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面镇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北部,嘉陵江西岸,距县城(沿口镇)36公里,G212国道穿场途经。明末在嘉陵江一条支流小溪畔聚市兴场,街道房屋多面朝溪边修筑,并呈纵向排列延伸,俗称“列面”(或列面溪)。清初随着人口增多,场集规模也逐步扩大,街坊间还形成了四条水巷子,每条水巷子均直通嘉陵江,遂改“列”为“烈”,专名加了三点水,一方面从位置上使聚落环境更加亲水,另一方面则表示“风调雨顺”,喻意祈福,进而定称“烈面”①。
清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版《定远县志.卷一山川》(武胜旧称,姜由范 编撰)对“烈面溪”河流的文字简述。这条河现在叫做“吉安河”,发源于四川省蓬溪县境内,流径自西向东,在烈面场镇北侧5公里的沿江村(2020年撤销并入石龙滩村)汇入嘉陵江,河长65千米。
光绪同版《定远县志.卷一场镇》对“烈面”聚落的文字简述,专名称之“烈面溪”。场集还设有两名“巡役”。巡役,明清基层职务,为杂役性质。是由官府派往矿厂或关卡口岸之巡查人员,属额设官役。由官府发给号衣、腰牌,专司督查矿丁、缉捕盗贼②。烈面(溪)场作为嘉陵江畔的商贸集散水码头,虽繁荣热闹,但也人色混杂,且地位尤显突出,故在此派驻了相关人员,负责要津管理。
光绪同版《定远县志》配套舆图中对“烈面”场集的信息标注(红色箭头),场北溪流(吉安河)缓淌,汇注大江(嘉陵江)。此地因处嘉陵江畔,交通方便,商务繁盛,为县境河西之冠③。图中北面的“三溪口”就是现在的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聚落紧邻武胜县。
G212国道进入烈面镇的南场口。路边矗立着一块地标石碑,指向性很明确。碑面凿刻“烈面”二字,并配有简略地图示意。可以从图上看出,嘉陵江河道在烈面镇及周围亦呈曲流弯绕的状态。
民国二年(1913年)设定远县烈面乡,次年定远县改名武胜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从烈面乡析分临江乡(2019年撤销并入李渡镇,属该镇临江社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所辖25保265甲3989户18860人④。1951年建立新政权时,烈面乡析设了高原、和平、白庙三乡,1955年高原、和平二乡并入烈面乡,改称民主乡。1958年组建烈面公社(1966-1971年间曾改作‘卫国公社’),1983年恢复乡治,1985年设立烈面镇。1992年西关、礼安、八一三乡并入烈面镇,1994年礼安、八一再度析分(1996年礼安撤乡升镇),2019年八一乡又撤销并入烈面镇⑤。
位于今烈面镇友谊街的镇政府办公大楼
烈面镇聚落主体位于G212国道与嘉陵江干流之间,新街区呈长方形块状。由“人民南路-人民北路”构筑起一条纵向(南北)干道主轴线,并串联着横向(东西)多条僻支街巷,如“建设街、友谊街、邮电巷、新华街、淳风街、通江路”等。另有“文化街、果山街、滨江街、兴烈街”与人民南路-北路并排穿纵。烈面场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一眼远眺,场镇街道具有很强的建筑密度冲击感。
烈面场镇现在对人民南路-北路进行了车辆封闭,正打造步行街区(从邮电巷路口到淳风广场,约600米)。烈面的热闹,不仅体现在历史上,作为武胜县域内的商贸中心集镇,虽然航运时代早已过去,如今仍店铺林立,人流熙攘,繁华依旧。
烈面场镇北端的“淳风广场”,这里也是场镇新老街区的交汇处,适合聚集、避险的开放空间。“淳风”源自于武胜烈面及其附近乡镇的一种诗歌现象。
此诗风之名源于旧日烈面之名“淳风”,寓“淳风足以濯百代之秽,高操足以激将来之浊”(晋·葛洪《抱朴子·逸民》)之意。以烈面(包括附近高石、走马、建设、桥亭、胜利、八一、烈面、西关、礼安、复兴等乡镇)藉诗人及在烈面生活工作过的诗人为主。古代诗人以胡大成、何承道、庞孝植、周冕、尹之任等为代表;现代诗人以谭优学、龙继光、李锡光、刘浚文、孙少文、尹希夷、尹君、尹贤、毛熙东、谭可与、李良辉、张晓侯、张才良、刘廷选、舒衷正、高其友、彭寿全等为代表;当代诗人以童光辉、曾祖利、田达武、陈运祥、尹才干、尹志斌、曹东、陈宇、杨真真、周尚福、吴生泉、陈松、尹骞等为代表。自清朝以来的数百年间,经过十几代诗人的探索,诗心相袭,诗艺相传,描家园之貌,说乡民之话,抒大众之情,写纯朴之诗,已形成了“缘事而发、乡愁浓郁、朴实淳厚、淳风化雨”的良好诗风。他们的作品地域特色明显、乡情浓郁;语言朴实、诗意淳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阔,伸入到了社会、人生的诸多层面、各个角落,真实地展现了作者的志向、抱负、经历、感悟,诗意地流露出作者的乡情、友情、亲情、爱情、学情、激情、豪情。字字句句,全是情感河流里久久浸泡过的精灵,显得情真意切,同时凝聚着深邃的、理性的、智性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群体性、记录性、艺术性、引导性、补偿性、异质性、传承性等特点,让人产生强烈的诗的共鸣,起到了“淳风化雨”的作用⑥。
