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个事情,有的时候我们来审视和评判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的发展状态,其实看其行业相关展会的发展和规模就能看出些端倪来的。我举个例子,请看下图。
这是在上个月举行的北京耳机展参展品牌展示墙,共有210个品牌直接参加展会。
再来看一下去年早些时候的耳机行业开年第一展2025上海国际耳机展,有将近260个国内外品牌直接参加展会。
而去年年底的第十届广州国际耳机展,更是有超过300个品牌直接参与。北上广这三地的耳机展是规模比较大的,其他城市虽然规模略小但是这些年也都稳定在200个品牌左右。而因为我基本上所有的展会都会在现场,对于各个品牌的横纵维度对比概念和印象也往往更加深刻。除了一部分有着比较长期发展历史的老资格音频品牌外,最近几年大家都有肉眼可见肉身可感的明显发觉新品牌越来越多。我这几年一直在强调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在便携HiFi领域,中国品牌中国产品占据了越来越主导的地位,也掌握了足够的话语权。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以往有些根深蒂固的外来和尚念经念的更好这种想法正在逐渐褪去其含金量。在这个角度上,我觉得从行业内人士到普通消费者,都应该更加开放的去看待和接受。开放的思想让我们能正视发展,也让我们能有效进步提高。
既然谈到开放的看待这个领域开放看待新品牌,那今天强叔说的这个品牌你还真的不要错过。这也是我近两年在展会上才见到的比较新的品牌,同样来自国内的品牌,Fosi Audio。这个来自深圳的成立不到十年的国产音频品牌,却在油管上有不少死忠国外粉丝,而他家的音频产品也在亚马逊上占据着同类型产品销量排行上名列前茅。看来开放的态度,全世界都在遵循。好了前戏也不宜过长,赶紧往下走,看看今天要说的一条Fosi Audio最新的入门级耳塞产品:IM4。
包装盒不大,设计倒是中规中矩。纯黑色背景外封,正面正中间超大面积留给了产品渲染图,这也是很多品牌现在惯常的一种包装设计思路了。左上方品牌LOGO左下方产品名称标识也属于常规操作。
外封两侧分别是品牌名称和品牌slogan。外封背面是产品基本数据信息。
多语言的单元尺寸、阻抗、灵敏度级及频响范围数值,多语言这种也正说明了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
外封除去,内盒黑色,正中间非常小尺寸的品牌标识及LOGO就显露出了同外封截然不同的设计感了。
打开盒盖,一张单页的耳机装配示意指南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盒内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保护海绵中嵌入耳机本体,下部分是标配的耳机收纳包。
我想多说一句这个收纳包,在入门级别的耳塞产品中,通常这类配件都属于走个过场,有一个即可。但是IM4的这个标配包可以说相当实用,硬质外壳能够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强度,表面纹理处理的也恰到好处。
耳机包内有标配的塞套、配线和可供更换的出音导管。均衡、低频、超低频三种耳塞套,每种塞套都包括大、中、小三种尺寸,可根据耳道情况和听音偏好综合考量进行选择。
作为一条入门级别的耳塞,这条4股392支5N高纯度无氧铜镀银线也显得过于厚道了。传导屏蔽性能优良而且较低的微电阻值都是其优化信噪比的手段,而同时它的颜值也是相当可以。
来看一下耳机本体的设计,CNC6063全铝合金材质外壳,采用了金属喷砂和阳极氧化工艺,手感还是比较细腻的。前面板正中间的镂空造型是一个进行了艺术变形的大写字母“F”造型。其实这跟它的命名还多多少少有一点关联。Fosi Audio采用IM4这个命名也有跟英文“I am for”同音的这种角度,即我支持/我拥护/我为……而生的意思。这句话其实本身就是一句极具开放式态度的表达。Fosi Audio想要表达出品牌是具备开放包容态度的,尊重并倾听每一位用户的声音,并尽力落地成产品价值。
腔体顶部是品牌产品标识和左右区分标识,字体较小,但清晰度比较好。
腔体的造型基于专业助听器厂商千万级样本数据深入研究,采用科学弧面设计,紧密贴合耳廓曲线,适配多种不同的耳型。
