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霸王茶姬成最大赢家

凌晨三点的外卖App上,3块钱的牛肉饭和10块钱的奶茶还在闪着促销红点。

当低价补贴像龙卷风席卷餐饮圈,茶饮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隐秘的生存考验。

有人靠降价换来了订单暴增,却发现利润簿上一片惨淡;有人坚守品质不参战,财报数字反而逆势上扬,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警钟究竟在为谁而鸣?

外卖平台的补贴按钮一按下,整个茶饮行业都被卷进了疯狂循环。

去年夏天,某连锁品牌门店外排着长队,外卖员急得直跺脚,不是因为生意太好,而是订单太多导致配送瘫痪。

店员们忙着打包9.9元的奶茶,顾不上检查封口是否漏液,顾客收到时奶茶洒了一半,价格是便宜了,可喝奶茶的心情全没了。

更要命的是,资本市场对这种“虚假繁荣”看得透彻。

去年上半年,多数上市茶饮品牌财报显示,虽然订单量涨了,但毛利率齐刷刷往下掉。

有品牌负责人私下苦笑:“卖一杯亏一块,全靠走量撑着,可补贴总有停的一天啊。”

这时候再看霸王茶姬的财报,简直像个“异类”。

2025年第二季度,他们总净收入33.319亿元,同比涨了10.2%,更关键的是毛利率达到53.9%,要知道,当时行业平均毛利率也就30%左右。

这才发现,当别的品牌在血拼价格时,他们压根没下场参战。

霸王茶姬不参战不是清高,而是算透了一笔账:茶叶和奶源都是农产品,供应链就像精密的钟表,一旦被价格战打乱节奏,后果不堪设想。

记得前几年有个品牌为了冲量猛囤水果,结果补贴一停,仓库里的芒果烂了大半,损失惨重。

他们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

2025年下半年,当同行还在为降价发愁时,霸王茶姬悄悄启动了原料升级计划。

跟中粮旗下的中茶公司合作,引入了六堡茶快速陈化工艺,光是茶叶供应就稳定了数百吨。

这种“笨功夫”带来的回报很实在:他们的“伯牙绝选”成了爆款,去年回归的“夏梦玫珑”刚上架就卖断货,小红书上全是求返场的评论。

他们玩起了“地域限定”。

在江苏推“万象碧螺”,在浙江出“风荷曲苑”,每个新品都带着当地非遗元素。

有次我在杭州店里看到,一个姑娘为了买限定款送的丝绸杯套,排了半小时队,这哪是买奶茶,分明是为文化买单。

后来才知道,他们注册会员数都破2亿了,70%多的订单都是老客户下的,这忠诚度够吓人吧?

外卖大战打得昏天暗地时,霸王茶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去年4月,他们在东南亚推了款“谷香焙茶”,结果马来西亚门店两周就卖断货,直接登上了当地茶饮销量榜榜首。

在新加坡跟大英图书馆联名推伯爵茶系列,活动期间单店日销量暴涨40%。

北美市场更夸张,洛杉矶首店开业当天卖了5000多杯,到现在每天还能卖1000杯。

他们找的负责人也挺有来头,像EmilyChang,以前是星巴克中国的市场官,现在帮着开拓北美业务。

这种本土化打法很奏效,马来西亚178家店都盈利了,印尼开业三天就拉了1.5万新会员。

这让我想起星巴克的故事。人家门店数量是对手的1.6倍,营收却是7.7倍,靠的就是品牌溢价。

现在霸王茶姬海外GMV涨了77.4%,全球7000多家店,这路子显然走对了。

张俊杰说得挺实在:“价格战能换来短期订单,但换不来长期品牌。”

现在回头看这场外卖大战,真有点像酒吧里的“摇铃请酒”。

刚开始大家都图便宜抢单,可等补贴一停,有多少人会记得你家奶茶什么味道?

反倒是那些没跟风降价的品牌,靠品质和口碑攒下了回头客。

说实话,茶饮行业走到现在,早过了靠低价冲量的阶段。

当消费者越来越懂行,对口感和文化越来越挑剔,真正的竞争早就转向了供应链、产品力和品牌价值。

就像霸王茶姬证明的那样:短期靠价格吸引眼球不难,难的是用长期主义搭建护城河。

这警钟啊,其实是在给所有想走捷径的品牌提个醒,别在狂欢里弄丢了真正该坚守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美食   外卖   赢家   霸王   大战   品牌   奶茶   订单   冲量   去年   马来西亚   北美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