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半夜三更,一阵梆子声和铜锣声打破夜的宁静,紧接着传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
现代人听来,这简直是扰民行为,大晚上不睡觉,非要敲敲打打。
放在今天,估计早就被投诉了。
可在古代,这打更的声音却让家家户户都觉得心安。
那些拿着梆子和铜锣的更夫,走街串巷地敲打,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古人就不想睡个安稳觉?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闹钟,甚至连像样的计时工具都少得可怜。
白天还好说,看看太阳的位置,大概能判断个时辰。
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现在是子时还是丑时。
普通百姓家里连蜡烛都舍不得多点,更别说什么计时的沙漏、日晷了。
这个问题看着简单,实际上困扰了古人很久。
农民要知道什么时候起床下地干活,商贩要掌握开门做生意的时机,读书人更得计算好温习功课的时间。
夜里这么长,总不能糊里糊糊地过。
就在这种需求下,打更这个职业应运而生了。
秦朝的时候,打更制度就已经冒头了。
那会儿还很简陋,主要是军队里用来提醒换岗。
到了汉代,这套制度才真正成型,从军营走向了民间。
朝廷专门安排人手,负责夜间报时。
每隔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小时,打更人就得敲响手里的家伙,告诉大家现在几更天了。
打更的规矩很讲究。
一晚上分成五更,每更又分成三次敲打,加起来就是十五次。
一更天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二更是九点到十一点,三更就是深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四更从凌晨一点到三点,五更则是三点到五点。
打更人一般干到五更就收工了,因为天快亮了,大家也该起床了。
打更听着容易,实际上是个苦差事。
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打更人都得准点出门。
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春秋两季倒还好些,但也躲不开夜里的阴冷潮湿。
走街串巷地敲打,一晚上下来,少说也得走上十几里路。
更夫通常两人一组搭伴。
一个拿着梆子,一个提着铜锣。
梆子是竹制的,敲起来声音清脆;铜锣的声音浑厚,传得远。
两种声音配合着,节奏分明,隔着几条街都能听见。
有的地方还会配上竹板或者木鱼,增加辨识度。
干这行的人成分很杂。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觉得这活儿虽然辛苦,但也算稳定,能养家糊口。
还有一些老人、残疾人,干不了重活,打更倒是能胜任。
贫困人家的男丁,实在没别的出路,也会选择当更夫。
朝廷或者地方官府会给打更人发些银钱,虽然不多,但总比饿肚子强。
打更人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在讲究等级的封建社会,这种服务性的职业往往被人瞧不起。
读书人看不上,商人觉得低贱,就连种地的农民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可话说回来,真要没了打更人,大家还真不习惯,夜里听不到那熟悉的声音,反倒睡不踏实了。
打更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防火。
古代的房子,基本都是木头搭建的,茅草盖顶,稻草铺地,到处都是易燃物。
一旦起火,蔓延速度快得惊人。
夜里大家都睡着了,要是着了火,等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一家着火,连累一片,甚至整条街都得遭殃。
打更人边走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不是随便说说的。
这句话时时刻刻提醒着大家,睡觉前一定要把火盆熄灭,把蜡烛吹灭,别留下火种。
遇到干旱的季节,这句提醒更显得重要。
木头干燥,一点火星子就能引起大火。
打更人在巡夜的过程中,也会格外留意有没有冒烟、有没有火光。
发现异常情况,立马就会大声呼喊,敲响铜锣示警。
这个时候,锣声的作用就不是报时了,而是火警信号。
听到急促的锣声,邻里街坊都会冲出来救火。
人多力量大,尽早发现,还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有史料记载,某些朝代专门规定了打更人的防火职责。
发现火情没及时报告的,要受罚;救火不力的,也得担责任。
这份工作看着简单,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一个城镇的夜间安全,很大程度上就靠这些更夫了。
打更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防盗。
古代治安远没有现在这么好,小偷强盗不少。
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这些宵小之徒活动的时间。
黑灯瞎火的,撬门破窗,偷点财物,很难被发现。
更夫手里的铜锣和梆子,对小偷来说就是威慑。
定时定点的敲打声,让他们知道街上有人在巡逻。
锣声一响,小偷就得躲起来,等声音远了再出来活动。
这一躲一藏的,效率就低了。
