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朝失去的西域,要等到近千年后的清朝才能收回?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新疆作为中国边陲的一颗明珠,为我国当前的能源经济发展,以及战略上连通中亚、欧洲的运输线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对西域的控制,在历史上也是丢了将近1000年,一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得以完全回归。

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又因为哪些原因才能去而复归?

汉唐时期的“奇迹”

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距离西域非常远。

古时按照马力来计算,自洛阳到西域驻军区域一来一回要将近四十天的时间。

从长安到西域地带也需要近30天,且沿途经过大量的无人区和环境险恶的地带。

所以在汉武帝时期之前,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很少交际,仅有有限的通商。

但后续随着中原王朝实力的发展,尤其是为了抵御外邦匈奴的入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将目光扩散到西域地区。

汉武帝对西域实行“恩威并重”的策略。

早年通过张骞的出使,让西域对大汉产生向往和臣服,大汉也和西域交换了很多中原地区没有的珍贵物产。

“大宛马事件”为矛头,汉朝对西域各国进行了多次征讨。

过程中逐渐获得了龟兹、月氏等十几个国家的归附,有多国上表表示附属。

此时汉朝距离控制西域只有一步之遥;由此可见想做到实控,武力和经济缺一不可。

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汉宣帝刘询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西域第一个军事机构。

而行政机构是由各个国家自负,汉朝不参与。

此后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基本上是鞭长莫及了,由于前文提到过的路程问题,成为双方最大的障碍。

历史记载中原到西域补给“输十石实到者不足一石”,也就是背十袋子粮食,到目的地只剩下一袋。

虽然班超经略西域都护时期,汉朝对西域兵力达到顶峰,可此时也不过只有2000人而已。

但这种羁縻统治、只靠驻军管理的方式竟然奇迹般地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东晋太元元年西域都护才彻底消失。

中原王朝第二次对西域实控,就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令四方国家纷纷归附。

可以说唐军的铁蹄根本没有踏足西域,就获得了西域包括周边各国的臣服。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效仿西域都护府,又在这片土地设置北庭与安西都护府。

不过这沿袭的仍然是汉朝时期的模式,即“只驻军不行政”的羁縻统治,也不向西域收取税款。

一方面原因是中原对西域的行政成本太大,另一方面原因是唐朝对于西域地区,所要的就是“御敌”的作用。

确保关西地区和河套地区的门户是安全的,这就足够了。

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西域地区安西四镇被吐蕃人折腾得屡撤屡复,最后还是没能保住。

自吐蕃势力扩张之后,安西军最后一镇龟兹城联合回鹘汗国两次全歼吐蕃大军。

此时他们已经和唐廷彻底断联,仍然坚持到了808年唐宪宗时期,共存在约170年。

由此可见,中原王朝对西域的两次实际管控,虽然统治方式都是驻军,但统治韧性非常足。

只要驻军还有一口气在,就会在这里继续击退来犯之敌,直到被历史淹没。

近一千年的“失守”

中原王朝自唐代之后,对西域失去将近千余年的控制。

究其原因无非是三个:经济上财力不足、军事上武力不足、统治上雄心不足。

元代时期是最有可能拿下西域的,但察合台汗国和元朝属于“半盟友”关系,没有理由进到西域。

到了明朝游牧边患又起,海岸又有倭寇不断,所以明代时期的主力对抗几乎全部放在北征这条路上了。

后期东北女真崛起之后,明朝就更没有力气去涉足西域了,所以经略西域这个问题,在明朝是不可能的。

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从唐朝到清朝,西域地区的人口结构、地理地貌等各种关键因素已经发生了改变。

中原对西域已经没有了战略上的认知,去征讨是不可能的,这种断续也为后来的清朝统治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清廷入主中原之后,致力于“完全扩张”时期,准噶尔汗国当时占领了新疆,意外地对清廷主动攻击。

这使得中原王朝开始对西域再度用兵。

有史学家认为,如果准噶尔汗国当年不去招惹清廷,一直拖到清后期的话,清廷未必会去主动征讨他们。

但历史没有如果,从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清朝彻底将西域重新纳回版图。

一千年后的光复

准噶尔之战历经70年,从康熙时期,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企图建立草原帝国,严重威胁清朝西北边疆安全。

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采取“以战促和”策略,在乌兰布通、昭莫多等战役中重创准噶尔势力,打破其东扩企图。

雍正年间,清廷设立军机处,强化军事指挥效能,通过和通泊之战、光显寺之战等战役,持续削弱准噶尔实力。

乾隆时期,抓住准噶尔内乱的战略机遇,于1755年两路出兵直捣伊犁。

最终在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彻底完成对天山南北的统一。

三代人的努力重新拿回新疆,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这次清朝对新疆实施的并非是单一军事管理,是“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既保留少数民族原有的伯克制度,又通过派驻伊犁将军、参赞大臣等方式强化中央管理。

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将新疆纳入行省管理体系。

推行满汉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政策,重修伊犁九城,推广儒学教育,增强当地民众对中央政权的认同。

这种管理为清朝后期各方觊觎占领、新疆数次叛乱却最终没有“脱钩”打下了基础。

所以不难看出,西域千年后真正“失而复得”的原因,最终还是取决于中原王朝经济、军事和政治是否强大。

经济上要足够强大支持对西域的发展,军事上也要有能力防止外敌的滋扰,政治上还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行政体系。

参考资料

《丝路屯城越古今》新华网

《“新疆”之名从何而来? 》中国国家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西域   准噶尔   吐蕃   清朝   王朝   中原   清廷   汉朝   新疆   唐朝   年后   时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