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个体想要有所突破和发展,有哪些认知和动作,值得重视?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967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这篇文章写在周末,不聊什么宏观话题,也没有什么复杂艰涩的数据分析内容,换换风格,和大家交心聊聊个人对于当下国内经济的几点理解和策略观点。

中国经济2025年的开局,完全可以说的上是可圈可点,甚至充满想象力,一点都不过分。

一系列宏观维度的突破和亮眼表现,让很多人对2025年国内经济的预期,被抬升了不少: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和全面开花,从舆论环境中和各路热议中,让很多人感受到中国的国运真的来了。

春节期间一部哪吒2,跑出了超百亿人民币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这毫无疑问,给长期饱受诟病的“国内消费疲软,内需不足”,注入了一针现实的强心剂。

资本市场维度的表现,更是亮眼:在DEEPSEEK,春晚机器人,还有民营企业座谈会多重热度的加持之下,国内和港股的科技股出现持续暴涨,拉动整个大盘稳定向上。

这种行情,在大A,绝对属于稀罕,难得一见的表现了。

这样一系列的氛围和动向背景下,毫无疑问,对于国内经济环境的信心和预期的拉动和鼓励,是很好的。

但是,对于现实中的个体,行业,公司而言,再宏大的叙事,也必然需要落到实地,冷静下来。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国内,包括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趋势几个关键判断的讨论和梳理作为切入点,结合国内现实情况,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站在个体的角度,和大家聊几个个人认为的优势策略和关键选择。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国内繁荣开局背后的几点冷思考:当下中国国内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没有任何泼冷水的意思,而是从务实理性的角度来看,虽然2025年中国国内经济释放了一系列积极繁荣的信号,但是对应到现实,温度的传递,可能还没有那么立竿见影才是人间真实。

当然,经济体感这个东西,位置不同,行业不同,可能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就从经济浪潮中离水最近的民营企业,特别是直接关联衣食住行的经营群体的角度来看,其实2025年年后的国内经济,要谈繁荣,可能还为时过早。

当下国内很多传统行业,其实还是一片哀嚎的亲口光,过往很赚钱的那批人,现在都亏钱。

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前,还想着用老经验和方法去赚新钱,这也是越做越难的原因。

不谈什么宏观数据,只从体感和逻辑出发,说到底,当下国内经济环境依然低迷,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产能过剩,东西卖不出去钱不流通,然后消费力下降,大家都不出来吃饭消费娱乐,这经济就陷入了一个现实的僵局。

往深了说以前大家太匮乏了啥都没有,这快速发展二十年从匮乏到过剩,这个问题大家以前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怎么解决,完全没有经验。

所有很多老板和经营者就很迷茫,也很慌,不知道怎么办。

宏观来说,出海、对外贸易、一带一路、产业升级、美丽新农村,甚至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过剩问题。

微观来看,销售、流量、个人ip、短视频、直播,也是在解决过剩问题。

这当然很难,但历史的发展经历来看,每个阶段都难,这就是所有人,包括中国这个国家想要蜕变必须经历的痛苦过程。

另外,从经济主线来看,2025年对于国内很多城市和地区而言,是开展“化债”工作的启动关键年份。

关于化债这个话题,以及这个名词背后的逻辑和关键本质,本号已经写过好几篇文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这里就不赘述。

化债的本质不是还债,而是时间换空间,

但是任何的交换,都需要成本,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成本还是最终要摊到所有普通人头上的。

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并不重要,本质就是这样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是不是?

当化债成为经济主线的时候,那么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和老百姓而言,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成本就注定会增加。

最后一点,那就是还有大国博弈对中国创造增量财富最关键的外贸,2025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2025年,从国家的角度,肯定是调控头寸,做足缓冲,对内在外贸不确定性没有落地以前,是不具备放开货币刺激和放水的条件的。

增量到存量,再到缩量的经济现实,还将贯穿2025年。


这没有丝毫的悲观和负面,完全就是从务实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经济现实进行的讨论而已。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趋势讨论:从全球到中国,有哪些影响个体发展和发财的趋势,需要建立认知?


