜,用“实在”逻辑横扫饮料江湖的同时,大窑用吴京的硬汉感绑定中年男人的餐桌社交,甚至有人将“大车、大房子、大窑”戏称为“中年男人的挚爱三宝”。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大窑营收突破32亿元,体量已达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碾压区域同行。
如今,华尔街资本也盯上了这个草根黑马。近期,美国私募巨头KKR被爆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的股权,交易估值或达数十亿元,多方信源猜测是大窑饮品。据公开报道,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这场谈判已持续一年,若交易落槌,KKR将握有绝对控股权,创始团队只能保留少部分股份。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自2023年起,大窑就频传“寻资”动作,先后传出或将被可口可乐、维维股份收购,但均无下文;今年1月,大窑公司刚否认过赴港IPO传闻,强调暂未考虑资本化。就最近突然传出的并购消息,尽管大窑未正面回应,但其对资本的渴求也算有迹可循。
从内蒙古街头的玻璃瓶汽水,发展为如今的“夜市霸主”,大窑正站在矛盾且关键的十字路口上:一边是餐饮渠道里势如破竹的扩张;一边是行业对其“低价难持续”“添加剂争议”的持续拷问。随着全球顶级资本的出手,一场关于区域品牌如何突围、中国饮料市场话语权归谁的暗战,正悄然打响。
1990年,年仅 26 岁的大窑创始人王庆东,蹬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在呼和浩特走街串巷的吆喝中,开启了创业之旅,。
当时的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上,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巨头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市场则被北冰洋、冰峰等区域品牌分割,它们守着华北、西北的 “一亩三分地”,鲜少能突破地域边界。
漫长的蹬三轮岁月里,王庆东逐渐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他发现小卖部老板总嫌汽水利润薄,宁可多进啤酒;而饭店老板则嫌弃汽水不够上头,而带气的大窑,恰恰填补了市场空白。
1996 年,王庆东抵押房子,并且借钱,凑了 20万元,收购了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八一饮料厂”,将其改名为大窑食品厂,并相继推出大窑嘉宾和大窑橙诺等主要产品,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在区域市场发展8年后,2014年,大窑汽水迎来关键的转折之年,开始走出内蒙古,拓展全国市场,并同步进行渠道扩张以及生产基地建设。
然而,区域品牌进军全国市场的道路并不好走。2014 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横扫中国汽水市场,众多汽水品牌都被无情地挤到货架最底层。靠着强劲的渠道铺设,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甚至在下沉市场发起价格战。
王庆东并未气馁,在走访市场时,他发现消费者对饮品的价格颇为在意,当时的国产汽水普遍用小瓶装,价格与可口可乐差距不大。于是,他迅速将大窑的瓶子换成啤酒瓶模样:绿玻璃瓶、金属瓶盖,瓶身凸起波浪纹,开瓶时嘭的一声像开啤酒一样带感,容量更是直接翻到520ml,价格却定在5元,主打“量大管饱”。520毫升大玻璃瓶的包装创新,让大窑从一众小瓶汽水中跳脱出来。
横向对比来看,248ml玻璃瓶装的北冰洋,整体零售价在5元及以上;汉口二厂的275ml装汽水在ole、盒马等超市的售价则最高要9.8元一瓶,而500毫升瓶装大窑的价格仅需5—8元不等,性价比更高。
据《当代企业》观察,聚焦餐饮渠道,是大窑攻城略地的另一大利器。从最开始,王庆东便深知自己要抢的,其实是啤酒的生意,于是,大窑不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商超货架,而是选择进入餐饮渠道,把大窑送进了烧烤摊、大排档、麻辣烫、米线、串串、火锅、面馆等餐饮场景,实现错位竞争。
大窑在餐饮渠道的狂飙突进,本质上是因为给经销商和餐饮店留出了超出同行的利润空间。据《豹变》报道,以520ml瓶装为例,大窑给经销商的提货价不到2.5元,终端建议零售价为5元,在不少餐饮店,大窑的定价在6元-15元不等,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毛利模式,提升了渠道商积极性,并进一步转化为终端推力。
