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凭借坚韧与智慧一步步走向权力核心;他曾是副国级领导人,却在退休后回归农田,过上了最朴素的生活。他就是毛致用——一位从湖南岳阳乡间走出的改革先锋,一位用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承诺的共产主义战士。
毛致用
1929年11月,毛致用出生在湖南岳阳的一个农民家庭。那个年代,中国正深陷战乱与贫困,而他的家乡更是山多地少,百姓常年为温饱发愁。
幼年的毛致用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在私塾和高小断断续续读书。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
青年时期,他主动接触进步思想,1951年参加工作,从岳阳县三区区公所的财粮助理起步,逐步展现出过人的实干能力。
“能写会算”是毛致用早期脱颖而出的关键。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像他这样有文化、肯吃苦的年轻人,很快被组织看中。
1953年,他调任中共岳阳县委组织部干事,随后又担任区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复杂与艰辛。他曾在回忆中提到:“群众盼的是吃饱饭、穿暖衣,干部就得把心思用在这些实处。”
1960年,毛致用升任岳阳县委书记。彼时正值困难时期,全国粮食紧缺,农村经济濒临崩溃。他没有空谈口号,而是带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推广“山上种树、田埂种豆、水田插秧、旱地植棉”的立体农业模式。
这一套因地制宜的举措,让岳阳县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成为全省农业战线的标杆。毛泽东主席甚至亲自关注过岳阳的经验,称其为“人定胜天的典范”。
然而,政治风浪总是突如其来。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毛致用因“走资派”嫌疑遭到冲击,被迫离开岗位。即便如此,他始终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从未动摇对党的忠诚。
1971年,他重新复出,担任常德地委副书记,随后进入湖南省委工作。1973年,44岁的他升任湖南省委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级领导之一。
1977年6月,毛致用接替华国锋,正式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这一年,他48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没有选择稳妥的“等靠要”,而是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他提出“把湖南建成社会主义工业省”的目标,率先在全国推行社队企业发展计划。从1978年起,湖南的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后来乡镇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国企改革领域,毛致用同样展现了魄力。他推动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制,让湖南的军工企业和轻纺工业焕发生机。同时,他敏锐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多次带队赴广东考察学习,促成湘粤两省的经济协作。
1988年,他亲自调研湘南地区,提出“以开放对开放,以开放促开发”的策略,将郴州、零陵、衡阳三地设为全省改革开放试验区。这些举措使湖南在中部省份中脱颖而出,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毛致用极少坐在办公室里拍板,而是坚持“一线工作法”。有干部回忆,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裤脚沾满泥土,和农民同吃同住。他常说:“政策好不好,得看老百姓是不是笑了。”这种接地气的风采,让他在群众中德高望重。
1988年,毛致用调任江西省委书记。此时的江西,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基础薄弱。他迅速调整思路,提出“立足农业优势,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并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他的带领下,江西连续六年经济增速领跑全国,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对南昌的面貌焕然一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8年,毛致用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进入中央决策层。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简朴作风。有人见过他拎着粪桶浇菜,有人见他穿着旧皮鞋下乡调研。他用行动诠释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
2019年3月4日,毛致用因病逝世,享年90岁。令人动容的是,他退休后选择回到岳阳老家,过起了真正的农民生活。他住在一间简陋的屋舍里,屋前种着蔬菜,屋后是自家承包的稻田。
邻居们说:“毛书记种地比我们还利索,插秧、施肥、收割样样精通。”有人质疑他“作秀”,他却淡然回应:“我本就是农民的儿子,回乡是理所当然的事。”
毛致用曾在自述中写道:“我的根在农村,我的魂在田野。离开了土地,就像鱼离开了水。”他的回归,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对“初心”的坚守。在浮躁的政坛中,他用一生证明:权力可以服务人民,但不能异化为炫耀的资本。
毛致用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因“铁腕改革”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有人质疑他的“立体农业”模式是“瞎折腾”。但他的每一步探索都经得起检验。如今,岳阳的毛田区仍保留着“学大寨、赶毛田”的标语,当地农民说:“没有当年那套办法,哪来今天的丰收?”
对于毛致用的晚年,有人感叹:“堂堂副国级干部,退休回乡种地,这才是真境界!”也有人不解:“为什么不在城市安享晚年?”对此,他的老部下叶学龄曾解释:“毛书记心里装着农民,他觉得只有回到土地,才能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的苦乐。”
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毛致用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他用一生诠释了“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不是负担,而是发展的根基;农业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潜力无限的产业;农村不是城市的对立面,而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他的实践表明,只有尊重规律、贴近民生,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毛致用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在闪光。他从田间地头出发,最终回归土地,用一生书写了一位共产党人的赤诚与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忘;无论职位多高,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如今,岳阳的稻田依然绿意盎然,铁山水库的波光映照着岁月的痕迹。而一位老人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
信息来源:
毛致用同志生平
2019-03-10 05:42·人民网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