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的中原区,住着一位生于清宣统二年的老人,名叫李陈氏。

当人们谈论清末辛亥革命时,她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一个春秋。
今年,她的年龄已经来到了115岁,按传统虚岁算,是116岁。

这个数字,让她不仅成了郑州市民政部门记录在册的最高寿者,也让她的人生本身,成了一部行走的历史。
她的故事,不是飘在云端的长寿传奇,而是由无数个充满烟火气的日子,一层层叠加热乎乎地垒起来的。

拆解开看,你会发现这位世纪老人的生命力,扎根于三个彼此缠绕的维度:一副硬朗的百年身板,一颗比天还大的豁达内心,还有一个五代同堂的温暖港湾。
谈起李陈氏的长寿,很多人会先想到基因,没错,她的母亲就活到了98岁,这无疑为她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

但真正让这副身体运转一百多年的,却是一套看似随性,实则充满智慧的生存法则,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对肥肉的情有独钟。
寿宴上,当一盘红烧肉端上来,老太太的筷子总能精准地挑起那块最肥美的,可你若以为她只爱油腻,那就错了。

在日常,她的饮食清淡而规律,小女儿李桂英把她的三餐安排得明明白白,早餐通常是牛奶、蛋糕配上芝麻糊,营养又好消化。
午饭则是面条或者米饭炒菜,保证足够的能量,到了晚上,一碗清粥,几样青菜,让肠胃得到休息。

更绝的是,她每天雷打不动要吃一个鸡蛋和一些红薯,这两样简单的食物,仿佛是她百年的能量补给站。
她从不挑食,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鸡鸭鱼肉,都能吃得香甜,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或许正是她穿越饥荒年代留下的印记。

身体,早已学会了如何从任何食物中汲取养分,睡眠是她身体的另一个法宝,她一天要睡三次觉,晚上大约睡六个小时,质量特别高。
白天上下午还会各打个盹,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这种张弛有度的作息,让她的身体机器总能得到及时的修复和保养。

更重要的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家里修墙垒院这种力气活,她一个人就能搞定,到了九十多岁,眼睛不花,手也不抖,还能踩着老式缝纫机,“哒哒哒”地为重孙飞快地做出新棉衣。
现在腿脚没那么利索了,家人就给她一条围裙,她也能坐在那儿,翻来覆去地折叠,一弄就是半天,生命在于运动,在她身上,被诠释为一种永不停止的“微动态”。

一副好身板只是基础,能扛过一个多世纪风浪的,是她那颗金刚不坏的心,李陈氏这一辈子,什么苦没吃过?
小女儿李桂英才一岁,丈夫就撒手人寰,留下她一个女人,拉扯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她经历过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那是能把人的骨气都磨成粉末的岁月。

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她带着他们挖野菜、剥树皮,甚至把花生壳磨碎了充饥,就是靠着这股子“要强”的劲儿,她硬是把一个家从死亡线上拖了回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从苦水里泡大的人,脸上却总是挂着笑,整天乐呵呵的,她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

早年在村里,谁家媳妇生了孩子奶水不够,她会主动把家里的小米送过去,谁家农活忙不过来,她二话不说就去搭把手,教村里姑娘们做针线活,她从不藏私。
这种豁达与善意,为她赢得了极好的人缘,九十多岁时,她还是邻居牌桌上的常客,一起打打麻将,说说笑笑,她就像一棵老树,不仅自己活得茁壮,也为周围的人带来荫凉。

时间没能磨掉她的棱角,反而让她越活越通透,甚至还添了几分老顽童的可爱,前几年脑子还特别清楚的时候,她能跟人唠嗑,思路清晰。
现在有时候会犯糊涂,但那份乐呵呵的底色从没变过,有人送给她一个毛绒小象玩偶,她能抱在怀里爱不释手,笑得像个孩子。

面对采访的镜头,她一点也不怯场,当被问起高寿时,她咧开嘴,幽默地冒出一句:“我116岁了,他们都没撵上我”一句话,把满屋子的人都逗乐了。
拍照时,她甚至会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乐呵呵地比出一个“剪刀手”,这穿越了一个世纪的乐观,比任何补品都更有力量。

如果说身体和心态是李陈氏长寿的内因,那么紧密而孝顺的家庭,就是她最坚实的外部支撑,如今的李陈氏,是一个五世同堂大家族的“老宝贝”。
这个家族的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寿宴来凝聚的,从她60岁开始,每逢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家人们都会为她举办寿宴。
这个日子,早已取代了身份证上那个记不清而随手填写的“1月1日”,成了家族最重要的仪式。

女婿侯金生还记得,最初办寿宴,两张桌子都坐不满,后来,随着家族开枝散叶,90岁大寿时,四世同堂来了三十多位亲人。
100岁大寿时,已经是五世同堂,乌泱泱来了四十多人,到今年,虽然只摆了三桌,来了二十多人,但亲人们遍布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南,甚至海外,那份牵挂始终都在。

这场寿宴,与其说是庆祝生日,不如说是一场家族的年度朝圣,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就是看看家里的“老根”,沾沾她的福气。

当然,光有仪式不够,日复一日的陪伴和照料才是关键,71岁的小女儿李桂英和73岁的女婿侯金生是照顾主力,李桂英每晚都陪在母亲身边睡觉,寸步不离。
此外,老人的姐姐、大哥的儿子,大家排好班,轮流照顾,确保老人身边时刻有人,女婿侯金生常说,老人能活到今天,儿孙孝顺是重要一条。

这种孝道,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像接力赛一样在家族中传递,他们这辈人,就是看着大哥如何孝顺母亲,一点点学来的。
如今,这位出生于大清朝的老人,虽然脑子不如以前清楚,腿脚也大不如前,但在114岁时,她还能自己吃饭、洗漱、洗脚。

在家人的搀扶下,她依然可以推着助行器,慢慢地挪动几步,她的存在,是这个庞大家族的定海神针,也是整个家庭幸福与和睦的源泉。
李陈氏的115年,不是靠某个单一的秘诀,而是身体的坚韧、精神的豁达与家族的维系,三者如同三股牢固的绳索,共同编织出生命的奇迹。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长寿样本,更浓缩了中国社会从饥寒交迫走向繁荣富足的百年变迁。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每天贴身照顾她的女儿李桂英和女婿侯金生,也都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古稀之年的儿女,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期颐之寿的母亲。

这幅画面,或许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正如侯金生感慨的那样,“古稀今不稀,只因今胜昔”。一个人的长寿是福气,而一群人的长寿,则是一个时代的幸运。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