烈面老街目前由解放路与中山路组成,呈东西线状走向,连接嘉陵江畔与G212国道,长约500米。老街上的穿斗木构瓦房已所剩无几,大都是砖混结构平房或2-3层楼房。路面倒保留了石板,老街整体环境潮湿、面貌破旧。
G212国道穿行烈面场镇,与淳风街、烈赛路形成十字岔路口,路口北侧里程标识数字为1123KM(由兰州出发到这里)。烈赛路是一条县道,从烈面镇往西先到赛马,再经蓬南、三凤可通达遂宁,全长66公里。而从这个区位角度上来看,老公路时代的烈面镇,可谓连接川盆成都、重庆、南充、遂宁、广安五座大中城市的交通枢纽,并结合水运航程,承载转口功能。
烈面汽车站,位于G212国道旁。该站主要有发往武胜县城(武胜-八一场)以及周边礼安、赛马等场镇的公交客车。另有直达重庆、成都、南充的城际客车。而由南充到合川、重庆走国道的部分客车也会在这里经停载客。
清朝末年,德国驻宜昌领事弗朗茨·海因里希·贝茨(简称‘贝茨’)由重庆出发,沿循僻北路(渝合古道),溯嘉陵江而上,经合州(合川)、定远(武胜、)顺庆(南充)、射洪、潼川(三台)、绵州(绵阳),又南行抵达成都,于四川盆地中北部行游了一个弧线。在从合州到顺庆途中,贝茨先生也经停了烈面,还住宿了一晚,他对烈面的印象是:“这里位于嘉陵江畔,是一个‘码头’,有许多商店、客栈和几座宏伟的寺庙。像所有码头一样,岸边有一个席棚村,热闹非凡。这里的特色是羊肉”⑦。
嘉陵江河道从武胜县礼安镇越江村越家坝——烈面镇石龙滩村吉安(烈面溪)河口这一段,全长约40公里,沿线形成了多处U状曲流,以前乘船要绕行很大一圈。1992年东西关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上升至24.5米,并通过船闸在礼安场镇东侧打通曲流,船舶可以从越家坝直接进入武胜老西关水域,不用绕行烈面场镇。武胜老西关水域与岳池县隔江相望,这里有两段连环紧扣的大河湾,高空鸟瞰,如似太极图案,由此还打造了“太极湖”风景区,2014年9月公布入选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⑧。
图中前方8公里(嘉陵江上游,北向左岸)为汉初县(南齐-元代)遗址所在地——烈面镇汉初村。
嘉陵江“东西关水电站”大坝全貌,位于烈面场镇北侧7公里。根据嘉陵江上游的流径方向,大坝左岸为烈面镇汉初村,右岸是礼安镇葵树村。
电站大坝前(下游-南向),该段河道靠近坝址,流速小,初春枯水期也尚未泄洪,岸边沉积形成了大片河漫滩,颗粒物有卵石、砾岩碎屑。滩上更作为人们春日休闲的好地方。
上世纪50年代末,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通过勘测设计,提出东西关水力枢纽初设报告。1962年2月四川省水电厅工程处动工兴建东西关水电站,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当年10月省政府通知停建。1971年3月,武胜县政府组织兴建东关小水电站,在开挖隧洞前池时,因与大东西关电站方案抵触,11月省电力局通知停工。1976年12月,经省水电厅批准,武胜县政府在西关动工兴建水轮泵站,工程开工后,又因与东西关电站整体方案矛盾, 1978年11月再次停建。1984年初,武胜县再次将兴建东西关电站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筹建东西关电站。经争取和协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四川分公司控股、主管经营、省投资公司,南充地区、武胜县、蓬溪县、岳池县电力公司6家同意合资兴建。1987年到1988年,省计委、省建委审查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进展缓慢。1992年1月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四川华能东西关水电站,5月批准开工。电站建设被列为全省重点工程,当年9月正式动工,12月19日完成一期工程河道截流,创造了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史上当年批准立项、当年招标、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的新纪录⑨。