年后接触了一些企业家和资方,参与了一些闭门会议,其实是有很多共识观点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的:

作为经济环境中的头部玩家们,其实整体思路很简单,基本对于国内经济的趋势判断,都认同未来伴随着老龄化和生育率下滑,未来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总需求,大概率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但是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迭代,还有海外各个国家都在建设在岸产能,全球各国整体供给却在持续增多。

观察供需的天平两头,供给这端越来越重,意味着在大多数传统行业基本上很难找到肉眼可见的赚钱机会了。

类似于京东杀入外卖市场,发力去争夺原本美团和饿了么长期垄断和寡头经营的外卖市场份额这样的事,其实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

存量环境和时代,是一个争抢和艰难的阶段。

这样的环境,别说普通人,就连很多富二代,甚至富一代,想要在卷的飞起的红海市场里面进行创业投资获得成功,概率是非常低的。

伴随着总需求的收缩,全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但是后面十来年时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又很多。这就导致需要就业的年轻人数量,远大于优质岗位的供给数量,所以稍微优质就业岗位的门槛也会不断提高。

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现象就是,多数年轻人都不得不被动的去卷学历,来匹配这些为数不多的优质就业岗位。

原因是优质岗位供给不那么充分,但是需要岗位的年轻人数量还在持续增多。

供需关系决定最终的价格,也导致未来很多岗位的收入水平没办法继续提高。

考公考编火热,无数人头削尖了都要往国企国资单位里面挤,就是最现实的经济信号。

或许会有人认为需要在分配层面出手,能说这样的话,包括有这种期待的人,其实都是不成熟的幻想派。

别说中国,人类历史上,涉及重构社会财富分配,哪一次能在和平状态下顺利实现?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切 格瓦拉

当然,有些东西,不能说的太直白,有幻想有期待的人,大可以慢慢等待就是了。

存量时代不可怕,也不可能永远都是存量状态,但是看懂,看清这个存量环境的本质,至关重要,因为,对于当下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如何在存量时代持续稳定的生存下去,才是第一要务。

短期来看,存量经济的环境还会延续,中长期,对于中国这个国家来说,还是值得坚定看好看多的。

毕竟,在中国,资本是不能当家作主的。

所以,不管是曾经的小农经济地主思维,还是近现代西方资本人格化的代表群体,其实都是国内经济环境中核心头部的玩家,对于当下国内的经济规则环境就很纠结。

在新的平衡和主线没有出现以前,因为这些头部玩家的收缩,导致的压力,也是无法避免的。

这里说的有点深了,值得大家花点时间仔细体会一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策略观点:普通人,有哪些重要的策略,能帮助穿越周期,获得发展?


那么到这个环节,就从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角度出发,分享几点个人对于接下来在国内经济环境中值得重视的决策思维和行动策略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就好:

1,首先的首先,想要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就一定要主动远离“财富内耗”。

职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感情内耗没必要多说,都是低层次的耗损,但是内耗这个东西,其实最大的威胁,是在经济维度。

伦巴第国际保险公司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欧洲足坛,退役五年的足球运动员中,有40%都有遭受贫困的风险。而在英国,职业足球运动员退役五年后返贫的比例为60%。在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退役后返贫的比例甚至高达78%。

有一份统计,美国NBA球员在退役后有60%的人都经历了破产。

原因是什么?

除了不善理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花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去照顾身边无数的穷鬼朋友和亲戚。

例子太多,不需要找来给大家看了吧?

国内很多人很看重孝顺、友情、面子,在自己的事业还没有完全站住脚、钱还没有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时,就开始大量补贴给家人或者朋友,这固然是一种人生选择。

但是,这种选择,对应的是毫无意义,无法持续,并且不具备任何回报价值的亏损模型。

斗米恩,升米仇的故事,还少么?

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财富管理上,也是如此,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不要成为社会的负担,然后再考虑去帮助其他人。

2,远离焦虑贩卖套路包装之下的无效学习和低价值学习。

2025年的DEEPSEEK,包括2024年的CHATGPT,在中国国内,可算是互联网营销的一个照妖镜。

一个李一舟,一个李尚龙,经典代表人物和案例了。

当然,类似的生意和内容,还有套路,实在太多太多。

各种证书和学历,好歹是筛选的门槛,各种兴趣爱好,好歹提供情绪价值。

从一帮贩卖焦虑的营销玩家手中,买来的知识,能有什么现实经济价值和回报意义?

