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镜尧:一门忠烈,佛山抗战英烈的铁血精神 | 缅怀佛山抗战人物

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的“烽火育才 弦歌不辍——粤港澳抗战迁徙办学档案史料展”中,佛山顺德高村人、省立仲元中学校长梁镜尧的事迹,是一段师生浴血抗争、家国同守的壮烈史诗。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于民族危亡之际率师生与日寇死战,父子同殉国;其家人与后辈则以坚韧续写精神华章,让这份红色记忆跨越近百年依旧滚烫。

从书生到志士:风骨早铸,家国藏心

梁镜尧,字景唐,1899年生于澳门,祖籍顺德高村。三岁随父北上,九岁返澳师从名儒陈子褒,与“岭南第一才女”冼玉清同门,深受“后汉气节、宋明义理”浸润。191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与周恩来同为武术家韩慕侠的弟子,练出一身武艺与胆识;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后,更以行动践行热血——1923年元宵节反军阀游行中负伤,在“婚姻与爱情观念”大论战中写下四千字长文,直言“爱不只是男女之爱,更有国家民族之爱”,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1925年北大毕业后,梁镜尧的“清廉”与“勇毅”初露锋芒。任广州市公安局秘书时,他“夙夜在公,无敢以私进者”,离职时竟“无余粮”;1937年任广州纺织厂总务课长期间,日军逼近,他眉间、颈部被炸弹碎片划伤仍坚守,日夜指挥工人疏散、亲任临时看护救伤员。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为防设备资敌,他冒险埋炸药,后乔装老农辗转四十余天避走香港,每一步选择都刻着家国责任。

以校为营,以身为盾:粤北烽火中的生死抉择

1940年,梁镜尧出任仲元中学第四任校长,兼任第七战区上校参议,日常身着草绿色军服、佩戴上校领章。任内他事无巨细、严格治校:仲元中学学风为曲江之冠,初中实行童军管理,高中推行军事管理,尽显“严治与躬行”的教育者本色。

顺德人梁镜尧。

《韶关市教育志》记载,1944年秋后,日军兵临粤北,局势危急,上级下令停课疏散。梁镜尧先护送公物及教职员家属至仁化县南头乡,本可随队撤离的他,却选择留下——要守护不愿离校、或因家在沦陷区无法归去的师生,还带着妻儿一同坚守。1945年1月22日,他主动向韶关城防司令部请战:“愿率师生加入城防,与城共存亡!”

次日,日军逼近,梁镜尧进城请示应变事宜,却发现上级机关早已人去楼空。绝境中,他对学生立誓:“倘果有变,我当作总指挥官,领诸君至莲花山作殊死战。盖我辈为读书明大义之人,何可作无意义之逃遁,必抵抗乃有意义!抗而不敌,其逃,乃为有意义之逃。若弃甲曳兵,望风先遁,此岂大丈夫之所为哉!”凛然大义,动人心魄。

1月24日凌晨,日军突袭。梁镜尧组织军训生护校队还击,指挥师生掩护妇孺撤退。17岁长子梁铁中机枪殉难,他强忍悲痛继续指挥,直至身中数枪倒地。日寇逼他下令缴械,他怒目圆睁、一言不发,最终遭枪杀。此次战斗中,教员梁冠秋、学生郑焕熹、张国桢等共七人一同殉国,学生雷立家被俘后不屈,惨死于曲江桥头。

由冼玉清所写的《纪烈士梁镜尧事》刊于《广东教育》1947年第2卷第2期。

梁镜尧殉国后,事迹传遍全国。《新华日报》以《一校忠烈》为题表彰。同门师姐冼玉清挥泪写下挽诗:“赤手撑持无斧柯,头颅如许奈伊何。干城竟属书生事,哭尔宁如哭国多!”

1986年,民政部为梁镜尧、梁铁父子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一同获认定的,还有在战斗中被刺伤脊椎、终身瘫痪的幼子梁元博。

新中国成立后,梁元博在家人支持下自学外语与科技知识,1959年进入南海海洋研究所,翻译三本国际地质学权威著作,成为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他以自身经历照亮他人。香港大学教授宗永强年少时曾是“猪肉佬”,梁元博每周三次为他辅导外语,助其完成学业。宗永强感慨:“梁老师的奋斗比我艰难太多倍,他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导师。”

如今,梁镜尧的故事载入地方文史。从莲花山的血色战场到书桌前的知识传承,这位佛山英烈用生命诠释“读书明大义”;而他的家人与后辈,则以坚韧与奉献,让这份“家国大义”跨越时空,成为激励湾区儿女的丰碑。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资料图片由广州市档案馆提供

感谢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给予支持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联合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佛山   忠烈   英烈   精神   人物   广州市   大义   师生   粤北   日军   曲江   顺德   城防   佛山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