正值油菜花开放,与大坝全貌构图结合,点缀景观效果。
四川盆地嘉陵江中下游一带的油菜花期为每年2月底-3月中旬,约20天左右。
从高峰村进入汉初村的岔路口。这处小聚落,当地仍按旧建制俗称“九大队”。九大队后来改称江陵大队(源于附近一座靠近嘉陵江边的同名古寺庙,明代所建)及江陵村,大队/村委会驻地肖家沟,2020年撤销并入汉初村。
设在九大队岔路口的汉初村公交招呼站,下午4、5点多钟会有从烈面场镇接送学生的客运车辆经停。成年村民几乎搭乘摩托车或开私家汽车出行,熟人相互间都有信息联络渠道。
2020年6月江陵村撤销并入汉初村后,新汉初村总面积1.99平方公里,村委会办公室驻地目前设在曹家咀院子(如图)。
嘉陵江在这一段的曲流地貌,让当地拥有了开展自然地理科普的资源条件。汉初村便邀请专业团队,通过图例展示与文字撰写,进行河流地质科普。
汉初在文旅方面的规划定位是打造“地质文化村”,服务户外研学需求。景观范围西起水电站大坝(河漫滩),经村委会、凤凰湾、孔雀湖、文化广场、老码头,东止古崖墓。村委会还设有地质文化馆与村史馆(汉初古县内容)。村情概况中提到了地名传说,以故事铺垫叙讲,更能吸引游客眼球。
汉初村村委会东侧的油菜花丛,水泥小路连接凤凰湾。
汉初村有一条小河溪,自村北蜿纵,在凤凰湾汇注嘉陵江。凤凰湾是嘉陵江右岸(下游-南向)的一处凹岸,随着汉初村河溪来汇,待汛期时节水流量很大,支流涌灌与干流侵蚀,两者聚集发挥,共同对河岸造成冲刷,并导致部分岸堤塌陷,使得凹岸面积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湖状河湾。而凤凰湾根据地形与水流特征,又称“大溪口”。
汉初村胡家坝居民点,稻田早已提水蓄灌,静待播散种子。
位于胡家坝的“汉初县遗址”,地处嘉陵江右岸(下游-南向)三级台地上。针对城址的大规模考古工作已经结束。就留下了这块文物保护牌,标识地点名称,为探寻带来指向。清代地理文献《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九.四川重庆府》(顾祖禹 编撰)载称:汉初废县,(合)州西北百九十里。汉垫江县地,萧齐置汉初县,属宕渠郡。梁置新兴郡治焉,西魏改郡曰清居。隋郡废,县属合州。唐仍曰汉初县,宋因之,皆属合州。宝祐中兵乱县废。志云:州南五里有巴子故城。东北又有什邡侯城,相传汉初雍齿尝筑城于此。
雍齿(?-公元前192年),秦末汉初人士。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原为沛县豪族。公元前209年,刘邦反秦,雍齿随从。但雍齿素来轻视刘邦,在刘邦领兵外出的时候,雍齿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国相周巿,刘邦大怒,回兵攻打丰邑没攻下,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收编砀县兵马再次攻打丰邑,又没打下。最后向项梁借兵,第三次攻打丰邑,最终把雍齿打跑。 后来雍齿从属赵国,再降刘邦。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恩赏功臣,大封列侯,听说有人不服,天天发牢骚,于是问计于张良,张良说陛下最恨谁就厚赏谁,这样让所有人都有得赏的希望。刘邦因此封雍齿为什邡侯。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雍齿去世,谥号肃侯。
根据1979年重庆博物馆和南充地区文化局考古调查,发现此处有连成大片的文化层,长约千余米。遗址有城墙残迹、下水道、唐代莲瓣纹瓦当、简瓦等,板瓦瓦片堆积甚厚。掘土1米以下,有屋基条石、磉磴和整齐的街道石板等遗址⑩。2000年“汉初县遗址”被列入广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考古遗迹目前都已清理完善。
汉初县遗址局部实景图,红圈位置是文保牌。因汉朝(西汉)初年雍齿曾在这里始筑修城,待南朝萧齐政权设县,就以“汉初”定称专名。《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载曰:“(益)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领夷、齐诸郡如左:巴、涪陵二郡,见巴州……西宕渠郡,(领)宕渠、宣汉、汉初、东关”。
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定远县.碑目》(点校版259页)云:“唐赵应龙冢,在旧汉初县上,有一坊,左右画彩凤,大书雍侯之居。开元乙卯季秋十九日立”。此段文字为雍齿于此地筑修城池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佐证。另外,南宋诗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曾赋诗《嘉陵过合州汉初县下》:井径东川县,山河古合州。木根拿断岸,急雨沸中流。关下嘉陵水,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这也是对汉初县少有的诗文记载。
