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降低,人体血管收缩,顺应性变差,容易引发卒中。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卒中中心医疗总监、神经内科主任吴向斌解释到:“进入秋冬季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以减少大脑过度充血,但过度收缩反而发生大脑缺血缺氧;另一种情况是,血压过高未能及时调节,直接危害就是血管破裂,发生致命的脑出血。此外,中老年人器官逐渐老化,动脉硬化,往往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因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入侵而间接影响大脑诱发卒中,因此生活中要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年轻人不可掉以轻心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失去相应的大脑功能。数据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2021年中国共有2634万例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卒中病例409万例。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吴向斌主任在查房中检查患者康复情况
吴向斌主任介绍到:“‘脑中风’常被认为是‘老年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从我们临床上来看,近年来‘脑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方面年轻人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偷走血管修复时间,让血管壁越来越脆,另外高油、高糖的饮食会催生‘血管垃圾’,堵塞血管,再加上久坐不动,血液流速变慢,就像河流流速慢了会淤积泥沙,容易形成血栓。因此,年轻人也不能忽视脑血管健康,不能对卒中掉以轻心。”
时间就是大脑,牢记“中风120”、快速识别中风
关于卒中救治,要牢记“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
人体脑细胞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极高,且无法自行储存能量和氧气。一旦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脑组织会迅速因缺血缺氧受损。每延误1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超过6小时,受损脑细胞可能无法逆转,导致永久性的功能丧失。
以缺血性卒中为例,其发生后的4.5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吴向斌主任进一步解释道:“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窄,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一旦发生卒中,需要尽快到最近的卒中中心和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等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作为普通公众,应该如何快速识别卒中?吴向斌主任表示:“‘中风120’口诀是一种适用于国内迅速识别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两只手臂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若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种,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应该尽快拨打120寻求帮助。”

在与120急救人员沟通时,应保持冷静,尽量不要说方言,讲清楚情况及发生时间、患者所处详细地址,在得到调度员提示可挂断电话后,后续应保持电话畅通。
应对卒中发病增长,防重于治
应对当前卒中发病逐年增长的态势,吴向斌主任认为,防重于治。根据《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脑血管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超重肥胖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能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针对卒中的高危人群,吴向斌主任建议:“高危人群日常应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及加工食品的摄入。同时建议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快步走或间歇性有氧运动是目前科学研究证实对预防卒中有显著效果的运动方式;另外每日保障充足的睡眠,对调节内分泌平衡、维护心脑血管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