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过,早晚的风里便多了几分清冽,蝉鸣渐弱,桂香欲来。可不少人却在季节交替时犯了难:白天热得穿短袖,夜里盖薄被还嫌凉;明明没吃错东西,却总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结;更有人被“秋乏”缠上,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反倒辗转难眠。
其实,秋天的健康密码,藏在“收”与“养”两个字里。顺应时节调整作息、饮食、习惯,才能把夏天耗散的元气慢慢补回来。
一、先调作息:别让“秋乏”变成“秋病”
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习惯了熬夜乘凉,天亮才睡。立秋后日照缩短,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人体也该跟着“收心”。中医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要像鸡一样,天刚亮就起身,入夜后早点安歇。
为什么要这样做?夏天人体出汗多、消耗大,秋天若还熬夜,就像给本就亏空的身体“开闸放水”,免疫力会悄悄下降。试着比夏天早睡1小时,早上天亮后别急着赖床,拉开窗帘让晨光照进房间——自然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帮你赶走“起床气”,白天也不容易犯困。
但要注意,初秋中午仍有暑气,午后打个15-20分钟的盹儿,比硬撑着工作更高效。只是别趴在桌上睡,以免压迫胸口影响呼吸,最好躺在床上盖条薄毯,护住腰腹别着凉。
二、再调饮食:“贴秋膘”前,先把脾胃叫醒
“立秋贴秋膘”的说法流传甚广,但今年夏天雨水多,不少人脾胃本就虚弱,突然大鱼大肉进补,反而会让消化功能“罢工”,出现腹胀、舌苔厚腻等问题。
真正的秋日饮食,该先“清”后“补”。初秋可以多吃些润肺生津的白色食物:比如雪梨带皮煮水,加几颗川贝母;银耳泡发后和百合、莲子同炖,不加糖也清甜;早餐喝碗山药小米粥,既能健脾,又不会给肠胃添负担。
等过了白露,天气更凉些,再慢慢增加温补食材:老鸭汤里放些当归、枸杞,既能滋阴又不燥热;牛肉炖萝卜,补气血还助消化。记住一个原则:秋天饮食要“少辛多酸”,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吃点山楂、葡萄等酸味水果,帮身体收敛肺气。
三、最后调习惯:躲过这3个“秋老虎陷阱”
初秋最“磨人”的,是白天的暑热和夜晚的寒凉交替出现,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
第一个陷阱是“露脐装+空调”:白天穿露脐装贪凉,晚上开空调睡觉不盖被,寒气很容易顺着肚脐钻进体内,引发腹泻、关节痛。建议早晚穿件薄外套,盖住腰腹;开空调时温度别低于26℃,最好在脚下垫个毯子。
第二个陷阱是“猛喝水”:秋天空气干燥,很多人觉得口干就拼命喝水,结果越喝越渴,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其实秋天的“干”,多是“阴虚”所致,不妨试试“少量多次”喝水,每次喝100-150毫升,也可以用麦冬、玉竹泡水喝,滋阴润燥的效果比白开水更好。
第三个陷阱是“久不动”:秋乏来袭,很多人懒得动,可越是不动,气血越容易瘀滞,免疫力也会下降。清晨或傍晚气温适宜时,去公园散散步、打打太极,让身体微微出汗,既能缓解秋乏,又能促进气血循环。只是别做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阳气。
秋日养生,说到底是顺应自然的“慢功夫”。就像路边的梧桐叶,不会一夜变黄,而是慢慢收敛水分,等待寒冬。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在这个季节里少一点贪凉、多一点从容,才能在秋高气爽中,养出最好的状态。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