汉初县遗址点的油菜花海,遗址靠近嘉陵江畔,符合古代筑城与建制的选择标准。
1986年版《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蒲孝荣 主编)一书中对“汉初县”的简要记述。南齐置县,隶属东宕渠(僚)郡,治所中的西关公社即今武胜县烈面镇汉初村。“僚郡”为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在辖境民族聚居区域所设置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机构。当时南方设有“越巂僚郡、宕渠僚郡、始平僚郡、沈黎僚郡、甘松僚郡”等等。朝廷授予当地民族首领相关称号,让其仍按旧俗管理原来辖区,不打乱这些地区原有的社会组织,也不干预各内部事务,利用俚僚首领对这些地区实行间接统治,为后来唐宋羁縻州(县)制打下基础⑪。宕渠设置“僚郡”,主要管理对象是当地土著——“賨人”。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2).南北朝时期图组.南朝齐.益州》对“汉初县”的标注,图中将汉初县标在了南充市区南边青居镇的位置。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改新兴郡为青居郡,领汉初、青居二县,青居郡治汉初县,汉初由普通县城跃升为郡治。而关于青居治所到底是青居镇(今属南充市高坪区),还是在汉初县遗址处,重庆、南充、广安的文史学者存在一定争议。但通过实地探勘结合考古佐证与史地背景分析,基本判定青居郡治初早期曾设于汉初县址,并有撰文说明⑫。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销青居郡与青居县,青居县并入汉初县。
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2).唐时期图组.山南西道.合州》对“汉初县”的标注。从隋代初年青居县并入到元代初年建制撤销,汉初历经了600多年的安定发展时期。
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新修武胜县志.卷首.地理》(孙国藩、张汝翼 编撰)对县境“汉初县”遗址的文字描述。文中提到的“傅家坝”即今烈面镇汉初村胡家坝居民点。
通往汉初村老码头的水泥道路,油菜花海点缀其间。嘉陵江曲流对岸山顶上是礼安场镇,因明代豪绅王礼安修筑防御性山寨而得名,原属岳池县,位置居东,与武胜(定远)县境内的西关寨隔河相望,亦称东关寨。1952年划归武胜县。图左貌似峡谷的地方为“东西关电站礼安船闸水道”。
汉初村老码头一带的田园风光,如若夏天稻穗旺盛、秋天收获耕耘之际,这里又会出现另一番别样风情。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武胜县分幅》对烈面公社与汉初县遗址(黄色圆圈.胡家坝)的信息标注,那会所属西关公社十大队。此外在烈面镇、礼安镇辖域内,有很多以“院子”为专名的聚落。早年移民入驻,屯居修房,逐步形成农家院舍,且通过地名载体,衍生指向传播,更具备了“建筑、姓氏、地形”三大特点。
文尾备注——
① ~③~④ 1986年《四川省武胜县地名录.烈面公社》第44-45页
② 国学迷网站.历史知识.巡栏(役)词条
⑤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烈面镇 词条
⑥ 现代艺术(百家文艺网)公众号:《关于武胜烈面淳风诗歌现象》尹才干 2017年2月8日
⑦ 重庆考古公众号:《既察经贸 亦观乡土——1903年德国驻宜昌领事巴蜀纪行(上)》 张真飞 2025年2月18日
⑧ 四川省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国家水利风景区太极湖
⑨ 大话四川.武胜论坛:《昔日武胜"掌门人"口述:东西关电站建设始末》2008年11月24日
⑩ 1992年《武胜县志.文化志.文物.古遗址.汉初古城遗址》 第564页
⑪ 高文德主编:1995年《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第2454页
⑫ 广安在线:《探寻新兴郡 广安行政建置历史重大发现始末》 钟再原 2016年4月10日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