难道在这些所谓的大V发布的内容下留言“老铁666”,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钱包的充实?

哈哈哈哈……

都2025年了,还要被这种贩卖焦虑的套路给吸引,去花钱买些没有用内容,那真的劝不了。

3,存量时代,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投资机会,风口,还有具备赚钱效应确定性的资产的。

所以,这个阶段和环境中,有一点钱,尽量往自己能掌控,能看懂,能参与,能把握确定性的方向去尝试。

说句实话,当一个人的积蓄不到年收入的四五倍时,投资好一点,差一点,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但有些人对投资的兴趣是很大的,而且什么投资产品都感兴趣,不仅玩股票、理财,还会想着买第二套房产。

这么做不仅会占用他们原本不算多的资金,而且往往极大地消耗人的精力和时间,最后或许会在疲于奔命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不否认有一夜暴富的案例和代表,但是全世界其实都一样,一夜暴富的人,基本上没有守住财的能力,结果都不会很好。

而存量时代,一夜暴富,高额收益,往往成为了很多骗局和套路最重要的诱饵。

4,存量时代,一定要懂得“熟人生处生人熟处”的道理。

说个扎心观点:如果一个人死守在没价值的熟人圈里,一辈子都难富起来。

穷人没钱,没方向,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老想着靠朋友、父母、亲戚、同学这些人。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没有利益交换,没有血脉裙带基础,但是非常常见的熟人社交,是无效,甚至是浪费的社交。

熟人之间复杂得很,他们心里未必希望你混得太好,更别提从他们口袋里掏钱了。

远离酒桌吹牛,才是男人成熟的标志。

5,警惕短期的行情风口吸引力,远离浮躁狂躁,急功近利的观点和群体,至关重要。

2025年开年以来国内股市涨的不错,我也写了文章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一个留言很有代表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图片来源:本人文章留言

客观来说,这还算比较理性客气,讲究礼貌的观点回复了,这里给这位读者点个赞。

但是其他的留言,不客气,甚至粗鲁的就很多了。

上行的阶段,永远是提示风险,讲究理性的观点最珍贵,但是也永远被嫌弃。

下行的阶段,唱多的声音有什么市场呢?

国内股市春节假期行情好,没有任何争议,但是这才好几天?

如果中国的股市能持续走出按年计算的稳健向上行情,上市公司不是为了收割和圈钱,然后市场定位转向注重投资者权益,那么这种情况之下,去谈理性和风险,那就是我不识相,不懂事了。

举这个例子,还是一个善意的提醒,特别是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面对诱惑,一定要先看清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就和2021年那一波被深圳房价短期暴涨吸引进场的炒房群体和资金一样,这都2025年,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他们过的好不好就行了。

对于股市也是一样,这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给大家参考一下:

如果中国这轮科技牛能持续向上,别说一年,只要6个连续保持稳定坚挺的涨势,那么说明趋势确定,也不用懊恼错过,后续国内股市的赚钱效应就很值得期待了。

如果3个月都没撑到,就是几根大阴线,甚至跌破起点,那么,不就是一样的剧本?

还是那句话,每次喊着“这次不一样”进场想要大干一场的人,每一次都是被大干一场丢盔卸甲的人。

提醒风险,分析本质,不空不多,不吹不黑,能帮一个,算一个。

看不惯的那些人,祝你们在股市赚钱顺利,千万不要未来被套牢以后再理解我写的内容是什么意思。我又不推荐股票,不拉群,是不是?

退一万步说,真的趋势性利好和赚钱效应,其实是不怕质疑和讨论的。

只有骗局和韭菜盘,还有收割局,有一个算一个,都很在意舆论和形象的。


大概就说这么几点,基于现实,基于普通人的站位和利益角度,和大家在周末进行一次深度交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存量   中国   认知   个体   角度   重视   观点   现实   趋势   动作   环境   内容   国内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