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往事|汾阳为什么成为中国厨师之乡?

汾阳为什么成为中国厨师之乡?

文/汾阳十二时辰


汾阳市能获得“中国厨师之乡”的称号,背后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一步步扎实的工作。

这要从很早以前说起,明朝的庆成王和永和王府迁到汾阳后,带来了讲究的宫廷菜做法,特别是淮扬菜的手艺,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格。

像“八碟八碗”宴席里的清蒸丸子、白菜卷这些菜就是例子。到了清朝,汾阳因为商业发达,是“秦晋旱码头”,吸引了很多外地商人,也带火了餐饮业,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宴席规矩,后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汾州八八席”就是代表。

而且,《汾阳县志》里提到过,汾阳人家里做饭都很拿手,像满月酒、寿宴这些场合特别多,做饭的手艺就这样在家族和师徒间一代代传了下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到了现代,汾阳的餐饮业也很成规模。光是在外面做厨师的汾阳人就成千上万,其中不少人还拿到了省级或国家级的烹饪名师、大师称号,甚至有元老级的晋菜大师和注册的中国烹饪大师。汾阳的餐饮收入达到了可观的规模,汾阳的招牌菜“小米炖辽参”和代表宴席“八八宴席”还入选了国家级的名菜名宴名单,实力得到了认可。

汾阳拿这个称号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先拿下省级的称号。2017年初,汾阳向山西省的餐饮协会申请“山西厨师之乡”。那年年底,省里的专家专门来考察了汾阳的餐饮市场、饭店和非遗项目,觉得汾阳厨师多、水平高,是晋菜的主力。2017年12月,汾阳正式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厨师之乡”。

拿到省级称号后,汾阳马上开始申请国家级的“中国厨师之乡”。2018年3月,市里专门成立了工作团队负责此事,并由时任副市长带队去北京向中国烹饪协会交申请。

为了达到国家要求,汾阳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比如深入民间找做饭高手,整理老资料(像清朝的《重修关帝庙皂君神祠记》就证明1858年汾阳就有正规的厨师行会);加强厨师培训,提高饭店的做菜标准;还组织厨师参加各大烹饪比赛,展示汾阳的实力。

关键一步是国家级的验收。2019年1月中旬,中国烹饪协会的专家团亲自来汾阳考察。他们看了展示汾阳厨艺历史的“名厨传承堂”,逛了汇集当地小吃的“贾街”美食街,去了食材供应基地,还重点观摩了省级非遗“三八八席”的制作过程。整个检查很严格,对照着协会定的49条标准,一条条看汾阳在历史、人才、非遗保护、政府支持这些方面达不达标。

2019年2月初,汾阳顺利通过了评审,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成为全国第五个拿到这个荣誉的城市。

汾阳能成功,主要是几个硬条件很突出:厨师数量多,比例高,高手也多,把“汾州八八席”这种从明朝王府传下来的宴席规矩保护得很好,成了省级非遗,政府也提前规划好了从厨师人才培养,种菜到开饭店的整个产业链。

和其他一些地方厨师多是外出谋生不同,汾阳厨艺的底子其实是明朝王府追求“吃得好”带起来的,有种讲究的“贵族”气质。

拿到称号后,汾阳的发展步子明显加快了。“中国厨师之乡”成了汾阳的新名片,和“汾州核桃”、“汾州小米”“汾酒”一样有名。2019年,汾阳还承办了相关烹饪赛事,在餐饮圈里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相信今后汾阳市一定会在加快厨师队伍培养,美食和旅游结合,打造本土品牌,“八八席”这类宴席标准化,支持本地餐饮企业往外发展,把汾阳菜和汾阳厨师的名气打到全国甚至国外去,做出新的成绩。

汾阳拿到“中国厨师之乡”的牌子,是对它从明朝王府开始几百年饮食文化的认可,也是当地政府用好文化资源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好例子。它的成功,靠的是王府带来的手艺底子、商业繁荣打下的基础,加上后来有计划的培养和建设。

来源:《汾阳十二时辰》公众号

#头条家时光#​#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美食   汾阳   厨师   往事   宴席   明朝   省级   王府   称号   中国   汾阳市   手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