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天一到,天气一冷,很多糖尿病人就开始犯难:吃多了怕血糖飙,吃少了又容易低血糖,稍微一不注意,血糖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专家李兰娟院士曾多次提醒:血糖管理是慢病控制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冬季,更要守好饮食防线。

今天这篇文章,帮你理清楚——冬天控糖,哪“五样”东西坚决不能碰?不是吓唬你,而是有理有据的科学建议。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一年四季都一样,其实不然。冬季气温低、身体代谢变慢、运动减少、饮食油腻,一不小心血糖就“开挂”了。
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冬季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风险比其他季节高出近30%,尤其是老年人、合并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者,更容易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这和冬天的几个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 吃得多,动得少:天气冷,人更爱吃,尤其喜欢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但活动量却减少,热量消耗不出去;
· 情绪波动大:冬季日照减少,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影响内分泌,间接导致血糖波动;
· 感冒频发:感染本身会升高血糖,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所以,这时候把控饮食,尤其是“拒绝高升糖食物”,是控糖的第一道防线。

1、不吃“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馒头、糕点
很多人都爱吃白米饭、白面条,尤其是热腾腾的馒头、年糕、糯米饭,冬天吃起来更香。但问题是,这些都是高升糖指数(GI)食物,吃了之后血糖飙升得非常快!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食物GI排行榜》中,白米饭的GI值高达83,馒头为88,而糯米制品甚至超过90。

这些精制碳水被快速吸收,会让血糖像“坐电梯”一样往上冲,对胰岛功能是巨大负担。
建议:主食选择全谷物、杂粮类,如燕麦、糙米、荞麦面,搭配蔬菜蛋白一起吃,控制升糖速度。
2、不吃“高糖水果”——榴莲、香蕉、葡萄干
水果虽好,但不是都适合糖友。冬季水果少,很多人会选择榴莲、香蕉、葡萄干等高糖水果,殊不知这是控糖的大敌。

榴莲每100克含糖量高达27g,香蕉也不遑多让,葡萄干则是浓缩糖分炸弹,GI高达75。
李兰娟院士指出,糖尿病患者吃水果要看“升糖指数+糖分含量”双重标准,不能光看“天然”两个字。
建议:选择猕猴桃、柚子、草莓、苹果等低糖水果,且每天不超过200克,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吃。

3、不吃“隐藏糖”——酱料、饮品、包装零食
你以为自己没吃糖?那你可能忽略了“隐藏糖”!
比如,一勺番茄酱含糖量可达4克,市售的酸奶、果汁、豆奶,动辄加了十几克糖;还有那些“无糖”饼干、“低脂”麦片,背后往往藏着大量果葡糖浆。

2022年国家疾控局发布的《中国居民减糖指南》明确指出:我国居民摄入的糖有60%以上来自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
建议:认真看配料表,避开“果葡糖浆”“蔗糖”“浓缩果汁”字样,选择原味、无糖、低GI食品。
4、不吃“高脂炖菜”——红烧肉、粉蒸肉、腊味
冬天少不了一锅炖,红烧肉、粉蒸肉、腊肉香味扑鼻,热量也直冲云霄。
这些菜脂肪含量高,吃进去不仅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加重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和反式脂肪。
建议:多用蒸、煮、炖、焯的方式做菜,肉类选择去皮鸡肉、鱼肉、瘦牛肉等,控制每餐肉量在50克以内。
5、不吃“夜宵”——再饿也要忍住!
冬天睡前总想吃点热的,很多人来一碗泡面、几片饼干,或者吃点炒饭暖暖胃,结果就是血糖整夜处于高位,胰岛素都喘不过气。

研究发现,晚餐或夜宵摄入热量越高,第二天早晨空腹血糖越高,而且还会影响睡眠和血管健康。
建议:晚餐不宜过晚不过饱,睡前4小时停止进食;实在饿了,可以喝点温牛奶、吃半个鸡蛋或几片黄瓜。
除了知道吃什么不能吃,怎么吃、吃多少、吃几顿也同样重要。

1、控总量:每日碳水不超过总热量的50%
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的主食量需控制在200~250克之间,分散在三餐中,避免一餐摄入过多。
2、控顺序:吃饭顺序调一调,血糖稳一整天
推荐“先菜后肉再主食”的吃饭顺序。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的吸收,帮助平稳血糖。
3、控时间:三餐定时,避免暴饮暴食
一日三餐定点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进食间隔过短,睡前不吃东西,保持胰岛素节律稳定。

4、控情绪:压力大也会让血糖飙升
精神紧张、压力大时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升高血糖。冬季更要注意情绪调节,保持心情平和。
除了饮食,生活方式管理同样重要。
1、每天运动30分钟
选择快走、太极、慢跑、骑车等中等强度运动,饭后1小时运动效果最佳。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糖波动。

2、定期监测血糖
冬季血糖波动大,建议每天至少监测一次空腹血糖,有条件的建议监测三次(空腹+餐后+睡前),做到心中有数。
3、每年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控糖效果的重要指标。控制在7%以下为理想状态。

李兰娟院士说:“血糖控制不是靠一顿饭、一瓶药,而是靠每天的点滴习惯。”
冬天虽冷,但只要守住“五不吃”,做好“四注意”,坚持“三件事”,血糖一定能稳稳地过冬天。
别等血糖高了才后悔,从今天起,吃对每一口,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发布数据,2024年
3. 《中国居民减糖指南》,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2年
4. 《食物升糖指数表》,中国营养学会
5.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15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