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因“济水之南”而得名,这条大河数千年间历经济水、清河、大清河、黄河的四次名称更迭,每次称谓变换都镌刻着自然演化与人文干预的印记。因此,在使用大河不同名称时,需要注意不同时期的表述,以免信口开河,造成混乱。
济南段这条河道最早的名称“济水”,在先秦典籍中已多有记载。作为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是古代东西交通的重要水道。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入渤海,济源、济南、济阳、济宁、济北等地名皆因济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济水几次枯而复通,几次通又复枯,为何仍能位列“四渎”?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答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水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这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原因。
唐代,随着济水上游淤塞加剧,下游河段主要依赖巨野泽等湖泊的清水补给,“清河”之名因水质清澈应运而生。杜甫逝世30余年后,杜佑《通典》始称清河,《元和郡县志》作为唐代地理总志,明确以“清河”相称。济南因河成为海盐贸易的重要中转站,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清河”之名在民间与官方文献中均得以巩固,取代“济水”成为主流称谓。
(济水流域图)
南宋初年,“大清河”之名正式出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金朝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为打通海盐运输通道,在历城华山修筑泺堰,引泺水分流:北支注入原有清河河道,南支导入济水故道形成新河道。为区分两条并行河道,新河道因规模较小得名“小清河”,原有清河则改称“大清河”,这一命名为后世所沿用。据《历乘》记载:“大清河,即济水故道,自兖州东北流,经本府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利津入海。”
从金代至晚清,大清河名称稳定存续700多年。清咸丰五年(1855)的黄河铜瓦厢决口,彻底改变了这段济南段河道的归属,“黄河”之名取代“大清河”。据《续修历城县志》载:“黄河自咸丰五年六月河南铜瓦厢决,改道由直隶东明入菏泽、濮州北,趋汇大清河,入济故道。”此次改道发生时,清廷因忙于应对太平天囯运动(1851—1864),“军事旁鹜,无暇顾及河工”,导致黄河在20年间放任泛滥,最终于光绪元年(1875)全线筑堤,才形成固定黄河河道。
黄河改道后,原本清澈的大清河被黄河的泥沙所裹挟,“河浊济清”的历史景象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浊浪滔天”的黄河风貌,河道名称也随之改变为“黄河”。这一名称终于实现了济南与黄河的深度绑定,恰如我的好友曹钧先生等创作的纪录片《济之南》解说词所言:“济水消失了吗?没有,它只是被黄河抱在了怀中”。
了解了“一河四名”的变化,我们在介绍一些历史事件和诗文研究时,才能准确进行客观描述。例如,杜甫来济南时,写“北渚凌青荷”中的“青荷”不可能是“清河”二字(这点清人已有辩证),如前文所述,济水称为清河始自杜佑《通典》,而杜佑后于杜甫,《通典》书成之日,杜甫去世已30余年,距杜甫写此诗近60年,则杜甫当时断不会称济水为“清河”。再如,介绍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时,不能说那时“鹊华二山坐落于黄河两岸”,应为“坐落于大清河(今黄河)两岸”。又如,济南某诗咏黄河的选本所收入唐、元、明、清(1855年前)所有关于“黄河”的诗作,其实都与济南没半毛钱关系,因为那时黄河尚未改道,仍叫“济水”“清河”或“大清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来源:别说学堂 作者:张继平)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