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本来打算把即墨黄酒收归旗下,结果谈了快半年,眼瞅着就要成定局了,最后竟然黄了!这事儿一出来,好多人都挺吃惊的,毕竟一边是年收入几百亿的啤酒大佬,另一边是年收入才过亿的地方老字号,大家以为这“大鱼吃小鱼”顺顺利利的,谁知道最后卡在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环节上。

咱们老百姓听着可能觉得挺可惜,青啤那么大的牌子,即墨黄酒也是个老字号,两家要是能联手,那得是强强联合!可就是这么一桩被业内看作“里程碑式”的合作,硬生生因为股东的股权冻结,给画上了句号。
要说青岛啤酒为啥会看上即墨黄酒,这背后其实藏着整个啤酒行业这些年的“增长烦恼”。以前咱们喝啤酒,一顿饭能干掉好几瓶,夏天撸串儿更是离不开。可现在大家好像对啤酒没那么大热情了,喝得少了,啤酒厂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为了活下去,它们就只能想办法,比如把啤酒做得更高端,卖得更贵一点,才能勉强维持利润。

可高端化这条路,也不是没有尽头的。青岛啤酒自己就是个例子,2024年的啤酒销量,竟然是2012年以来最少的一次,营收也跟着跌了几个点。你想想,夏天啤酒卖得再好,也架不住冬天卖不动!总不能指望大家大冬天还捧着冰啤酒往肚里灌吧?所以,青岛啤酒就想着找个能跟啤酒互补的品类,填补冬天销售的空白。这不,目光就瞄上了黄酒。
黄酒这东西,冬天喝它,那叫一个暖身暖胃,跟啤酒冰凉的口感完全不一样。即墨黄酒作为北方黄酒的代表,正好能补上啤酒冬天销售的短板。所以,青岛啤酒一拍大腿,决定花6.65亿把即墨黄酒百分百的股权都给收了,想借此实现“啤酒+黄酒”的完美组合。

谁能想到,就在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那就是股权冻结。从去年9月开始,即墨黄酒的两个大股东,新华锦集团和鲁锦集团,因为打官司,他们手里大部分股权都被法院给冻结了。这下可好,青岛啤酒和即墨黄酒本来签好的收购协议里,清清楚楚写着:股权必须干净,不能有任何纠纷,才能进行交割。现在股权被冻结了,这个核心条件没法满足,青岛啤酒也只能无奈地宣布,这笔交易不做了。
这事儿也给其他想搞跨界收购的酒企提了个醒:并购一家公司,不光要看它产品好不好,历史有没有底蕴,更得把它的“后院”查个底朝天,股东有没有官司,股权有没有猫腻,这些都得提前弄明白。不然,再好的合作意向,也可能因为这些“隐藏炸弹”而功亏一篑。

话说回来,即墨黄酒这个牌子,那可是实打实的有来头。咱们往历史深处扒拉扒拉,即墨这个地方酿酒的历史,都能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了,考古挖出来的陶器酒杯就是最好的证明。到了春秋战国那会儿,他们这儿酿的“醪酒”就特别有名,老百姓逢年过节、祭祀祖先都离不开它。
再往近了说,清朝光绪年间,即墨城里光有名的老酒馆就有十几家,可见当时黄酒的兴盛。解放后成立了即墨黄酒厂,为了跟南方的绍兴黄酒区别开,才有了“即墨老酒”这个名字。2006年,它还被评上了“中华老字号”,在黄酒圈里有“北宗”的说法,跟南方的绍兴黄酒并驾齐驱,堪称北方黄酒的代表。
可再有名气的老字号,也逃不过整个黄酒行业的大困境。这些年,黄酒市场一年比一年小,越来越“小众化”。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还有110家规模以上的黄酒企业,总销售额173亿。可到了2023年,企业只剩下81家,销售额直接腰斩到85.47亿,其中还有14家在亏钱!

就连行业老大古越龙山,一年收入也就不到20亿。现在黄酒在整个中国酒水市场里,也就占个2%左右,跟白酒、啤酒根本没法比。即墨黄酒能做到年净利润三千多万,已经算行业里不错的了,但跟青岛啤酒的体量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青岛啤酒这次收购失败,其实也暴露出整个啤酒行业的“成长的烦恼”。想当年,中国啤酒市场那可是风光无限!从1978年一年才产40万千升,到2013年飙升到5062万千升,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国,每个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喝啤酒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普遍。

但从2014年开始,风向变了。年轻人不爱喝大瓶啤酒了,人口结构也变了,啤酒产量连续七年下滑。为了活下去,从2016年开始,啤酒企业们纷纷走上了“高端化”的道路。青岛啤酒推出了“青岛+崂山”双品牌战略,搞起了原浆、白啤,甚至还有好几百块钱一瓶的“百年之旅”。雪花啤酒也搞“3+3+3”战略,铆足了劲儿冲刺高端市场。
这一招一开始还真管用,从2019年到2023年,啤酒平均吨价从4264元涨到4917元,青岛啤酒的吨价更是从不到3500元涨到了4200多。这五年里,啤酒产量虽然只涨了3%,但整个行业的收入却涨了19%,利润更是直接翻了一倍,飙升了95%!
但现在看来,高端化这条路也快走到头了。2023年、2024年,青岛啤酒的销量连续下滑,虽然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利润稍微涨了点,但整个啤酒行业想要再回到以前那种高速增长的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所以,这时候,跨界整合就成了酒企们寻找新出路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实,青岛啤酒也不是第一个吃“跨界螃蟹”的酒企。早几年白酒行业调整的时候,不少白酒企业就跑去搞红酒,后来白酒自己靠高端化又火了,红酒业务才慢慢淡下来。华润集团也试过跨界做白酒,收购金沙酒业、参与金种子重组,虽然目前来看不算特别成功,但至少方向没跑偏。这两年威士忌火了,天佑德、洋河、古越龙山这些老酒企,也都忙着掺一脚,想分一杯羹。
甚至青岛啤酒自己身边,也有可以整合的资源。今年,青岛饮料集团都划归到青啤集团旗下,成了“兄弟公司”。这家饮料集团手里可有不少好牌:崂山矿泉水、青岛葡萄酒都是百年老字号,还有这两年成了“网红”的崂山白花蛇草水、崂山可乐。之前有投资者问青岛啤酒会不会整合这些业务,管理层虽然说“先把啤酒主业做好”,但也留了个口子,表示“以后有合适机会也会考虑”。

不过,话说回来,跨界整合这事儿,看着热闹,做起来可真不简单。一来你得解决“互补”的问题,就像青岛啤酒想补淡季的缺口,要是找个跟啤酒旺季重合的品类,那不是白搭了吗?二来就是“股权干净”的问题,这次即墨黄酒的教训就在这儿,股东之间的纠纷,股权被冻结,再好的合作也得泡汤。最后还得看行业的大环境,像黄酒现在市场萎缩,就算你成功收购了,能不能把它做起来,还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现在酒水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管是啤酒企业找新品类,还是白酒企业拓新市场,跨界都是一条可能的路,但绝不是一条好走的路。青岛啤酒收购即墨黄酒的失败,与其说是一次“失利”,不如说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跨界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好处,必须把风险想在前头,把功课做扎实了,才能真正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毕竟,咱们老百姓喝酒,认的是品质和品牌,不是简单地把“大企业”和“老品牌”捆绑在一起就能成功的。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