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心里还真有点唏嘘——曾经风靡全球的“撒盐哥”努斯雷特·戈克切,餐饮帝国彻底崩了。就在10月21日披露的最新数据里,他旗下全球餐饮业务亏损高达540万英镑。
曾经在纽约、伦敦、迪拜等地风光无限的31家高端牛排馆,如今只剩2家还在勉强撑着门面。从流量顶流到门店清零,这落差,说实在的,比他撒盐的动作还夸张。

撒盐哥的餐厅,一度是社交媒体上的打卡圣地。但热闹归热闹,食客的反馈却越来越扎心:“牛排又老又柴”“性价比极低”“情绪价值大于食物价值,但难吃是硬伤。”更有人扒出,那道标榜奢华的“天价金箔牛排”,其实只是裹了一层成本不到10美元的可食用金箔——说白了,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营销秀。这种靠视觉奇观而非菜品本身吸引顾客的模式,在流量退潮后迅速暴露短板。讲真,当网红滤镜一碎,剩下的只有空盘子和差评。
我有个在伦敦餐饮圈的朋友,2023年曾带客户去过撒盐哥的门店,点了一份标价280英镑的“Signature Cut”。结果牛排煎得干硬,连配菜都是微波加热的。“当时觉得是冲着表演来的,但吃完真后悔。”类似评价在TripAdvisor和Google Reviews上比比皆是。近一年来,差评率超过65%。这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

但问题远不止菜品糟糕这么简单。多名前员工爆料,撒盐哥的管理方式堪称“职场噩梦”:有人被迫在晚餐高峰时段为其做足疗;小费被系统性克扣;加班无薪成常态;更有指控称存在性骚扰与言语霸凌。一位曾在伦敦门店工作的服务员直言:“每天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被当众羞辱。”这种高压、混乱的内部文化,怎么可能支撑起一家高端餐饮品牌?
外部形象也接连崩塌。2022年世界杯决赛夜,他强行搂抱梅西、亲吻大力神杯的画面引发全球批评,被指“消费体育荣耀”。更关键的是,他与美国说唱明星“吹牛老爹”(Sean Combs)关系密切——后者近期因多项性犯罪指控被判刑,舆论迅速将撒盐哥划入“问题圈子”。公众对他的好感度断崖式下跌,品牌信任度荡然无存。
数据显示,其美国和英国的7家门店在2024至2025年间陆续关闭,全球门店从31家锐减至2家,收缩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说白了,这不是单纯的经营不善,而是人设、管理、产品三重崩坏的必然结果。

回想2017年那段36秒的撒盐视频爆红时的盛况——他与贝克汉姆、卡戴珊同框,坐拥私人飞机、多国豪宅,餐厅排队数月——如今门可罗雀的景象,简直像一场荒诞剧。当时人们愿意为“仪式感”买单,但当新鲜感褪去,食物本身成了唯一标准,而他的牛排根本经不起检验。
换个角度,撒盐哥的衰落也是“流量餐饮”模式的警示案例。类似靠短视频爆火的餐厅,如某国的“火焰寿司”“云朵汉堡”,多数在1-2年内倒闭。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球至少有12家纯靠网红效应支撑的高端餐饮品牌彻底退出市场。
这情况就像买椟还珠——顾客冲着“撒盐表演”进门,却发现盒子里的珍珠早就发霉了。当情绪价值无法持续,又没有扎实的产品力托底,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重点来了:撒盐哥从全球爆红到只剩两家店,问题到底出在“太依赖流量”,还是“根本不会做餐饮”?
在我看来,两者其实是一体两面。流量可以放大优势,但也会放大缺陷。如果底子扎实,流量就是加速器;如果内里空虚,流量就是催命符。撒盐哥的问题在于,他把一场表演当成了生意的本质。他擅长制造话题,却忽视了餐饮最根本的东西——好吃、靠谱、尊重顾客和员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表演型餐饮”在过去几年被大量复制。不少创业者以为,只要拍出爆款视频、请来明星站台、设计出“出片”的装修,就能复制撒盐哥的成功。但他们忘了,餐厅不是舞台,顾客不是观众。一顿饭吃完,滤镜就没了。剩下的,只有味道、服务和价格。
坦白讲,撒盐哥的失败并不意外。真正让人遗憾的是,整个行业似乎还没从这类案例中学到足够教训。就在最近一段时间,仍能看到不少新餐厅打着“沉浸式”“打卡必去”“主厨表演秀”的旗号高调开业,菜单却敷衍了事,后厨管理混乱。这种本末倒置的逻辑,注定走不远。
说到底,餐饮是一门“慢生意”。它需要时间沉淀口味,需要耐心打磨服务,需要对食材和人的基本尊重。而撒盐哥代表的那种“快流量、快变现、快扩张”模式,本质上与餐饮的底层逻辑背道而驰。
如今,他的帝国几乎归零。但这场崩塌留下的教训,值得每一个想靠“网红效应”闯荡餐饮圈的人好好掂量。
毕竟,盐可以撒得漂亮,但牛排,终究是要吃的。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