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两天后,万景光紧急撤离香港,最意外的却是何遂


1950年6月12日,香港报纸刊出台北枪决消息。

万景光随即调离,消失在历史深处。

真正崩溃的,却是那个把兄弟送上飞机的人

1949年9月的紧急撤离

那年五月,上海的报纸无意间成了泄密者。

何康出任军管会农林处处长,消息被港澳媒体报道,很快传到台湾。

盐务局里有人散布:“何家兄弟都是共产党”,风声像刀。

吴石在参谋次长办公室里沉思,窗外闷热潮湿,街头特务盘查加密,连菜市场都有盯梢的人。留给何家的时间不多了。

他想到何遂,两人交情三十年,从福建到武汉,从北伐到抗战,用闽侯话交换秘密,也共担生死。

1943年,何遂为吴石题词:“收拾乾坤归腕底,吾辈固应如是。

”如今,吴石必须送走这个老友。

他一通又一通打电话:“形势不好,快走。”

“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何遂总说还有事,真正难舍的,是这个共患难的兄弟。

两人心里都清楚,何遂一走,吴石就彻底孤立。

九月初清晨,基隆码头雾气弥漫,何遂的妻子陈坤立牵着儿女的手,登上“秋瑾号”客轮。

汽笛划破晨雾,浪拍石阶,没人送行,太危险。

陈坤立站在甲板上回望,泪光在雾中闪动,她不知道,这一别将是永诀。

几天后,轮到何遂离开。

吴石坚持亲自去买机票,陪他到机场。一路无语,台北街景飞快掠过,阳光在车窗上碎成片。

到了安检口,两人沉默对视,谁也说不出话。

吴石拍了拍他肩膀:“我有参谋次长的牌子掩护,不要紧。”

何遂点头转身。吴石目送他远去,直到飞机起飞成天际一点,才转身离开。

回程的车上,他点燃一支烟,烟雾在车厢里打转。

“我不要紧。”

多年后,这句话成了何遂余生的痛。

香港的情报枢纽

万景光的代号叫“小万”,在保密局档案里被称为“魔手”。

公开身份是商人,暗地里却是连接台湾与大陆的中枢,所有从台湾发往内地的情报,都要经过他手中。

1946年底,他奉命在香港建立办事处。

父亲的“永春堂”药店成了情报联络点,药柜后藏密码本,中药抽屉里放微缩胶卷。

白天是看病的中医馆,夜里成了秘密据点。

他又借岳父的关系开了家荣记行,挂名副总,身份更稳。

他穿长衫出入中环茶楼、维港码头,外表文雅,没人看出那双手握着多少秘密。

香港成了情报的漏斗,消息从四面八方汇入,又流向大陆。

1949年秋,吴石再赴香港,与万景光在启德机场边的茶楼见面。

吴石带来台北情报资料,由聂曦护送,纸张边缘已泛黄。

万景光翻看文件,低声说:“聂曦不能再跑了,太危险。”吴石点头,必须换人。

新交通员定为朱枫,她入党多年,经验丰富,还有完美掩护——继女阿菊和女婿王昌诚在台湾任职,以探亲为名赴台,不会引人注意。

11月底,朱枫登上开往台湾的船,万景光在维港码头送行,海风咸涩,他心里清楚,这条线随时可能断。

香港灯火通明,暗处的情报往来如走钢丝。

朱枫化名“陈太太”,每周六下午四点出现在台北青田街的吴公馆,提着菜篮,敲开侧门,停留不过几分钟。

那些情报藏在粉饼盒、鞋跟暗格里,写着军力部署、武器数量、战略图。

情报从台湾经香港再入大陆,这条线紧密而脆弱。

1950年初,灾难到来,蔡孝乾被捕后叛变,供出朱枫与吴石。

特务迅速出动,2月朱枫在舟山被捕,3月吴石被抓。

香港的万景光还在继续工作,却不知那条连接三地的秘密线,已彻底断裂。

1950年6月12日的消息传来

6月10日下午,枪响,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倒在血泊中。

台北阴沉,六月的雨不停,刑场的泥地被鲜血染成暗红。

两天后,消息传到香港。

《星岛日报》简短报道:“台湾间谍案,四要角同被处死。”

