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助手能为我们写诗作画,当算法推荐替代了自主选择,当指尖在屏幕上的滑动取代了手的真实触感——这个被数字包裹的时代,我们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悄然失去了什么。恰逢乞巧节至,这个几乎被商业浪漫叙事淹没的传统节日,或许正藏着对抗现代性异化的古老密码。
乞巧节的核心精神——“以手抵心”,在数字异化的时代显露出惊人的前瞻性。魏晋时期《荆楚岁时记》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要求心神合一的手工实践,与当下碎片化的数字体验形成鲜明对比。 据一项研究显示,手工编织、刺绣等重复性手工艺能使大脑α波活动增强,有效缓解焦虑——这正是古人早在千年前就深谙的疗愈之道。
现代科技带来的数字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身体与劳动的分离(远程办公使身体成为多余的终端)、创造与体验的割裂(AI生成替代亲手创作)、人际关系的媒介化(屏幕交往取代面对面交流)。而乞巧传统中的“穿针乞巧”“缕丝织云”等活动,恰恰提供了对抗这些异化的可能:它要求身体的全情参与,强调创造过程的不可替代性,更需要社群的真实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正在兴起“手作复兴”运动。据2023年手工艺消费报告,25—40岁群体在手作材料上的支出同比增长37%。许多年轻人开始在编织、木工、陶艺中寻找数字生活外的真实触感。某知名科技公司甚至开设“手作实验室”,要求程序员每周参与手工活动以保持创造力。这种趋势与乞巧精神不谋而合——通过手的实践重新连接身心,恢复人的完整性和创造性。
重构现代乞巧仪式,不必拘泥于古法。我们可以创造新的传统:组织“数字排毒”手作工作坊,开展线下巧艺交流社群,甚至开发融合传统技艺的电子工具。重要的是保持“手作精神”的核心——那种通过专注的手工实践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那种对速成文化的抵抗,对慢工出细活的坚持。
更深刻的是,乞巧哲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我们无需拒绝技术进步,但应警惕技术对人性的剥离。如同针线既是工具也是艺术表达的媒介,现代科技同样应该成为延伸而非取代人类能力的手段。某创新团队受乞巧启发开发的“触感编程工具”,允许开发者通过物理编织来生成代码,正是这种理念的精彩实践。
这个乞巧节,让我们暂离屏幕,拿起针线、刻刀或任何需要亲手操作的物件。在针起线落间,感受那种被数字时代逐渐剥夺的“真实的创造”——不是点击鼠标的虚拟产出,而是能够触摸的、有温度的物质存在。这种体验或许正是对抗数字异化的良方,让我们重新成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数据的集合与算法的产物。
千年乞巧传统提醒我们:真正的“巧”不在于技术的高明,而在于人心与手艺的相通;不在于产出的效率,而在于创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被算法定义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通过双手实践找回的、属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者 左迎丽)
编辑:王梦青 编辑:刘梅梅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