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点明秋季阳气渐收、燥气当令的特点。秋燥并非单纯“干燥”,而是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的“燥邪”侵袭人体所致,若不及时调理,易引发口干、咽痒、皮肤干、便秘等不适。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肝病科负责人王迪副主任医师结合中医理论,科普秋燥的来龙去脉与养生要点。
结合《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养生需避开损伤津液、助燥生热的行为。
1. 忌过度“秋冻”:秋燥常伴随“凉燥”,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颈部、腹部、脚部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与燥邪结合,引发感冒、咳嗽(多为干咳少痰)。
(▲AI图)
2. 忌过食辛辣、温补:辣椒、生姜、羊肉等辛辣温补食物,会像“火”一样消耗体内津液,加重口干、咽痛等“燥象”,应适当忌口。
3. 忌频繁熬夜、过度劳累: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熬夜会耗伤肝阴、肾阴,而“阴液”是抵御燥邪的关键,熬夜后易出现皮肤干、头发枯等问题。
遵循“燥则润之”的中医调理思路,从生活习惯入手,给身体“补水润燥”。
1. 调畅情志,少“悲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秋三月,使志安宁”,秋季草木凋零易让人伤感,而“悲”会损伤肺气(肺主皮毛,与津液代谢相关)。可多到公园散步、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情平和,减少肺气耗伤。
(▲AI图)
2. 适度运动,养“收”为主:秋季运动宜“收敛”,避免大汗淋漓(大汗会耗伤津液),推荐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轻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宜。
3. 调节室内湿度:干燥的室内环境会加速皮肤、呼吸道水分流失,可在室内放一盆水或用加湿器,将湿度保持在40%~60%,缓解口鼻干燥。
(▲AI图)
4. 穴位按摩,辅助润燥:按揉太溪穴(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补肾养阴)、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宣肺润燥),每次按揉1~2分钟,每天2次,帮助调节津液代谢。
中医食补讲究“滋阴润燥、润肺生津”,推荐三类适合秋季的食材,搭配简单又有效:
(▲AI图)
1. 温润润燥类(适合凉燥,怕冷、干咳)
推荐:银耳、百合、山药、蜂蜜。
做法:银耳百合莲子汤(银耳泡发后与百合、莲子同煮,出锅前加少量蜂蜜),山药可蒸食或煮粥,既能补脾胃,又能润肺燥。
(▲AI图)
2. 清热润燥类(适合温燥,口干、咽痛、便秘)
推荐:梨、麦冬、玉竹、白萝卜。
做法:梨去核后加少量麦冬、冰糖蒸熟吃(比生吃更温和,不刺激肠胃),白萝卜切丝煮汤(可加少量生姜中和寒性),能清热生津、缓解便秘。
(▲AI图)
3. 滋阴养肺类(适合阴虚体质,长期口干、皮肤干)
推荐:黑芝麻、核桃、枸杞、沙参。
做法:黑芝麻、核桃磨粉,每天早晚各吃1小勺(补肾养阴,还能缓解头发干枯);沙参玉竹炖瘦肉(沙参10g、玉竹10g、瘦肉50g,慢炖1小时),滋阴润燥不油腻。
脾胃肝病科曾松林主任医师提醒:秋燥虽是季节常态,但只要我们遵循中医养生原则,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安然度过这个金秋时节。如果秋燥症状严重,长期不缓解,还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肝病科 王迪 罗灿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