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黄灯光洒落的小厨房里,老李和老伴正在忙着炖一锅排骨玉米汤。厨房溢出一股熟悉的香气,那只黑乎乎的老砂锅,是他们用了十几年的“传家宝”。“这锅汤用砂锅炖出来,就是香!”老李边说边乐呵着。
不曾想,近来一条新闻在小区微信群炸开了锅:“有记者曝光,家里常用的砂锅,竟可能是健康的隐形杀手,用它煲汤其实是在给全家喝‘毒汤’!”
这让不少邻居心里咯噔一下。眼前的这锅熟悉好汤,会不会正暗藏着健康危机?难怪有网友调侃,“又一个‘舌尖上的陷阱’,家里的老砂锅,你还放心用吗?”
很多人这才意识到,那些表面看似“怀旧养生”的砂锅,真的安全吗?家里的砂锅,是温暖的守护神,还是不知不觉中的健康隐患?
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这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开“毒砂锅”的真相。你以为的安全,或许正是健康的盲区。
不少中老年人偏爱用老砂锅炖汤。不仅因为砂锅保温好、煲出来的汤鲜香浓郁,更因为“老物件”承载着家族的温情与回忆。
但近年多地疾控、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媒体调查均指出:市面上存在一批劣质砂锅,尤其是所谓自制、无厂名厂址或来历不明的小作坊产品。
因生产工艺粗糙、原料成分不明,极易超标添加铅、镉等重金属,上釉过程中还可能使用重金属颜料,典型表现为黑色、彩釉层或老旧脱落的砂锅。
国家有关部门反复抽检显示,三无砂锅重金属析出量可能超国家标准3-10倍。
在放置酸性食材(如醋、番茄)和高温长时间熬煮条件下,砂锅中铅、镉等有害金属迁移进煲汤,长期食用可致肝肾损伤、神经系统异常、贫血等问题。
可怕的是,这些毒素积累缓慢且无明显早期症状,很多人多年不知不觉,直到出现慢性乏力、贫血、胃口差、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才发现肝肾功能已被悄悄侵蚀。
尤其是儿童,更易受到铅镉积聚伤害,影响智力发育和免疫力。
另有行业内部人士披露,自称“匠心制作、祖传工艺”的所谓老砂锅,如果烧制温度低、釉层不牢固、原料里非法添加重金属氧化物,安全风险极高。
记者多地街头随机抽查,部分小摊贩的黑砂锅和无标识小厂家产品,铅含量超标甚至高达国家标准8-10倍!
有些用户仅凭“看上去厚重、手感好”选锅,实际上正中了“毒砂锅”圈套。无正规标识、表面粗糙发黑、有掉色、异味或釉面脱落的锅具极为危险。
日常误区还包括:认“进口老砂锅”“手工制品”抗氧化好、能补元素,这些说法均无科学依据,反而存在极大风险。
此外,许多家庭仍习惯用裂痕、掉釉、爆口的砂锅继续煮汤,殊不知每一处肉眼难以察觉的破损,都是有害重金属释放的“漏洞”。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疾控中心调查数据,家庭“黑砂锅”用户中,约有12.8%存在中重度铅暴露风险,其中三无和破旧产品占比高达7成。
官方评估提示,10年以上旧砂锅,重金属析出风控值为新锅的3-5倍。所以,看似无害的日常习惯,实则可能把健康“煲”进了危险的深渊。
权威专家建议:优先选购正规品牌的食品级砂锅,具备生产许可证、“食品接触材料合格”认证,厂名厂址完整;优质砂锅烧制温度高、材质致密、釉面细腻自然、无异味或异常掉色。莫贪便宜、不买“路边摊”或者无标识老黑锅。
家中若已有砂锅,第一步就是仔细检查外观:釉面要无裂痕、不掉渣无异味。发现破损、掉釉则立即弃用,切勿心存侥幸。
遇到家人“传家宝”情结,要“牢记健康第一,放下怀旧包袱”。儿童家庭建议只用不锈钢、陶瓷或玻璃锅煲汤,降低重金属接触风险。
日常使用砂锅时,避免煮酸性食材(如醋、番茄等)过长时间,因为酸性环境和高温更容易加速有毒金属溶出。不宜用钢丝球猛刷,更不能用尖锐工具刮洗,以防釉层损伤。
实际上,厨房器具有“寿命”,任何砂锅不宜用一辈子。只要发现异样便要及时更换。
完全不使用砂锅同样没必要,但学会甄别和规范使用,是对家人健康的最优守护。注意多材质轮换,平衡营养、减少慢性隐患。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陶瓷及砂锅器皿重金属析出标准解读》
《家庭健康用锅指南》2022版
中国疾控中心《老百姓厨房重金属暴露调研报告》
中华预防医学会《厨房常用品安全风险与健康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库:砂锅煲汤有风险吗?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