《字林西报》列出姓名与行刑时间,报纸在茶楼流转,又很快被新消息取代。

南京大学图书馆,吴石的儿子吴韶成看到那条新闻,指尖僵住。

父亲的名字印在讣告栏,阳光照在桌面,一切如常,唯独他心里轰然塌陷。

他小心剪下那段报道,用手帕包好,藏进书包深处。

这张纸,他留了一辈子。

大陆方面很快得知,周总理接报后立刻指示李克农:“调查案情,妥善处理牺牲人员情况。”

隐蔽战线的英雄无名无碑,只能默默铭记。

此时,万景光在广州出差,电报送到时,他正在整理文件。

纸上只有六个字:“调北京工作”,没有解释。

他当夜收拾行李,次日乘火车北上。

香港的永春堂药店交给他人,荣记行匆忙结账,暗格和密室被清空,情报网络在无声中结束。

1951年春,妻子冯修蕙带着孩子抵达北京,一家人团聚。

1952年,华东局驻港办事处撤销,人员全部回内地。

那些藏在药柜后的密码本、茶楼里的暗号,都成了尘封往事。

香港依旧灯火辉煌,维港的船仍穿梭,中环茶楼依旧喧闹,只是再没有人敲永春堂的后门三下,再没有人在码头等暗号。

历史继续前行,碾过的痕迹无人听见,却永不消失。

何遂的痛与隐忍

吴石牺牲的消息传来,何遂胸口剧痛,被送进医院。

医生诊断为心脏病,他躺在病床上,神情空洞。

家人听见他不断呢喃:“是我害了他,挚友替我赴难。”清醒时沉默,昏睡时反复。

护士量体温,他忽然抓住手问:“吴石回来了吗?”没人能回答。

何康奉命去南京告诉吴石之子吴韶成:“你父亲牺牲了。”那一刻,年轻人只是攥紧拳头。

何康又说:“不能公开,必须保密。”从此,这个名字从世上消失。

没有追悼、没有墓碑,吴韶成在学校被问起,只能说“在台湾工作”。

这个秘密,他藏了二十多年。

何遂出院后终日坐在书房,看着吴石题写的“石榴红”条幅,泪流无声。

1965年,吴韶成上门探望。

老人拉着他的手,讲起那天诀别:“你父亲催我快走,我让他同行,他说‘我不要紧,有参谋次长的牌子掩护’。他替我买了机票,送我到机场,目送我登机。”

说到这儿,老人再也忍不住痛哭。

1968年,何遂去世。带着愧疚离开,没有见到老友昭雪。

1991年,吴石骨灰从台湾回到郑州,半世纪后归国。1994年,何康主持安葬,把吴石墓放在父母墓旁,两座墓碑并肩而立。

三家后人扫墓时,总会在吴石碑前多停一会。

碑文刻着:“致力全国解放及统一大业,功垂千秋。”

隐蔽战线没有幸运,只有代价。

吴石、朱枫、聂曦、陈宝仓献出生命;万景光守口如瓶,何遂背负愧疚,吴韶成守着秘密。

那些代价延续多年,成了夜半惊醒与无声泪水。

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陈宝仓、朱枫、吴石、聂曦的铜像并列而立,面向台湾。

清明时菊花堆满脚下,那些名字终于能被大声呼唤。

2023年,何遂与吴石合作的《长江万里图》入藏国家博物馆。

那幅66米的长卷,绘于战火中,一人作画,一人题诗。

捐赠仪式定在6月10日——吴石牺牲七十三周年。

画静静陈列,光影交织,世人称赞笔法,却少有人知道,这画背后,是一段以生命为笔的忠义与沉默。


参考信息:

《党史上的"老何家",与吴石不为人知的三代缘》·中国新闻周刊网·2024年4月9日

《郑立〈冷月无声——吴石传〉:虎穴忠魂》·观察者网·2025年10月15日

《6月10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2023年6月12日

《特稿:诗画合璧传千载——何遂、吴石〈长江万里图〉长卷的故事》·中华旗网·2023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香港   天后   牺牲   意外   紧急   万景光   台湾   情报   台北   茶楼   秘密   消息   次长   码头   掩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