谈一个有意思的小话题,IM4是被Fosi Audio官方定义为“开放式单动圈HiFi耳机”,何为这个“开放式”?对于头戴式耳机的用户而言,开放式的概念自然很好理解。但是在耳塞这个品类中,以“开放式”定义的少之又少。我们看看IM4是怎样做的。面板的变化字母“F”造型采用的是镂空的设计,从这张图可以很明显看到其中间的滤网部分。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将重量能够减轻。对于佩戴而言能够起到优化左右;但是其核心还是利用这种造成的开放式腔体构造,有效降低腔体的驻波和共振,呈现更加自然的声音扩散。
不过这样大面积的将面板联同后腔做开放处理,在被动的隔音方面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当然对于更多把声音水平放在首位的用户而言,隔音并不是核心需求。真的要是有硬性的降噪需求的话那自然会去ANC产品类别里挑选了。
通过可更换导管的设计更加丰富了产品本身的声音拓展能力。两种不同材质的导管可以快速更换。黑色的是铝合金导管能有效抑制齿音并增强低频的量感;而金黄色的是黄铜材质导管能对于中高频表现上有所提升。
IM4搭载的是一颗10mm尺寸的镀铍振膜动圈单元,这个振膜兼具刚性与轻薄。PU材质保证中低频的密度部分能够有高水准,而铍材质的特征是高频出众,两者的融合造就了其单元的动人声音及耐听程度。
优化双腔结构与双磁路的设计,搭载高性能动圈单元。声学阻尼也经过了精细的调教。N52强力磁体带来更为均匀强劲的磁场,动态与瞬态双升。
腔体的前部采用了九孔的设计,声音扩散更加充分。后腔也经过了优化,双腔共振协同达到更理想的声音平衡程度。
搭配七彩虹最新的两款入门及中阶小尾巴L1和L2。这种尝试之下我首先判定其易推程度,非常非常友好,是一条完全不吃驱动的塞子。小尾巴基本素质就能推出七七八八的了。它属于那种声底完全够用级别而且在平均线之上的。就好比可能达不到奥运级别的短跑选手因为毕竟就那几十个人能达到的水平。但是在一般的国家选拔赛中也能名列前茅的那种了。背景谈不到漆黑一片但是稳定程度很好,三频铺的非常扎实而且相对均衡,并没有走那种一贯大量低频堆砌或者刻意拔起高频亮度的妖孽做派。线条感做的很好,尤其是在低频质感上能够迅速搭建起来声音轮廓,有点硬派动圈的意思。
它的下盘具备足够的厚度,动圈感或者说圈味对于耳机新老玩家都不算是难以获得的感受。算是队伍旗帜鲜明的那一类。低频段的解析能力属于中规中矩,给你一些但是我觉得刻意保留了一些。我个人判断它作为品牌首款耳塞产品,在调教上是兼具着表达想法和相对保守两种思维的。空气感有一些可闻,在某些浓重密布的声音信息冲击下是会有那种爽塞的风韵的。但是在更多音乐类型中,它依然还算是“老黄牛”类型,任劳任怨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绝不出挑。
中频优化还是有较为明显倾向的,更接近现代流行人声适配塞的路线了。这部分听感更偏重了清亮感调教。所以更多情况在传统女性人声的表达上会更加讨好一点。而中性化风格的男声同样会获得非常好的听感。厚度和密度也都是做到这个级别的优秀水平,说实话过高的要求之下肯定会觉得它在中频段展现出来的硬性素质不够强悍。但是它却能够以高姿态的频段饱满程度和略带暖润的表达方式带给你沉浸人声的美感。这就很难得了。尤其是当你考虑到其定位和售价,还是不能太过苛刻吧。
高频部分如果抛开其他频段单独审视的话,是非常漂亮的。顺滑性很好,从中频稍微高处到高频再到极高频的过渡都很丝滑,它的中下盘已经具备足够的亮度,反而在高频部分并没有强化一位拉伸加重砝码。这是非常自信的做法。而且IM4有一个我非常认可的点就是三个频段相互之间的和谐程度。抛开层级分阶不谈,单纯讲求声音一致程度和和谐程度的话,有些价格比IM4高出多少倍的耳塞都做的并不比IM4更好。
做个小总结,归到我标题和最前面说的那句话,我们可能是时候要更开放一些了。这其实并不单单说产品的结构设计思路,说的更是我们的眼界。在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待新品牌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还有对待新声音走向和新技术方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而且我相信在便携音频领域,国内有能力有实力也有潜力的品牌,还有很多很多,不止是Fosi Audio这一家。接下来我们可以用完全开放的一颗心去迎接更加开放的行业小伙伴们。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