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医院,名医摇篮,大师平台”,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邝卫红常提起的一句话。“这12个字,勾勒出的是我们医院发展的核心脉络,这背后是对‘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的坚守。”邝卫红说。
“看脾胃病的患者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要关爱他们!”“你是做医生的,不是开药铺的”……这些朴实的话语,是邝卫红的导师、医院著名脾胃病老专家许鑫梅的谆谆教诲。作为医院大内科中心传承与发展的引领者之一,邝卫红将这些话当做了行医的使命。“我们尽可能为病人省钱,能少用药就少用,能不用药就不用。”邝卫红说。
“‘名医摇篮’与‘大师平台’的实现,离不开‘实’字这条主线。”邝卫红坦言,正是医院的扎实与踏实,让老百姓认可,才让医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名医大师,包括第三届国医大师周岱翰、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罗颂平等。
内科“精诚”:以守正创新精进医术
学术传承中,医院大内科始终秉持着“守正创新”的原则。“以传承岭南中医邓氏内科流派为主的脾胃病科擅治重症肌无力,其理论源于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邝卫红说,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了从脾虚论治,采用健脾补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大剂量使用黄芪,配合五爪龙等药材,疗效十分显著。
“曾有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在其他医院需要呼吸机维持治疗,转至我院后,通过这套疗法全部成功脱机,回归了正常生活。”邝卫红说,这既是对中医精髓的坚守,也是“精”于医术的有力证明。
1964年医院成立之初,在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旧教学楼二层楼建成了医院的内科病区。1966年,邓铁涛、陶志达等专家在医院候诊大厅首开脾胃专病门诊,标志着脾胃病领域的专科诊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4年,邓铁涛创立了“岭南中医邓氏内科流派”,以“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气虚痰瘀相关”“五诊十纲”等为核心学术思想。临床实践以治疗心血管病、胃肠肝胆病、重症肌无力等疑难杂病为研究方向。
“邓老突破了传统‘四诊’的局限,提出‘五诊’体系,巧妙地将现代检查手段纳入到中医诊疗范畴。”邝卫红说,对于现当代中医的发展,治疗的关键在于是否以中医理论作指导诊疗,而非排斥现代医学技术。此外,邓铁涛还在中医“八纲辨证”基础上新增“上下”维度,形成“十纲辨证”,使病机判断更精准。
传承发展的务实路径让流派生命力绵延。围绕“五脏相关”理论,脾胃病科治疗团队在肺脾相关、脾肾相关等领域深入研究,将优势病种从脾胃病拓展至慢阻肺、骨质疏松、不孕症等多个领域。
其中,“脾虚重症肌无力临床与实验研究”“脾虚证辨证论治的系列研究”分别获得1992年、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脾与线粒体相关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曾获2007年、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急诊“精诚”:以“快”“全”守生命之重
医院的急诊中心,也是“精诚文化”的另一重要体现阵地,其突出优势不仅在“快”还在“全”。
创建于1965年的急诊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急诊医学科之一。
“在诊疗思维上,急诊与普通病房不同,强调‘先开枪后瞄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俊说,在明确诊断前就抓住蛛丝马迹进行干预,这是对生命的高度负责。如胸痛中心的车载设备与院内联通,胸痛患者在车上即可做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检测,明确后直接到介入室,在最短时间内疏通血管。
“中医在急诊领域的作用不容小觑。从治疗中暑、登革热、流感等常见病,到参与脓毒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等危重病的救治,中医都有其独特价值。”李俊说,治疗中暑中医有经验方,辨治“登革热”运用温病体系,“流感”依靠辨证论治,“脓毒症”提出早期全程扶正理念。
此外,医院急诊科建设秉持“五位一体”理念,涵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抢救、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病房,构建起了全链条急诊急救体系。EICU硬件设施完备,监护和诊断治疗设备与标准ICU相当,拥有呼吸机、纤支镜、床旁超声、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还有专门的急诊CT、床旁检测设备和配备齐全的救护车,为生命支持提供坚实保障。
近两年以来,急诊科业务量提升了20%以上,这源于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专科建设、优势病种打造、现代技术应用、中医特色发挥以及优质服务,让患者信任并愿意前来。”李俊说,如在创伤治疗中,中医在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消肿止痛、促进骨痂生长等方面优势明显,既能缩短恢复时间,又能节省费用,得到同行认可。
此外,医院牵头成立了“急救联盟”和“区域医疗应急队”,定期开展演练和培训,24小时待命,确保快速响应。同时,转运中心、远程会诊、教育培训、远程病理和影像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区域应急医疗无缝衔接,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救治,彰显了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的精诚担当。
制药“精诚”:以“人用经验”焕活古验方新生
长期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忠奇主导的院内制剂研发,更是将“精诚文化”融入到中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开展“人用经验”研究,使名医验方焕发新生。
“院内制剂的研发我们是始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拒绝‘为创新而创新’。”杨忠奇说,“人用经验”体系,打破了传统中药研发照搬西药审评标准的困局,强调以实践数据和临床疗效为核心。这一体系要求制剂研发必须包含处方来源、剂量、临床定位和疗程等关键信息,通过人用经验研究而非简单总结,提炼出可靠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
“在质量把控上,我们经历了严格的‘优胜劣汰’”。杨忠奇说,医院药学部持续提升制剂质量标准,开展稳定性研究,确保每一批次的制剂都安全可靠。按照医院制剂审批要求,传统备案要求制剂需5年以上临床应用经验、100个病例使用历史。并且,配合药学研究,需要投入50万至60万,耗时3年,必要时还要进行安全性研究,需要投入近100万。“这种严苛流程的背后,是对患者安全的‘诚’意承诺。”杨忠奇说。
如今,医院每年遴选出5个临床疗效显著的方子,每个方子投入50万支持制剂研发,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的良性循环。已有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袁氏生骨片、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前列腺栓、治疗肺癌的鹤蟾片等中药新药获批上市,还有多个品种在新药临床试验阶段。
从内科的“守正创新”到急诊科的“生命时速”,再到院内制剂的“精益求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精诚文化”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核心。“这份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医院全体职工实实在在为守护生命健康所作出的独特贡献。”邝卫红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0月15日 1版 本报记者:姚晶尧)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