要是动作慢了,正好撞上打更人,那可就倒霉了。
打更人虽然不是官差,但遇到可疑的情况,也会多留个心眼。
看见陌生人在街上晃悠,或者听到哪家院子里有动静,都会停下来查看。
遇到真的盗贼,更夫会大声呼喊,敲响铜锣报警。
这一喊一敲,附近的人都能听见,小偷想跑都跑不远。
有些地方的打更人,还会配合官府的差役,一起维护治安。
遇到抓捕要犯的情况,更夫可以帮忙传递消息,封锁街道。
虽然没有执法权,但这种辅助作用不能小看。
毕竟他们对街道熟悉,知道哪条路通向哪里,哪个院子是谁家的。
打更最早的用途,其实带着些迷信色彩。
古人相信,夜晚是阴气最重的时候,容易有鬼怪邪祟出没。
锣鼓的声音响亮,有驱邪的作用。
定时敲打,能把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吓跑,保佑一方平安。
这种说法今天听来荒诞,但在古代确实深入人心。
老百姓晚上听到打更的声音,心里会觉得踏实。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守护着,黑夜不再那么可怕。
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妇女,听到熟悉的锣声梆子声,紧张的心情能放松下来。
有些地方还会在特殊的日子,比如鬼节、中元节,加密打更的频率。
平时一个时辰敲一次,这些日子可能半个时辰就要敲一次。
更夫喊的词也会变化,加上些祈福驱邪的内容。
虽然没什么实际作用,但老百姓信这个,官府也乐得配合,让大家心安。
打更的声音,在漫长的黑夜里,给人一种陪伴感。
那规律的节奏,就像是时间的脉搏,让人知道自己不是孤独一人。
这种精神层面的意义,可能比报时、防火、防盗更深远。
它已经融入了古代人的生活习惯,成为夜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601年,一个意大利人改变了中国的计时历史。
这个人叫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教的。
他带来了很多西洋玩意儿,其中最让万历皇帝感兴趣的,就是自鸣钟。
这种钟表不需要人去敲打,到了时辰自己就会响。
对于见惯了沙漏、日晷的中国人来说,这简直是神奇的宝贝。
万历皇帝得到自鸣钟以后,爱不释手,把它当成了稀世珍宝。
宫里的太监们天天围着钟表转,研究它怎么走动,怎么报时。
钟表的出现,标志着精确计时时代的开始。
不过在当时,钟表还是稀罕物,只有皇宫贵族才用得起。
民间依然靠着打更人报时,日子照旧过。
钟表的制作工艺复杂,材料昂贵,即便是富裕人家,也不见得能拥有一座。
随着时间推移,钟表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开。
一些能工巧匠开始仿制,慢慢地,钟表的价格降了下来。
到了清朝中后期,大户人家基本都能买得起挂钟了。
商铺、学堂也开始使用钟表,计时变得越来越精确。
打更人的处境开始变得尴尬起来。
有了钟表,夜里想知道时间,看一眼就行了,不用再竖着耳朵听更声。
城里的富人家,觉得打更的声音吵,反而成了噪音。
有人开始抱怨,要求减少打更的频率。
真正让打更制度走向终结的,是近现代的到来。
电力的普及,让钟表变得更加便宜和精确。
电子钟、闹钟走进了千家万户,不再是奢侈品。
夜里有了路灯,治安也大大改善,警察和消防队取代了更夫的巡逻职能。
二十世纪初,大城市里的打更人已经很少见了。
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地方,洋人带来了新式的管理方法,打更这种传统做法被视为落后的象征。
城市管理者开始禁止打更,认为这影响了市容市貌,也不符合现代化的标准。
乡村地区,打更的传统保持得久一些。
那里钟表还没完全普及,夜间照明也不足,打更人还有存在的必要。
但也只是苟延残喘,随着农村电气化的推进,打更最终还是消失了。
最后一批打更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们干了一辈子这个行当,突然被告知不用再打更了,心里反而空落落的。
有些老人还会习惯性地在夜里醒来,想着是不是该出门巡夜了,才想起来时代已经变了。
打更制度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科技进步了,社会发展了,那些过时的东西自然要被淘汰。
但那些梆子声、锣声,还有"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却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成为了永远的怀念。
打更这个古老的制度,从秦汉诞生,历经千年,最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退出历史舞台。
它的存在解决了古人夜间计时、防火防盗的难题,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需求。
今天我们享受着便利的科技,却也不该忘记,那些曾经在深夜里为整个社区守夜的更夫。
他们用简单的梆子和铜锣,守护着一方平安,这份责任和坚守,值得我们记住和尊敬。
信息来源: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中华书局出版
《汉唐制度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明清城市管理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
《中国传统职业史料汇编》,商务印书馆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