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地时间11月20号,OpenAI和富士康官宣合作了,这事儿在AI圈和制造圈都炸开了锅。
两家企业要一起搞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硬件的设计,还得为美国本土制造做准备。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只是富士康随便蹭蹭AI的热度,毕竟这年头不少企业都爱往AI赛道凑,但后来发现,人家这步棋走得还挺实在。

OpenAI会把AI行业硬件需求的洞察分享给富士康,这些信息能帮富士康优化美国工厂的硬件设计。
这份初步协议里没提采购的事儿,但OpenAI能优先评估产品,还能留着后续采购的选择权。
本来想觉得这合作也就局限在硬件设计上,但后来发现,双方的核心任务其实有三个:设计多代数据中心硬件、简化美国AI供应链、在当地造数据中心核心组件。
富士康和OpenAI会一起设计多代AI数据中心机柜,还得优化机柜架构,让这些机柜能在美国多地生产。

同时,采购渠道也会拓宽,会纳入更多本土的芯片组供应商,本地化测试和组装的规模也会扩大。
富士康要在美国生产的可不只是简单配件,布线、网络、冷却还有供电系统这些关键设备都包含在内,这些设备能帮着快速搭建高性能计算的基础设施。
就在和OpenAI合作的同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还和Intrinsic在美国成立了合资公司,要建AI机器人工厂。
Intrinsic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企业,专做机器人软件和AI。

双方会把Intrinsic的AI平台和鸿海的制造平台整合起来,开发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先从组装、检测、机器维护这些场景入手。
对比纯做AI算法的企业,富士康这种把AI和实体制造结合的路子,落地性确实强不少,毕竟制造是它的老本行。
光有合作还不够,业绩才是最硬的底气。
富士康旗下的工业富联刚发了2025年三季报,单季营收两千四百多亿,净利润第一次突破百亿,增长幅度都不算小。

前三季度的营收也有六千多亿,AI服务器及云服务产品的营收占比达到了四成多,连续两个季度超过消费电子,成了最大的业务板块。
截至9月底,AI服务器营收累计突破了1万亿新台币。
我翻了翻行业数据,全球AI服务器市场今年确实在涨,而富士康的消费电子业务却没那么亮眼。
如此看来,富士康把重心往AI上挪,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消费电子市场竞争越来越卷,增长空间也见顶了,AI业务的爆发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很显然,富士康靠AI服务器这块业务,实实在在吃到了行业红利,不再只靠代工消费电子过日子。
现在AI行业里有不少人在说“AI泡沫论”,觉得市场炒作太厉害,估值和实际价值对不上。
英伟达的黄仁勋前两天就反驳了这个说法,他觉得AI生态一直在扩张,不管是基础模型还是初创公司,都在往更多行业和国家渗透。

桥水基金的瑞・达利欧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承认AI领域有泡沫,但觉得投资者没必要马上退出,泡沫不会因为某一家公司业绩好坏就破裂。
搞不清那些纯靠概念炒作的AI企业未来会咋样,但富士康的情况不一样。
它的AI布局都扎根在实体制造上,不管是数据中心硬件生产,还是AI机器人工厂建设,都是能落地、能产生实际收益的业务。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那些只靠讲故事的AI公司,而富士康靠着制造底子,把AI技术落到了具体的生产环节里。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能让它在AI行业的波动中更稳一些,也能真正把业绩做出来,而不是只停留在估值层面。
富士康这两年一直在深化AI领域的布局,从和海外企业的合作,到自身业绩的突破,能看出来它是真的想借着AI实现业务转型。
从代工大厂往AI智造企业转型,这条路不好走,但富士康手里有制造的底牌,还有实打实的业绩支撑。

更何况,全球AI产业还在上升期,富士康把硬件制造和AI技术结合起来,既避开了纯概念炒作的风险,又能抓住行业增长的机会。
未来它能不能在AI供应链里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从目前的动作和业绩来看,它已经找对了自己的方向,把AI这条新增长曲线稳稳锚住了。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