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槐花落在十三岁少年的肩头,杜并的衣袖还沾着墨香。他是杜审言之子,杜甫的叔父,七岁能诗九岁成赋,本该是曲江宴上最耀眼的少年郎。
命运却在这一年转了调子。
御史周季重在朝堂上轻飘飘一句"谋逆",杜家三百年的书香便被铁链砸得粉碎。秋决的文书悬在檐下,父亲在诏狱咳血,少年握笔的手第一次攥出了青筋。
"申冤?"当铺老板掂着杜家祖传的端砚,"周御史门前的石狮子,都比你这砚台金贵。"
少年穿过朱雀大街,看达官贵人的马车碾过青石板。他突然懂了:这世道的公道不在笔墨间,而在权势的砝码上。秋风卷起他褪色的青衫,露出腰间一抹寒光。
周府寿宴的笙歌里,少年捧着酒壶低眉顺眼。当西域葡萄酒第八次斟满金樽时,他突然按住御史的手:"这杯,敬我杜家三十七口冤魂。"
刀光比烛火更亮。
满座朱紫惊惶逃窜间,少年浑身浴血却放声大笑:"诸君且看!明日长安的太阳,可还照得进刑部大牢!"他分明看见,父亲案头的《春秋》正在血泊中舒展。
这场震动朝野的刺杀,最终让女皇武则天亲自重审旧案。当杜审言蹒跚出狱时,秋风中仿佛还飘着儿子临行前写的半阙诗:"宁为玉碎长安土,不作瓦全浊世人。"
二十年后,有个叫杜甫的孩子在洛阳写下"致君尧舜上"。他不知道,自己笔尖流淌的何止是墨汁,更是一个少年用热血化开的盛世风骨。大唐的气象,从来都是这般——有李白的醉墨,也有杜并的刀光。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