于是,在烧烤摊、大排档、火锅店等烟火气十足的消费场景中,以大分量、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精准卡位的大窑,一步步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餐桌标配。2024年,大窑披露过其85%以上的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
区域品牌要打破天花板,必须让消费者记住一个非它不可的理由。
2021年,大窑选用华与华的方案,进入了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让大窑紧抓了男性消费群体。据媒体报道,当时王庆东听到了蜜雪冰城的洗脑神曲,觉得品牌营销做得十分成功,于是签下了背后推手“华与华”,让其帮大窑做品牌营销。
这家以超级符号理论闻名的营销公司,为大窑设计了“大汽水,喝大窑”的口号,让大容量更为具象化,瓶身比常规汽水高 3 厘米,标签用加粗的黑色字体加深产品名称,反复强化“大窑=大”的条件反射,即使是躺着放在冰柜里,也能一眼被发现。
这并非“大瓶策略”第一次改写饮料江湖,回溯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世纪大战中,百事可乐也是用大瓶策略撕开可口可乐的防线,成功翻身并赢得20%的市场份额;在能量饮料行业,东鹏特饮也凭借500ml 大瓶装,在货车司机群体中站稳脚跟,抢走了一部分红牛的市场份额。
这种对“大”的极致放大,本质上是给了很多消费者一个无需思考的点单理由:选它量大,既有面子又不费钱。
吴京的代言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粗犷感。在加油站、高速路的广告牌上,吴京举着大窑汽水的形象,精准触达了更多的男性消费者,品牌与男性消费者的连接瞬间从功能跃升到情感认同。
一套组合拳下来,大窑汽水牢牢占据了大汽水品类的心智。
销售额猛涨的同时,大窑在经典的玻璃瓶系列之外陆续拓展口味,相继推出了大窑橙诺、大窑荔爱、大窑冰畅等产品,每个系列都有独立包装。据2025全国经销商大会公布的信息,大窑已完成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能量风味饮料、茶饮料五大品类的布局。
产品线的延伸背后,是大窑汽水想撕下“烧烤摊专属”标签的野心。
从区域品牌到国产汽水之王,大窑的发展,本质上是国产饮料突围战的缩影。从北冰洋重启玻璃瓶生产线,到冰峰推出易拉罐装,再到大窑用平价策略横扫下沉市场,国产品牌始终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铜墙铁壁上寻找裂缝。
它们的优势,或许在于对本土消费场景的理解。大窑知道烧烤摊需要“解腻快”;冰峰明白西安人吃面时要“一口闷”饮料;汉口二厂懂得年轻人喜欢打卡,要颜值高。这些对场景的极致适配,让它们在两大巨头的挤压下野蛮生长。
但突围之路,也并不容易。以大窑为例,近几年来,当健康化趋势成为饮食消费主流,大部分消费者会关注饮料的配料表,无添加、低糖是核心诉求。而大窑的配料表中,人工色素与安赛蜜的组合,让一部分注重养生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在社交媒体上,一位串串店老板发帖称,曾尝试给年轻客人推荐大窑,得到的反馈多是“添加剂太多,还是选气泡水吧”。与当下消费者健康理念的相悖,让大窑在一二线城市的扩张步履维艰。
为了寻求突破,大窑也在加速产品迭代,企图以多取胜,拓宽人群。今年,大窑一口气推出果汁气泡茶、能量饮料、塞北山泉矿泉水、豆奶等多个新品系列,以多产品策略抢占市场,然而新品的市场反响平淡,未能延续其整体上的亮眼业绩和可观盈利。
另一方面,大窑靠平价快速打开了市场,但当模仿者以更低价格杀入,是坚守价格底线还是牺牲利润保份额?
如若KKR真的入局,或将改变大窑饮品的发展方向。此前,KKR针对中国市场消费品数次出手,投资过乖宝宠物、彩瞳品牌Moody等公司,今年2月还被曝意图收购星巴克中国股权。KKR此番接触大窑,被业内认为是“在大窑身上看到了蜜雪冰城的影子”,两者均深耕线下低价市场,且网点密布。资本的加持有可能让大窑成为第一个真正全国化的国产汽水品牌,但也可能因为整合不畅而陷入泥潭。无论结果如何,它都提供了一个启示:任何品牌都不能只靠性价比和情怀,必须在供应链、产品力、品牌力上形成协同。
这个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汽水品牌,正在趟一条新路 ,未来如何再进一步,更考验大窑的硬实力。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